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革命"和"守成"是考察近现代直至当代中国的遗产问题历史演变的两个重要变量,由此出发,可以解析近现代直至当代中国的遗产问题在百年历史进程中涉及到的"遗产的兴起"、"革命的历程"及"守成的复归"和"历史的逻辑"等相关方面,从而对近代中国自辛玄革命到"文革"和"申遗热"所体现的世纪转变及其社会影响和文化原因作一详尽的勾勒.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儒家文明的东方国家,同属儒家文化圈,历史上都曾有过类似的儒学师道观,直到19世纪时,两个国家还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但缘于两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历程,最终使两国教育现代化的取向、进程及结果出现了差异。认真分析和梳理造成两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模式巨大差异的原因,探究两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这对于找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症结,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必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肇始于 16世纪末的西学东渐对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国家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 ,不同国家对此的态度不同 ,又产生不同的结果 ,这方面尤以中、日两国最为明显。本文从西学在两国的传播渠道、传播的内容、统治者对之的态度、知识分子对之的态度、不同的结局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揭示第一次东西文化大碰撞在两国的不同结局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本文认为 ,从 16世纪末开始 ,两国对西方文化的不同态度 ,导致了两个多世纪以后两国的不同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宋东亮 《河北学刊》2001,21(3):115-119
中日两国现代化的不同 ,一直是学者们颇为关注的问题 ,近来从非经济因素的角度去探寻两者的差异为了一个颇显新颖和深刻的突破口。本文结合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的日本等东亚国家成功的现代化 ,分析了儒家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重点强调了儒家文化对现代化的合理因素、积极因素 ,但同时也说明了中日等国儒家文化的不同 ,认为儒家文化只有通过适应现代化的改造、发展才能获得新生 ,对中国的现代化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清华简《耆夜》记载了武王八年征伐耆国的史事。《尚书·西伯戡黎》的"黎"又作"耆"等,地望当在上党,即今山西长治西南,子姓,与殷商王朝关系密切。周王朝后来又分封了一个黎国,地望在山西黎城东北,姬姓,系毕公之后。"西伯戡黎"自宋代以来,成为一个著名的公案,主要有"文王戡黎说"、"武王戡黎说"、"各戡耆、黎说"、"两个黎(耆)国说"、"阙疑说"诸说。本文认为,《尚书·西伯戡黎》中的"西伯"正是周武王,"黎"正是《耆夜》所载武王征伐的"耆","武王戡黎说"得之。鉴于上博简《容成氏》相关字的误读以及今本《竹书纪年》的争议性,"各戡耆、黎说"或者"两个黎(耆)国说"目前而言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6.
中韩两国共同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两国大学生在家庭理念、国家理念、个人理念和人际关系理念方面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由于政治、经济、历史的原因,中韩两国文化也存在明显差异。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观念,为中韩两国的跨国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合作基础,而文化差异也对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7.
试论晚清早期驻外公使的国际法意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面对着千古未有之变局和不愿打开的国门再也无法关闭的现实,自19世纪70年代以降,清朝被迫依次在英、美、秘鲁、西班牙、日、德、法、俄、意等国设立驻外使馆,对西方的遣使要求作出对等性的反应。伴随着郭嵩焘、何如璋、陈兰彬、刘锡鸿、曾纪泽、刘瑞芳、薛福成、黎...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作者在重点分析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之后,阐述了儒家文化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最后,作者认为,在未来的21 世纪,儒家文化将在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熊龙雨  张峰 《理论界》2011,(12):69-71
19世纪中叶,面对西方列强的大举入侵,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中国和日本分别通过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都自发地走上了变革的道路以图自强。在这两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中,"派遣留学生"被公认为是向西方学习最迅速的方针。然而相似的背景和动机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日本通过系统化的留学教育方针迅速掌握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文化跻身世界强国并在甲午海战中击败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导致二者在结局上产生差异的原因很多,为此试图从政治支持、指导思想、留学生归国作用这几个方面对两国留学教育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剖析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钟华 《云梦学刊》2001,22(4):23-24
资本主义国家中宗教势力对教育的垄断很早就已产生,且十分突出,直至近现代,宗教并未完全与教育分离.我国将"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确立为教育法律基本原则,这是一项中国特色的原则.对于一些邪教组织以宗教名义对教育领域的渗透及危害,必须坚决制止,并实行依法治教.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历代中央政权为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都要构建一套连贯的制度性教育体制。自明朝以来,中央王朝在凉山彝族地区设置儒学机构,并通过科举制度传播中原儒家文化。民国时期现代教育的推行促进了制度性教育在中国的改革,彝族精英也积极推动现代学校在彝区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西南地区民主改革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教育事业将制度性教育推进到新阶段,并促进了凉山地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教育在近代中日两国的发展路径存在巨大差异.日本基督教教育在明治初期由于顺应了欧化主义的潮流因而有了较快发展;但自19世纪90年代后,日本因修约问题引发的排外运动则严重阻碍了其发展进程.随着公立教育的完善以及文部省控制的加强,日本基督教教育被逐步嵌入到国家教育体制之中.相比之下,中国的基督教教育由于公立教育的滞后和政府限制的消极,因而得以游离于国家教育体制之外,主要表现为西方基督教传教团体和基督教教育会组织主导下的社会化办学."国家化"与"社会化"的相异发展路径,造成了两国基督教教育在规模与体系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近代中日基督教教育的不同演进历程,在更深层次上受到两国近代以来相异的民族国家建构方式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澳门教师教育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创办至今,只有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比内地、香港和台湾的教师教育起步都晚.职前培养是体育教师教育的第一阶段,也是至关重要的阶段,然而,直至目前为止,学者们对澳门体育教师职前培养情况关注较少,本文通过分析澳门大学和澳门理工学院的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现状,以期实现两个目标:一是找出当前澳门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特点与问题,并提出配合二十一世纪澳门体育教师教育发展需要的对策;二是希望引起更多学者关注澳门体育教师培养并为之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4.
自1784年美国商人首次抵达中国海岸,中美两国开始建立联系以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已经走过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坎坷路程。两国的关系在经历了初期短暂的基本平等的阶段之后,便一直处于以“望厦条约”开创的不平等格局之中。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中国的国民政府在对外政策上已经完成了从与多个列强保持大致均等的关系到逐步  相似文献   

15.
梁旭 《阴山学刊》2012,(5):46-48
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中越两国,在历史上关系颇为紧密。宋元之际越南古戏曲深受中国戏曲的影响。代表人物李元吉,在越南戏剧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和韩国两国的道德教育在儒家伦理道德教育、国家意识培育及立体的德育网络建立方面具有共性,但也存在不同之处。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具有兼容性、世界性、法制性特征;韩国道德教育具有体系化、专业化、政治化特色。通过对新加坡和韩国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出一些对我国道德教育有益的理性思考:我国道德教育应正确处理东西方文化,吸取儒家文化之精华,不断充实完善道德教育的内容;强化国家意识教育,丰富道德教育内容;实现道德教育途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7.
肖霞 《东岳论丛》2002,23(3):96-99
中日两国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 ,面对不同的自然环境 ,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国人创造了重视血缘关系的 ,爱有差等的儒家文化 ;日本人兼有海洋性与内陆性两重性格 ,创造了“模拟”血缘关系的日本文化 ,二者虽然形态不同 ,但又具有相似之处。日本接受儒家文化有其契合点 ,也有大规模吸收、融合与改造的过程。日本文化是独具特质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对儒家文化的寻根贯穿于20世纪中国文学中,其中“五四”时期及20年代,30、40年代和80、90年代尤为突出,且呈现出不同的话语面貌。这种寻根形成了两种张力:一是儒家文化在遭到反叛的同时,也被潜在或公开地认同和赞赏;二是儒家文化与源于西方的现代文化基本上处于冲突状态,但它有时也会被进行现代改造或话语转换。由此得到启示:应当把儒家文化及其他传统文化与西方等外来文化相互阐发,从而以综合创制的方法来完成中国文化的现代建构,并完成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文学语言的转型中多以日本为鉴。中日同为汉文化圈,随着儒家文化的影响传播,中日语言有着较多的一致性。封建时代,中日两国语言普遍存在着口语和书面语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在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合而为一,完成了文体的变革。中日两国在针对西方现代化提倡的言文一致运动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0.
《文史哲》2013,(4):2+169-170
"礼与俗:近现代民间儒学传统与传承——以山东百村田野考察为中心"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规划的重点科研项目,项目主持者为张士闪教授。项目主体内容分为"学理考察"与"乡土实践"两部分。"学理考察"以对中国儒学发展史的深入研究与再阐释为前提,确立儒家文化传承中的礼俗互动框架,以此梳理中华儒学价值演化的民间民俗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