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加拿大文学(主要是英语)是充满生命力的新兴文学,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蓬勃发展尤其引人注目,逐渐在世界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多年来,在加拿大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中形成了三个有一定普遍性的观点,即"多元文化"、"守备心理"、和"求生主题".澄清这些观点的来龙去脉,并对其实质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判,指出其合理与不合理的部分,对于还原加拿大文学的本来风貌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希利斯·米勒提出了"文学的终结在即"的著名论题.它在美国本土并未引起多大的反响,却在中国引起了人们激烈的反对.为什么?文章指出米勒"文学终结论"的"文学"不是指一种学科门类或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体,而是指一种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特殊的历史内涵的文化话语.国内的理论家和学者们不是在后一种意义上理解米勒的文学的,而是在前一种意义上理论米勒的文学的,因而对该命题产生了普遍的误解.国内的理论家和学者们对米勒"文学终结论"的反诘和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是无的放矢的.  相似文献   

3.
美国世界文学研究现已成果显著,并在文学文本和理论建构层面都为世界文学研究带来了有益启示.通过对《作为世界文学的美国文学》的分析,文章指出美国世界文学研究呈现出重文学外部的世界化过程而轻文学内部的世界性表征的研究趋势.在美国"世界文学"的语境下对世界文学概念再辨晰得出:世界文学研究应以文学内部的世界性为本位,兼顾文学外部的世界化过程,并采用远距离阅读和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式对世界文学文本进行合理、公正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王勃的"序"作代表了他的文学观念.在"序"文中他对文学的发生、价值、风格、功能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进行了创作意识的自我剖析.  相似文献   

5.
文学理论界近年来盛行消解理论的不良风气,这其实是对理论的误解.理论的核心是观念的问题,观念的性质不仅是认识的,而且也是实践的.理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是反思的和批判的.要使文学理论在现实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最根本的就要在建立我们的文学观念上下功夫,以求为我们对现状进行反思和评判确立自己的思想依据.文艺批评的价值迷误表明,由于文学理论研究完全放弃了对文学本质、文学观念等根本性质问题的探讨,致使文学批评失去了自己的理论立场、眼光、原则和标准.  相似文献   

6.
进化论在近代传入中国时,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新文学先驱们的救亡情结使得西方进化论的渐变思想发展成了近代中国"单向直线的一元整体思维".在这种新胜于旧、"后胜于今"的思维模式之下,五四时期的政治、文化和文学都染上了浓重的激进色彩,其中文学表现得尤为突出.从作家到作品,从理论到实践,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我们都能感受到新文学激进昂扬的主旋.  相似文献   

7.
回顾与思考20世纪的西方文学,我们往往过多认同了那些动荡的政治形势和战争风云的影响,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夸大了它们对20世纪的西方文学巨变所产生的作用,无形中误导了我们的学术思维.本文从20世纪经济发展所形成的"经济有机体"的社会模式中寻求与阐释其推动20世纪西方文学异变的主要动因:在经济有机体社会制约下,文学被抛掷于社会的边缘,文学自身的抗争与求存并由此引发了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一系列扬弃与创新的持续性变革.  相似文献   

8.
生态危机引起人类对自身文明发展方式的反省,直接导致生态文学的产生.生态文学对揭露生态危机,呼吁生态保护,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态童话作为生态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致力于宣传生态意识的作家面对生态危机的一种文学回应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童话发展不仅呈现出阶段性,更体现出鲜明的艺术特征.生态童话作家以儿童文学参与了生态环保的思考与创作,宣传了生态意识,表明了"生态环保从娃娃做起"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早期启蒙者,创立了近代"经世致用"的文艺美学理论.其主要代表龚自珍倡导关心"民生饮食"与"尊史",以此阐明其文艺美学"经世致用"观;魏源发表了"贯经术、政事、文章于一"的理论见解,主张以文学的审美功能为基础,发挥文学的治政作用;包世臣强调文学不能脱离"民事",把"悠关国家"作为文学的最高目的和最大价值;冯桂芬呼吁发挥文学"考镜得失,匡时济世"的社会作用.他们的思想虽都鲜明地表现出"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对于更新时人的文艺美学思想,促进文学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逐步形成了全球冷战战略,在全球冷战战略的统领下, 美国政府还进行了冷战心理宣传攻势.杜鲁门总统公开进行的宣传攻势"真理运动"(Camp aign of Truth)和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情报局进行的隐蔽宣传行动形成了一场总体的心理宣传战.其中,美国之音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能够突破苏联对美国之音的广播干扰 , 美国国务院组成了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等名校22名专家教授在内的研究项目组,代号为"特洛伊计划".通过对这个"最高机密"计划的研究,可揭示出美国在冷战初期进行的种种心理宣传手段,进而全面认识美国的全球冷战宣传战略.  相似文献   

11.
"五四"以后,由于文化价值系统被打破、知识分子出现过剩现象以及不能在抗战时期上前线作战三个原因,使得舆论界开始关注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出路。在民国时期中间派知识分子所办刊物中,民国舆论界大都认为"知识分子"都是有罪于国家和人民的。为寻找知识分子在新时代的转变和出路,舆论界在民国时期就喊出了"到人民当中去"的口号。民国舆论界认为知识分子到"人民"当中寻找出路的主张,直接为1949年中共建政后一系列知识分子政策的顺利推行做好了自身准备。  相似文献   

12.
抗战初期,文学的救亡功能、教化功能被极端强调。抗战文学由此成为救急的宣传品,题材狭窄,也缺乏文学性。在抗战文学必须返归现实主义、提高艺术质量呼声下,抗战文学的路向调整遂成为一种文学思潮,抗战文学也因此从抗战宣传单一形态进入到全面反映抗战生活多元化的发展形态之中。桂林版《文艺生活》月刊中的暴露与讽刺文学、小人物命运文学、知识女性成长文学即是抗战文学多元化的一个展示。  相似文献   

13.
左翼知识分子是延安时期文学艺术活动的主要发起者、组织者、参与者与建构者。1936年底,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受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的政治主张的召唤,大批进步文人与左翼作家奔赴延安革命解放区。初来延安的左翼知识分子按照五四新文艺路径进行文学创作,尖锐批判和深刻揭露解放区存在的不良现象,引起党内干部和战士的极端不满,知识分子与工农干部矛盾日益突出。经过整风、审干、抢救运动,左翼知识分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延安战时环境的特殊性,积极转变立场,主动改造自己,深入群众生活,创作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把延安文艺运动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14.
漂泊流浪是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中国新文学中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特别是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得比较鲜明的小说,几乎都写到了知识分子的漂泊流浪,展现了他们生活的困顿和灵魂的不安定。他们总有欲求,是最不安分的,同时又总感到失落,在行动上总是漂泊的,在精神上总是流浪的,在心理上总是具有无根的感觉。于是灵魂到处流浪,精神无所寄托。这也正是知识分子独具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心理。一部知识分子的形象史,就是知识分子漂泊流浪和寻找精神家园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尤其在中国话剧史上,夏衍及其作品的存在是耐人寻味的.现代知识分子作为中国新文学的重大题材和表现主题之一,在夏衍剧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得到其独特的关注.在平民知识分子形象身上倾注着他太多的心血和情感,也能经得起时光的考验,某种意义上,正是他们的出现与存在,奠定了夏衍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作为英美新左派知识分子,霍加特、汤普森和詹姆逊试图通过细察的方式从民族志、历史文本和后现代文艺等资源库中提取素材以重构工业革命以来直至今天的社会发展史:一个由人民群众通过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改造和微观政治斗争,对抗资本主义及其主流意识形态“进步主义”的“进步”史,以此激励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弱势群体为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平等权而斗争.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30年代,《申报·自由谈》编辑黎烈文,团结了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以《自由谈》为阵地,引导广大市民关注社会事件,开展社会批评,拓展世界眼光,研究社会问题,倾注人文关怀,多方位构建上海现代都市文化,体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和文化精英特质。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湖南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兴办报刊,将其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爱国和革命成为当时湖南报刊宣传的主题。湖南进步报刊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主要大众媒介,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进步报刊主要有《湘江评论》《新湖南》和《湖南通俗报》。湖南进步报刊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积极传播新思想,与当时的马克思主义组织和进步书社联结成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使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后期革命运动和湖南早期党团组织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运动的上限是洋务运动,下限是国民革命的失败.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运动的线索有两条:一是资产阶级本身的活动;二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活动.运动的主角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20.
乡土人物取代知识分子成为叙述者是1990年代后乡土叙事上的一个显著特征,它是90年代知识分子身份反思在文学文体上的应证。乡土叙述者的叙述语言打开了一扇通往乡土世界的大门,是对知识分子启蒙视角中知识分子眼光和思维方式的挑战和颠覆,而这其中《秦腔》中引生这个叙述人的出现尤其具有文学史意义,它基本上实现了叙述意义从民族国家寓言向乡土生活本身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