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传统文化中,佛教的文化与思想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极其深远,而民间传说在口口相传中,与佛教文化思想紧密结合,让传说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关系等无一例外地打上了"佛"的烙印.本文以"西湖传说"为对象,探究了佛教思想的特点以及在"西湖传说"中的体现,挖掘了"西湖传说"独特的文化价值,以期更多人关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文化中,佛教的文化与思想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极其深远,而民间传说在口口相传中,与佛教文化思想紧密结合,让传说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关系等无一例外地打上了"佛"的烙印。本文以"西湖传说"为对象,探究了佛教思想的特点以及在"西湖传说"中的体现,挖掘了"西湖传说"独特的文化价值,以期更多人关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传说记忆与族群认同--以盘瓠传说为考察对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盘瓠传说在中国畲、瑶、苗等族群中广为流传,成为族群的集体记忆.它解释了这些族群的族源,为盘瓠即祖先信仰提供了支撑,衍生出"缠头和绑腿"、"留长发"和不食狗肉等族群标识.这些标识伴随着传说的不断演述而得到认定和传承.盘瓠传说实际上是这些族群神圣的口述史,坚固着这些族群的自我认同,也成为区别其他族群的显要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4.
本主信仰作为白族的民族宗教在具有整体特征的同时也呈现出地域的特征,这种地域特征使白族的本主信仰的形式和内涵相当丰富。本主及与之相对应的故事传说就是本主信仰地域特征的一个主要表现之一。而社会的变迁使得一些村落的本主传说故事在传承上出现了断层的问题,为此,我们以实证的方法通过访谈的方式对白族地区的五个村落的本主故事传说进行整理与分析,以期能对白族村落本主故事传说的传承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以民族村寨为基本单元的"旅游扶贫"是西南民族地区在反贫困实践中创出的重要扶贫开发模式。然而,既要利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又要成功保护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世界性难题。现实中,旅游扶贫是政治驱动,地方政府关注焦点在经济利益上,文化遗产管理有名无实,长期缺位,导致民族村寨文化遗产遭遇"漏损"、"过滤"等尴尬,甚或有失忆的危险。理论上,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并不冲突,但实践上需要管理机构从文化遗产价值发掘整理与表达、有效信息传播、开发评估、利益合作机制建立、法律保障等方面适时"补位",才可能助推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建立可持续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6.
西藏民间广为流传并在多种典籍中有记载的"猕猴与罗刹女"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藏族起源的传说.跨越遥远时空代代相传的故事由历经沧桑巨变的族人集体加工,凝聚了藏族在特定时空环境中生存的价值追求,对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从教育人类学的视野出发,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传承的内容及其途径,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熊燕 《民族学刊》2022,13(11):102-107, 152
九隆传说是西南地区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族源传说。本文以历时性的研究视角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唐代流传于洱海地区的九隆传说所发生的演变,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在唐代,为了遏制吐蕃的扩张,唐太宗支持蒙舍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南诏,成为了唐蕃之间的缓冲地带。与此同时,在以蒙氏为中心的社会结构下,九隆传说也出现在了南诏蒙氏的祖先故事中,它超越了祖先故事的范畴而具有了政治功能。作为在唐蕃两大政权之间生存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原文化对于南诏产生了很强的辐射与影响,由于南诏统治者对汉文化的认同,九隆传说也成为南诏协调与唐政治关系的纽带。同时,由于佛教在洱海地区的传播,九隆传说又被纳入到佛教文化体系之内,成为统治者统一部酋文化、建立文化认同的工具。文章认为九隆传说从早期的单一线性叙述到唐代演绎成为粘着了多种文化因素的故事体系不仅是由于统治者的政治操弄,也是多种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原文化、佛教文化和本土文化都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①草原发掘古琴一架,传说是昭君娘娘摔碎的琵琶。为拨去娘娘心头上的云雾,当年呼韩邪单于曾下令三天内仿造只精巧的琵琶。  相似文献   

9.
天台"一根藤"是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拥有精湛的雕刻技艺、独特的结构纹理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与冲击。本文通过对天台"一根藤"的实地考察、对话非遗传承人和文献查阅等前期调研,简要分析与梳理了目前天台"一根藤"面临的发展问题与传承现状,探析天台"一根藤"在新媒体时代中如何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路径。以期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作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云南白盐井"有盐在先"、"皆以盐故",因盐形成"以卤代耕"的盐业社会。在白盐井盐业社会中,盐经历从自然之物到意义建构,到地方文化符号生成的过程。盐的传说、信仰与仪式,是盐作为地方文化符号深深嵌入到白盐井民众观念意识的表现形态。当地盐业社会传说、仪式与信仰对盐这一地方文化符号生成与演变的过程,也正是盐作为地方文化符号深深嵌入到地方社会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民间故事与意识形态建构--对民间故事观念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故事的思想观念研究不可避免地涉及民俗知识的结构问题,它的旨趣在于还原行动者的生活世界原貌。本文通过对此类研究的反思,分析民间故事讲述与意识形态建构之间的关联。民间故事作为话语层面的“例行化”的民俗知识,除了预设的审美诉求以外,也必然包含着真理的诉求、权力或政治的诉求以及伦理的诉求。它使既定社会关系的制约性被物化,从而具有在现存支配关系中使局部利益合法化的意识形态性质。  相似文献   

12.
武术传说是民众用他们的话语系统诠释武术的产物.对于民众而言,涉武信息传递于口碑,口碑叙述的重点是武术事件,武术事件时空传承与传播的终极形态往往演化为武术传说.自事件而传说的过程,也是武术传说叙事功利实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羊尾巴儿子"类型故事以<拇指般大的儿子>、<山羊尾巴儿子>、<尾巴儿子>、<鹿尾巴儿子>、<耳朵般大的儿子>、<羊羔尾巴儿子>、<绵羊尾巴儿子>等多种形态流传于蒙古民间,是蒙古族中流传较广的故事类型之一.文中对蒙古族"羊尾巴儿子"类型故事的十二篇异文进行母题比较研究,概括出该类型故事的三个类型变体,从而归纳了其基本类型.通过对蒙古族与其他民族同类型故事主要母题的比较研究,阐述了蒙古族此类型故事的发展与演变,并探讨了一些母题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作为土族口头传统中的一种叙事方式,土族民间故事立体地展示土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中的母题类型更是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土族人的信仰习俗、以及家族文化等观念特征。  相似文献   

15.
研究数字故事地图的历史人文内涵,是将纸介故事文本中的民俗要素作资料整合,编制数字故事地图,开展故事民俗和民众精神文化研究的一种途径.数字故事地图建立在故事类型理论基础上,从故事文本中提取故事地名作为主要的制图要素,通过故事节日等相关联民俗要素取得史料联系和历史联系,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故事地名、历史地名、节日地名、今地名等不同类型地名之间的转换,以此整合民间文艺资料.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活动已有近110年历史,其文字记录、录音录影资料十分丰富,部分文本先后被译为法文、日文等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田清波、H?塞瑞斯、海希西等国外蒙古学家和郝苏民、照日格图、陈岗龙等国内学者对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故事进行了类型、母题、传播、起源等多方面研究,但整体而言,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故事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口头文学价值而有待更多人进行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藏族民间故事<猪头卦师>为例,采用格雷玛斯的结构语义学叙事理论,对"全能博士"这一世界型民间故事类型进行叙事的"行动元"模式、叙事程序、叙事模式、语义方阵以及叙事意义的逐一探究,力求阐释出蕴含在叙事文本内部的深层信息.  相似文献   

18.
柯克克孜族民间流传的“散吉拉”作品集中体现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由三位“散吉拉奇”(部落系谱的传诵者)传诵的不同内容的“散吉拉”透露出柯尔克孜族部落民族史上某些共同的学术信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族群概念的争鸣入手,以两岸客家和台湾族群的建构为实例,阐释了族群——族群认同——族群建构论这一组密切相关的概念的内涵,在肯定族群建构论合理性的同时,也指出了在台湾族群建构过程中建构论被过分夸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地区藏族与穆斯林群体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藏族和穆斯林群体的关系 ,是青藏高原诸多民族关系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关系 ,对青藏高原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影响极大 ;藏穆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源于它们之间长期、持久和频繁的民间互动 ,而互动的深层根源则是两种生产方式的互补共生需要。互动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但“和而不同”才是藏穆关系长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