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教育民族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教育民族志是教育研究者对"民族志"这一研究方法的跨学科应用.教育民族志研究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教育人类学家的民族志;另一个是作为方法的教育民族志.人类学家运用民族志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大致是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60年代以来.许多人类学家纷纷把民族志研究方法应用于教育问题的研究.教育民族志研究逐渐成熟起来.教育民族志研究的一般步骤主要包括:确定教育民族志研究的对象、作为搜集资料方法的"参与观察"、作为研究成果的教育民族志报告的撰写等.  相似文献   

2.
民族志的“真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实性"历来被视为民族志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当代"反思"原则的作用下,人类学展开了对传统民族志以"科学性"和"客观性"为原则的反思和批评,探讨人类学是否科学,是否承认民族志在写作过程中人类学家的"主观性"和"解释性".针对民族志的"真实性"问题,本文集中从历史记忆、民族志范式、民族志修辞、民间戏剧、舞台表演、影视作品、仪式等方面对"真实性"问题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3.
夏循祥  杨丹禾 《民族学刊》2022,13(5):67-76, 138
当代人类学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新的局面,田野作业与民族志受到诸多质疑、反思与挑战。“深度”成为人类学与其他学科民族志之间的标志性差别。人类学的“深度”,涉及田野作业的深度和民族志文本的深度这两方面,由以下五个部分构成:田野参与的深度、社会理解的深度、材料描写的深度、材料解释的深度、理论挖掘的深度。其中,前两者考量的是民族志者在田野作业过程中经验材料的收集,针对的是田野作业者作为主体所获得的主观知识。而后三者涉及民族志写作和理论思考的深度,是针对读者如何判断、理解民族志写作而言的客观标准。但作为学科的人类学,超越田野作业和民族志,在于文化批评和反思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王玲 《民族学刊》2019,10(3):5-13, 100-102
民族志探究的反思性和重新界定参与体现于当代视觉艺术运动中。当代国际艺术实践中民族志方法的利用既能通向有趣的协作类型,也易导致民族志的单纯审美化。当代艺术和媒体实践强调参与和协作,协作动态能使研究者与艺术家一起嵌入为记录和呈现协作过程的技术开发。通过线上和移动媒体的记录能为艺术家和公众提供以不同方式参与和反思的机会。当代艺术实践中使用民族志方法的主要挑战之一是要理解地方和在场如何能以不同方式缠绕和重叠。艺术与变成一套多价值跨学科方法和概念框架的民族志日益密切,分析二者的交叉有价值。批判反思在艺术和民族志中均发挥作用。艺术实践中民族志的利用新近转向跨国、跨文化、跨学科协作,跨线、跨场域、跨时空共同在场,非中心化话语,多元化参与视角、形式,以及多维度阐释,因而可能为全球艺术发展提供更大洞察力和严谨性。  相似文献   

5.
民族志以参与观察、深入访谈为主体研究方法,强调在自然状态下观察人类行为,分析人类行为与其所处社会环境及文化体系的关系.将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工商世界便成为工商民族志,而在市场营销中应用民族志的方法,将能够大大地提升企业的业绩,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增强营销绩效的方法.讨论定性研究方法的价值及理论贡献,重点讨论民族志在工商世界的应用性问题,讨论民族志研究在企业文化或组织行为、消费者行为、民族、地区、国际性差异的应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试论后写文化时代,美国人类学家乔治·马库斯教授人类学探索诸成果的学理扼要和逻辑关联,认为其提起的"类民族志"概念至关重要,谅可进一步拓展充实为全球化与数智时代因应互构的重要民族志范式,进而提起与科学民族志、反思民族志范式并列的"类民族志范式"假说,简述其对建构前瞻的中国灾害人类学等学科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朝晖 《民族研究》2005,1(3):94-102
本文回顾和反思了社会学和人类学对村落研究的经验,检讨了其中的理论得失和方法论上遭遇的挑战。文章认为,已有的村落社会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于村落社会的民族志以及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来的“问题意识”和理论对话。笔者认为,民族志研究要秉承三个原则,即民族志的“问题意识”、民族志的时空构架以及民族志的“人本问题”。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未来对村落社会的研究应该在“超越乡土社会”的基础上,走向更高层次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对话。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随着中国大陆人类学学科的不断发展,民族志研究也得到了飞速进步.哲学层面上的理论反思、实践意义上的范式探索、方法论上的交叉融合及研究范围上的视野拓展,表征了民族志研究在中国大陆的方兴未艾.但同时也存在民族志书写“三化”、范式杂糅及根基不深等问题.因而,中国大陆民族志研究今后亟待加强民族志书写的标准意识、创新意识及应用意识,重视田野调查对于民族志书写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民族学、人类学的核心产品是民族志,在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百年发展的历史中,后半个世纪的最大教训就是没有产生像《江村经济》《金翼》《祖荫下》《芒市边民的摆》等一样的民族志。扎实深入的田野调查,是完成高水平民族志的前提。诚如杨成志先生所说:民族学的路是靠两条腿走出来的。不认真做调查,就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民族志。如果只靠"拾人牙慧"、倒卖洋人的概念,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就不可能进步,不可能对社会产生益处,不可能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相似文献   

10.
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过去二十年里影响深远的<写文化>中文本终于要出版了,作者借此机会成文,略述民族志在三个时代的发展,在业余民族志、科学民族志和反思民族志的演进序列里理解<写文化>一书的学术位置.文章也介绍了<写文化>从研讨会到论文集过程的基本信息,特别介绍了文集没有收入的松顿那篇把分类看作整体性修辞的论文.  相似文献   

11.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时至今日已20年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尽管在讨论过程中呈现出的是分歧与共识并行的局面,但是这些讨论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本文拟就学术界在近20年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工作做一个述评.  相似文献   

13.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14.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民族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其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繁荣兴旺的时期,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多民族的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等等.  相似文献   

16.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西藏地方之动乱最先在拉萨爆发,且此后该地一直为主要战场,故而这场以拉萨为主要战场的整个西藏地方的动乱局势被通称为"拉萨动乱".该乱事虽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发生,但其性质不同于内地各省响应革命的行为,难以归于"革命"范畴,更不属于辛亥革命起义的一部分.所谓辛亥"汉藏冲突"这一定性并不妥当,称其为清驻藏陆军与藏族民军间的混战更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8.
赵旭东 《民族学刊》2022,13(8):1-12, 153
基于共同性意识构建的铸牢要求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吸附力和统摄力,一多辩证的基本问题关怀容括了人群社会之中“一”和“多”问题的共同存在。费孝通所提多元一体格局有着范围上的伸缩性,从个人到民族,再到世界性的存在,这种伸缩范围所体现出来的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共同性意识的建构需要基于多元一体的理解来构造出一体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世界将会朝向一种互惠共荣的文化自觉,这需要从中国文明立场上看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多元价值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可能。从人之向善的共同性追求上寻求共同体价值的实现,这种文化自觉将会有助于以共同性意识构建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下的构造与铸牢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汉族民间信仰特征论(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