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第一次采用了男性主角的抒写方式,主人公陆焉识一生渴求自由,他用一生努力实现着爱情、婚姻及人生突围,试图逾越"围城"。四次逃亡见证了"围城"与"反围城"的实践与寓言,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亦于此中呈现。  相似文献   

2.
《陆犯焉识》通过陆焉识的起伏人生,展现特殊年代个体命运在政治运动巨轮下的渺小与荒诞。在陆焉识穷其一生的自由追寻中,与其"犯人"身份相关的两类群体——"敌属""劳改干部"同样遭受禁锢。冯婉喻在"封建媳妇"和"犯人家属"的双重围城之中走向疯癫,邓指在对信仰的坚守中被遗忘在西北荒漠。他们无端被边缘化,在挣扎中谱写自由悲歌。  相似文献   

3.
张艺谋的最新力作《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由于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二者在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这些差异的背后,传达出了作家和导演不同的艺术诉求。文章通过比较《陆犯焉识》与《归来》,来深入挖掘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电影对小说改编的得失。  相似文献   

4.
严歌苓具有非凡的叙事能力,在《陆犯焉识》中她采取了多重叙事角度展现了严苛的政治风云,她对小说节奏和叙事时间有着非常强的掌控力,使得小说主题意义深远,具有张弛有度、摇曳多姿的艺术魅力,也体现了作家在艺术道路上的孜孜追求和不断超越.  相似文献   

5.
“宏大”与“细小”是伤痕文学后小说历史叙述的两种倾向,在当下时代,写“大历史”与写“小生活”,宏大叙事和日常化叙事这两者都不可或缺。两者看似矛盾,其实正构成文学的历史叙述不可分割而又富有张力的两面。《陆犯焉识》集中体现了宏大历史叙述和日常化叙述的平衡和失衡,它的创作套路既体现出作家以人性和爱情穿透大历史的愿望,又显现出小说叙述可能性的缺失和思想的局限。  相似文献   

6.
从小说《陆犯焉识》到电影《归来》,是文学到影片的转换。小说以男性立场审视艰苦岁月中人物的命运沉浮。电影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情节和人物的减法处理,将具有历史性的大故事切换成家庭式的小故事。在叙事视角上,从小说中的三个视角转换为单一的全知全能视角,使电影更加清晰明朗。较之原著,电影更具主题的人文性、视听的符号性和电影实践的文学性,从而也找到了文学与电影的契合点,实现了从政治到情感、从情节到人物、从时间到空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8.
正著名表演艺术家陈道明,代表作有《末代皇帝》《围城》《康熙王朝》等。1955年出生的他,将"千古一帝"康熙的雄才伟略、睿智感性演绎得淋漓尽致;还有落魄的知识分子陆焉识、儒雅睿智的八王爷等,无一不被他演活了。如今,他的魅力只增不减,越活越年轻,其养生秘笈值得世人借鉴。陈道明出生在中医世家,父亲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后在天津医科大学  相似文献   

9.
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一组表示并列相关的排比句,全国统编教材高中第二册语文的注释和不少资料均将“兴焉”讲作“兴于此”,“生焉”讲作“生于此”,而独将“备焉”讲作“生于此”,而独将“备焉”讲作“具备了”.我们觉得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10.
程朱陆王之辨是晚清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源于宋明时期的朱陆、朱王之辨,至晚清时期,理学家延续了这一学术思辨活动.其中以唐鉴的<国朝学案小识>、刘廷诏的<理学宗传辨正>以及罗泽南的<姚江学辨>为主体.从此三者入手,可窥晚清理学学术思想中程朱陆王之辨之概况.  相似文献   

11.
“上有好者,下必甚”,语出《孟子·滕文公/焉上》:“孟子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上有好者 下必甚焉~~  相似文献   

12.
朱陆异同是理学史上一大公案,与前贤不同,章学诚认为,朱陆异同根源于“沉潜”与“高明”两种性情之差异,而朱陆后学陷入争讼,乃是囿于“循环衰盛,互为其端”的风习而不自知,只有拥有证之于事与理的“独断于一心”的识裁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朱陆之争。章学诚的朱陆异同论超越了宋明理学的论学藩篱,以性情、风气、识裁的观念,打开了朱陆异同的智识主义论域。  相似文献   

13.
量学把"认识"归纳为分别识和无分别识.无分别识是一种纯感性认识,分别识是在无分别识基础上产生的理性认识.本文从分别与无分别识之性相入手,分析此二种识的不同特征,旨在探讨量学在哲学认识论方面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人生五识     
杨恒均 《社区》2011,(29):6-6
看到台湾一位学者谈论“五识”教育,提到知识、常识、见识、胆识、赏识这五个“识”,甚合我意。这里借题发挥一番.也是对自己为人处世与做学问的标准做一个注释。  相似文献   

15.
作文炼识漫谈罗晓云作文要炼识,这个观点是清代学者提出来的。刘熙载认为:“文以识为主”,“才学识三长,识为尤重”。叶燮将写作能力归为四种:才、胆、识、力,“四者无缓急,而要先之以识”。他认为,识是依托,识是根本:“惟有识,则能知所以,知所奋,知所决。”...  相似文献   

16.
《系年》作为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竹书的第二辑,为战国之际的历史文献语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系年》中虚词"焉"字的用法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其"焉始"形式已经在此文献中被作为固定格式使用;"焉+动词"的形式同样具有其独特的语法特色。"焉"字在楚系文字中不同的书写形式以及较为特别的语法用例,与传世文献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7.
“焉”是在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作兼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连词、结构助词和词尾等。能准确地分辨它在具体句子里的词性、词义和语法功能,对于阅读和教好古代散文,都是有益的。下面分别谈谈“焉”的各种用法。 一、作兼词。 兼词是一个字兼有两类词的意义和作用。“焉”用作兼词,它兼有介词“于”和代词“之(此、彼)”。“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词,“之(此、彼)”指代什么,都必须依据具体的文义来判定。就语法功能来看,兼词“焉”通常用动词、动宾结构或者形容词之  相似文献   

18.
在《左传》一书中,“焉”字共出现886次,除了作疑问代词115次、作形容词词尾及句中语气词13次、作前置宾语的复指代词一次之外,用于句末共757次。本文试通过对“焉”字前面的述语性质和句子语气的分析,考察全书句末“焉”字的用法。  相似文献   

19.
文言虚词“焉”最常见的用法,是放在动词的后面指代处所、人事,放在形容词的后面指代比较的对象。清代学者把“焉”的这种用法训为“于是”;现代的学者又进一步称它为兼词。从训诂的角度把“焉”训为“于是”,“通古今之异辞”,当然可以;但按语法学的要求把“焉”定为兼词,却不可不慎重。兼词是汉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它们是历史上的东西,不是后世的人们根据后世的语言习惯“分析”出来的。那么“焉”在历史上是否本来就是一个兼词呢?我们说不是。因为在“焉”的上述用法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找不到形成兼词的根据。  相似文献   

20.
刘勰《文心雕龙》全书中直接论述陆机的文字 ,达二十则之多 (《隐秀》篇补文一则未计 ) ,在其所论到的163位作家中 ,堪称首屈一指 ,可见其对陆机的高度重视。二十则中 ,有对陆机《文赋》的评价 ,有对陆机才气的评说 ,有对陆机文学渊源的窥测 ,有对陆机用事、制韵得失的评判 ,而更多的是对陆机作品风格的具体评论。通过对刘勰论陆机的研究 ,不仅有助于了解陆机这一号为“太康之英”的著名作家 ,而且还可以窥见刘勰所持的文艺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