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内移民有两种形式,第一是长三角地区内部与地区外部的相互移民,第二是长三角地区内部不同城市之间的移民,在此基础上研究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基本状况和演变。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体系正逐步强化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和宁波为核心的5个城市组团,并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结构的未来演化做了初步分析,对区域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区域移民政策提出一些分析思考。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都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1992—2009年间长三角都市群中市级城市的市区非农业人口数据,运用非线性定量分析工具—分形分析方法,研究了长三角都市群体系规模分布的分形特征。经验分析表明:长三角都市群人口分布差异较大,城市规模分布趋向分散;首位城市发展成熟并且垄断地位强;中间位序的城市发育程度低且数量不足。最后,本文依此提出了发展和完善长三角都市群城市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国内外城市增长的相关理论和研究为基础,基于长三角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城市经济增长、人口规模、劳动生产率三个指标来研究19902010年间城市增长,发现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趋同趋势,并且人口迁移和城市经济集聚存在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人口迁移通过增加当地市场潜力、规模经济和外部性等促进了城市经济集聚,而城市经济集聚进一步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移。为了促进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建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减少制度性限制,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城市的经济集聚功能。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国内外城市增长的相关理论和研究为基础,基于长三角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城市经济增长、人口规模、劳动生产率三个指标来研究1990~2010年间城市增长,发现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趋同趋势,并且人口迁移和城市经济集聚存在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人口迁移通过增加当地市场潜力、规模经济和外部性等促进了城市经济集聚,而城市经济集聚进一步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移。为了促进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建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减少制度性限制,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城市的经济集聚功能。  相似文献   

5.
基于“六普”资料,对中国流动人口在地级区域层面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进一步对流动人口的空间集聚状况进行研究,在分析过程中着重对比了“六普”与“五普”的差异、省内流动与跨省流动的差异.研究结论如下:(1)从分布特征看,“六普”流动人口的分布集中趋势尤为明显,一些重要的人口流入地的流入强度表现出“强者更强”的特征.(2)从空间集聚状况看,显著热点城市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五普”相比,中国流动人口集聚地最显著的是长三角而不是珠三角.(3)对比跨省流动人口和省内流动人口,跨省流动人口规模在空间上呈现出“东南沿海集中连片、中西部一枝独秀”的特点,在东南部沿海地区跨省流动人口规模呈现出现明显的圈层结构;省内流动人口分布相对均匀,中西部地区城市的省内流动人口数量要远大于跨省流动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6.
未来30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需要雄厚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需要一个相对完整、自主、庞大而丰裕度较高的产业体系予以支撑。深入认识人口增长时期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因素在产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有助于在人口负增长条件下更好地保持产业体系完整性,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产业丰裕度。为此,本文基于文献析出方法从理论上阐释区域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依据自身人口规模进行专业化与多样性选择的情况,并且存在两者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选择以地级市和城市群为观察样本,采用两步广义矩模型(GMM)、空间杜宾模型,并通过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检验了在一定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等其他条件下,区域产业专业化和多样性变动发展过程中人口规模的回旋效应和具体作用。研究发现:区域人口规模对区域产业专业化集聚和发展的互动影响呈现倒“U”型;区域人口规模对区域产业多样性集聚和发展的互动影响呈现“U”型;在区域产业专业化、多样性集聚过程中,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中原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集聚的专业化效应和多样性效应得到充分释放,长三角城市群产业集聚的多样性效应更加明显。这充分说...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板块,国家人口计生委部署并由沪苏浙三省市联合开展长三角地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无论对促进区域之间当前的合作和发展,还是对国家全面制定“十一五”规划和长远发展战略,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从浙江省的实际情况来看,参与长三角地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也是党委、政府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迫切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迁移流动在城市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益突出。人口迁移流动必然引起“人”自身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的动态配置。文章主要利用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迁移数据等有关数据资料,分析长三角16城市就业迁移的人力资本差别效应。研究发现,就业迁移对长三角各城市人力资本具有显著的差别效应,并且长三角内的就业迁移与长三角外的就业迁移对长三角各城市人力资本提升或稀释效应也有明显差别。研究还发现,就业迁移导致长三角人力资本城际差异缩小,尤以上海与其他15城市的差距缩小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人才是各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各地政府试图通过制定各种形式的人才政策吸引并留住人才。不过,关于人才政策实际效能的研究较为匮乏。文章利用“58同城”的个人简历数据,以2010~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人才流动为案例,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人才流动的网络结构和空间格局,着重探讨人才政策对人才跨区域流动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下人才政策的边际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城际人才流动十分频繁,经济基础较好、工资收入高、产业结构和市场环境较好的城市是人才流动的辐射聚合高地;(2)长三角城市群的人才流动围绕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合肥形成“Z”字形的空间格局,人才流向由大城市间流动演变为大城市间流动和邻近城市间流动并重的局面;(3)人才政策能够很好地吸引人才流入本地,但只有当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较高时,人才政策才会发挥作用。当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较低时,人才政策对人才流入影响不显著。文章据此提出了政策建议,为相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口规模的变化及其结构特征关系到城市的兴衰。以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识别收缩型城市,揭示其人口结构特征,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我国“七普”期间城市收缩时空演化的新趋势、新格局与新特点。研究发现:城市收缩与城镇化快速发展并存,且收缩型城市呈现出更加明显的老龄化和劳动年龄人口短缺趋势,收缩型城市的人口问题与异地城镇化问题交织,制约其进一步发展;我国人口收缩型城市数量增多且收缩强度增加,收缩区域呈现扩散态势,城市收缩重心与人口分布重心偏移趋势相异;城市收缩在向外扩散的同时在空间上还具有集聚特征,同时区域间的人口分布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口收缩型城市呈蔓延式扩散的内在动因。基于以上,文章认为:收缩型城市需“开源”与“节流”双策并施,从要素积累的增长模式转向以改善经济效率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与养老服务体系,抑制人才流失,通过兜底性保障政策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负担过重问题;面对收缩型城市的扩散趋势以及人口越发集聚的分布趋势,可以通过做大做强都市圈实现抑制城市收缩现象的蔓延和人口的过度集聚;区域均衡发展是缓解城市收缩蔓...  相似文献   

11.
城市人口迁居属于学科交叉性的一种复杂经济现象,是研究人口新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城市人口迁居的理论发展,中西方社会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理论的研究对于梳理出城市人口发展的趋势,在思想与逻辑上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当然,迁居涉及的问题和作用至今仍要反复探讨,而且情况复杂。中外城市人口迁居的理论综述将有助于分析和思考迁居涉及的多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2.
《Mobilities》2013,8(1):41-59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rise of traffic accidents in the creation of the modern city. The notion of accidents is deconstructed. There is a brief review of current literature on mobilities and then evidence is presented of the shifting configuration of vehicle–pedestrian accidents. The epidemic of traffic accidents of cities in developing world is noted and explained. The incidence of pedestrian traffic accidents is shown to reflect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age, class and statu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rovides evidence of the ways to ameliorate pedestrian injuries. Walksheds are suggested as a focus of concern. The creation of a more pedestrian‐friendly city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13.
从“城乡二元结构”到“城市二元结构”及其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侯力 《人口学刊》2007,(2):32-36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没有消除,反而逐步向城市蔓延,伴随着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在城市中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民工阶层,他们与城市居民共同构成了“城市二元结构”。“城市二元结构”的日益强化,将导致严重的城市贫困问题,加大城市管理的难度,并造成城市化进程的不稳定。为此,应从城市和农村两个维度加以考虑,积极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加强城乡统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以社会保障制度为核心的征地补偿机制,逐步消除“城市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世界城市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运用最新资料,较系统地分析了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现况,以及将来世界城市化的趋势。详尽的描述了世界各个地区的城市化状况及其之间的差异,并对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的倾向,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及其分析。  相似文献   

15.
Life-table estimates indicate that one-quarter of U.S. women intend no more births by age 25, one-half by age 27, and three-quarters by age 30. The resulting long period at risk of unwanted fertility is argued to be an important underlying dimension of the revolution in attitudes to and practice of sterilization. Life-table estimates are then considered of the timing of sterilization after the last wanted birth. Almost one-quarter of all couples select sterilization within the first year after they have had the number of children they desire. Recent experience would imply that four-fifths of all couples will eventually use contraceptive sterilization.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determinants of men's and women's sterilization, logistic regression is used with a polytomous dependent variable: sterilization of the woman, sterilization of the man, or no sterilization within four years of the last wanted birth. Covariates considered are age and parity at last wanted birth, year and duration of marriage at last wanted birth, wife's and husband's education, wife's and husband's religion, whether residence is in a central city, region, pill-use history and timing-failure histories before the last wanted birth, and unwanted birth. Large and significant effects are found for most of these variables, and these effects change in interpretable ways between early innovative behaviour and sterilization during the most recent period when it was widely accepted.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的地域范围和地域区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地域范围和地域区分是城市研究的起点。但我国学术界在较长时间的讨论中,一直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本文拟从"实质城市"地域的角度,并考虑到实际数据的可获得性,探讨了城市地域,包括它与外部——乡村的区分和它的内部构造——中心区、边缘区和郊区的区分方法。本文提出,可用建制市内全部"区"作为城市地域,而在城市地域内,根据各部分地域的人口密度、在业人口中从事二、三产业的比例,昼夜人口比和三产区位系数等指标来区分城市的中心区、边缘区和郊区。  相似文献   

17.
乡城人口流迁是城镇化的产物。中国正在处于快速城镇化的阶段,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入城市是当前我国城市化的重要特点和标志。而中国的乡城人口迁移是在城市本身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对城市就业的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北京市为案例,在分析北京市目前就业压力和来源、流动人口的变动与城市就业的关系及影响的基础上,给出一个关于乡城人口流动与城市就业之间动态关系的模型框架。  相似文献   

18.
陈玮  任晓军 《西北人口》2009,30(5):97-101,106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宁市流动人口迅速增加,这一方面加速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城市社会融合带来了诸多问题,妥善解决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是当前城市社会管理中一项迫切任务,为此必须从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等方面入手,加速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进而构建和谐西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镇失业人口状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对“城镇失业人员”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以及“城镇失业率”与“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概念进行区分的基础上 ,分析了 1978~ 1998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量和登记失业率的变化及其特点 ,以及二者的地区差异 ,并分别从年龄、受教育程度、失业原因等方面观察了城镇失业人员的构成  相似文献   

20.
旧城改造对于塑造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政府、企业和市民这三个主体的相互作用来体现。不同主体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不同,使得不同社会群体在城市不同空间范围内聚集,从而导致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在运用因子生态分析法界定2000年武汉市社会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不同主体对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对办事人员聚集区、外来人口聚集区、离退休人员聚集区、人口快速增长区的形成产生显著影响;企业对离退休人员聚集区、人口快速增长区和农业人口聚集区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而市民则对办事人员聚集区、离退休人员聚集区、人口快速增长区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这反映了旧城改造过程中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市民有限参与的现实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