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有多少人知道,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王洛宾1936年为郑君里拍摄纪录片时的创作;我们还击国际右翼势力分裂西藏阴谋的有力证据,是1940年拍摄的纪录影片《西藏巡礼》中,当年的中央政府派信使出席少年达赖坐床仪式的经典历史镜头———摘自《中国纪录片发展史》(方方著)始于1939年的少数民族纪录电影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接触纪录片的年轻人,总认为80年代之前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电影;而对于老一代的电影工作者来说,新闻纪录片几乎成了中国纪录电影史的全部。那些数量少而磨难多的关于少数民族的纪录电影更被人们遗忘。…  相似文献   

2.
我们最希望做的事情就是向中国少数民族纪录影像的创作者表达自己的敬意!——编者在中国,1956——1966年、1957——1966年间拍摄新中国的第一批关于少数民族的纪录电影,当初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影片”(简称“中国民族志影片”)。它们记录了50年前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包括生产、节庆、婚葬、建筑等,是后人研究这些民族的珍贵资料。这批影片是中国人类学电影的奠基之作。西方人类学电影学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在中国,这批影片却很少被人提及,即使在今天电影研究和评论已经很活跃的时候,关注这批影片的人仍寥寥可数。…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赴此区域进行影像人类学研究。在建国初期所拍摄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16部影片中,有9部聚焦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为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影像素材。而对这些影像素材的分析,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影像叙事所建构的"边疆想象"的文化本质,以及文本内部结构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赴此区域进行影像人类学研究。在建国初期所拍摄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16部影片中,有9部聚焦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为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影像素材。而对这些影像素材的分析,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影像叙事所建构的“边疆想象”的文化本质,以及文本内部结构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科学纪录影片的摄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民族研究工作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1957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及其前身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先后拍摄了二十余部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科学纪录影片。本文拟就摄制这些影片的缘由和影片的主要内容作一些说明和简介。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其产生与发展都是在社会发展变迁的整体环境中进行的。本文综合1958年纪录片出现以来中国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人类生活需求及习惯的变更以及媒介自身发展规律的发展,本文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划分为政治化纪录片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下宏大地理文化题材纪录片时期、平民化时期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大众化民俗题材纪录片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纪录片又能反作用于社会,为满足国家政治宣传需要、市场经济繁荣及人民生活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干学伟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电影家,他曾创造了中国电影三个“第一”。他1950年拍摄完成的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不仅开了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之先河,而且该片在选用少数民族演员饰演本民族角色、表现少数民族特性等多方面给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以先导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纪录片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其产生与发展都是在社会发展变迁的整体环境中进行的。本文综合1958年纪录片出现以来中国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人类生活需求及习惯的变更以及媒介自身发展规律的发展,本文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划分为政治化纪录片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下宏大地理文化题材纪录片时期、平民化时期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大众化民俗题材纪录片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纪录片又能反作用于社会,为满足国家政治宣传需要、市场经济繁荣及人民生活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寻找文化人类学与影视艺术的结合点范志平几年来,我们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拍摄了和正在拍摄着一批中国少数民族电视纪录片。我们努力使文化人类学与影视艺术结合起来,就是说使我们拍出来的影片既有人类学的价值,又有影视艺术的价值。因为人类学的电影,不管怎...  相似文献   

10.
母语     
郑茜 《中国民族》2012,(Z1):72-79
母语,是一种温度;母语,是一种态度。100年的中国电影,在上世纪90年代的少数民族母语电影里,获得了一个新的高度。1955年由吴永刚导演的《哈森与加米粒》,事实上就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少数民族纯母语电影。少数民族母语电影——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一小步,中国文艺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11.
12.
13.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mbers of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Ethnology  相似文献   

14.
15.
16.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论锡伯族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历史中 ,锡伯族创造了与自身的生产方式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适应的萨满教 ,并不断发展丰富 ,萨满教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萨满教延续千百年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是治疗疾病 ,保障氏族的生存繁衍。锡伯族萨满治疗患者是在歌、舞、乐三者浑然一体的场景中 ,即在“跳神”场景中进行的。歌、舞、乐三者是古老时代集体创作的产物。在萨满“跳神”过程中 ,他和助手及众人共同吟唱的神歌 ,对患者产生了心理医疗功能。  相似文献   

18.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9.
才让 《中国藏学》2020,(1):119-129
文章选取15世纪萨迦派代表性人物的传记,包括桑杰贝、班钦·释迦却丹、绒敦·释迦坚赞、俄尔钦·贡噶桑波、古格班智达扎巴坚赞、贡噶南杰、果沃热绛·索南僧格、达仓译师等著名萨迦派大师,介绍各传的作者、成书年代、资料来源、主要内容、版本等。这些传记反映了萨迦派各支系的兴起及萨迦派在15世纪的中兴历史,是研究萨迦派历史的重要文献。所收传记之顺序按人物生活年代编排。  相似文献   

20.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