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赴美带薪实习项目(Work and Travel USA)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更为直接也更切身的体验美国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工作实践获得收入以支付生活开支,从而以较为经济的方式在美国度过假期,同时也能够感受美国文化、体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另外,学生不仅可以在暑假期间与美国人一起工作生活,还可以在美国这样一个领土辽阔的国家游览。  相似文献   

2.
论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从个人主义的概念、个人主义在美国的变迁、个人主义在美国英语中的体现及其在美国生活中的体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全面了解个人主义与美国文化的关系有助于深刻理解美国文化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首先阐述了美国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选取。然后,通过要素分析确定了美国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4个要素:安全感、控制感、和谐感和自主感。最后,运用4个构成要素检验了与生活质量相关的一些假说:物质产品的生产会创造福利的经济学假说;移居和城市化的人口统计学假说;宗教支持者影响生活质量假说;更好的生活质量减少压力的心理学假说;西方社会的个人化程度与社会生活质量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假说等等。  相似文献   

4.
现代幼儿园不仅要针对儿童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还要面向儿童开展有关“家庭生活”的教育。美国幼儿园普遍开设了针对儿童的家庭生活教育课程。以美国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公立学校的幼儿园为例,其家庭生活教育课程具有体系健全、结构清晰、内容呈螺旋式排列、配套资源丰富、与其他领域有机融合等特点。我国幼儿园课程虽然也有“家庭”相关的内容,但相对零散,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美国幼儿园家庭生活教育课程对我国幼儿园完善“家庭”教育课程的体系与结构、内容与资源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首先阐述了美国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选取。然后,通过要素分析确定了美国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4个要素:安全感、控制感、和谐感和自主感。最后,运用4个构成要素检验了与生活质量相关的一些假说:物质产品的生产会创造福利的经济学假说;移居和城市化的人口统计学假说;宗教支持者影响生活质量假说;更好的生活质量减少压力的心理学假说;西方社会的个人化程度与社会生活质量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假说等等。  相似文献   

6.
一台冰箱用了25年; 儿童学开车如学自行车; 奇特的防贪污妙法: 购物只有一个标准:我喜欢 大洋彼岸的美国,充满神奇的色彩。笔者作为中国赴柬埔寨联合国军事观察员,与美国数位军事观察员共同工作、生活了近一年。美国人如何想事、工作、生活?请听听他们自己现身说  相似文献   

7.
1881年以来,由于俄国恶劣的政治、经济环境和不断的反犹浪潮,促使犹太人的生活日益陷入困境,而美国社会所提供的机会、平等和自由吸引大批东欧犹太人移民美国。在与美国主体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以犹太教为核心的犹太文化与以基督教为主的美国主体文化之间不断冲突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美国犹太文化,塑造出了兼顾犹太文化传统和美国现代文化的双重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8.
90年代 ,美国社会卷入了一场方兴未艾的多元文化论争。双方在文化观、非洲中心论、双语教育、配额制的政策与实践、政治正确等问题上的立场截然对立 ,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美国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主流文化以及教育理念的地位和评价。这场论争反映了美国深远的忧患传统 ,揭示了当今美国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9.
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在路上》以自传性质与结构松散,描写了一群年轻人荒谬的生活经历,它反映了战后美国青年精神空虚的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被称为上世纪60年代美国嬉皮士运动和垮掉的一代的经典之作。然而这些"垮掉的一代"的行动和作品都有着源自于青春的激情的冲动,同时也蕴含着缺失方向的无奈与虚无。  相似文献   

10.
《乱世佳人》是美国著名作家玛格丽特·密切尔生前唯一出版的一部小说。小说再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人民所共有的生活观与价值观,从家园、生活和希望三个维度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美国社会变革的深刻忧患意识以及时南方命运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1.
美国当代作家舍伍德·安德森成名作——《俄亥俄州的瓦恩斯堡》确立了他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福克纳、斯坦贝克等都受过他的很大影响。这部作品揭示了美国社会小镇人们在手工业文明向机械文明过渡的转型时期的生活状态,不失为美国工业时代下小镇生活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2.
毕业于中国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黄方远先生在美国生活了十多年,他的妻子朱莉安是迈阿密儿童心理研究所的研究员。生活在大洋彼岸。黄方远曾试图用“业精于勤,荒于嬉”的传统思想教育出生在美国的儿子,然而“洋太太”朱莉安却与他反其道而行之……  相似文献   

13.
天英人 《社区》2013,(2):39-39
三年前,未满15周岁的我,来到美国,开始了在美国高中的学习与生活。 穿衣着装非小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对美国作家辛克莱尔·刘易斯的小说《巴比特》中的主人公巴比特这一典型形象的特征,典型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典型意义作了较为概括的分析与评价。小说中的巴比特是美国中产阶级的典型代表,生活在渔利于一次世界大战的20年代的美国,在追求自由的冲动与社会传统观念的冲突中生活得空虚,苦闷和无奈。巴比特遭遇的典型意义在于其代表了生活在20年代美国自欺欺人的无奈的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中产阶级所经历的困惑与彷徨。  相似文献   

15.
论19世纪后期美国对华移民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后期,华人作为美国外来移民中第一个亚洲移民群体,经历了先受欢迎后遭排斥的历史。这种变化是当时美国特定历史环境和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尽管华人为美国西部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华人旅美,寄人篱下,备受歧视和排斥。这种排斥既滥觞于不平等基础上的职业竞争和中美不同社会形态下两种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碰撞,也源于美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中美不平等的外交关系。排华政策的实施不仅标志着美国限制外来移民的开始,使旅美华人的生活更加困难,而且美国西部的开发、对华贸易及中美关系等也受到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是一门独立自足的新学科并开辟了美国文学新领域。它为美国亚裔研究、美国亚裔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文化和诗学语境层面,对生活在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进行后殖民主义批评研究,目的是使研究者挖掘她们作品中更深刻的表达内涵,以探寻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许多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一起,他们的历史、文化传统相互交融,彼此渗透,而这种不同民族与文化的交融为美国英语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来源众多,数量丰富的外来词汇进入了美国英语,成为美国英语特有词汇的主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8.
托马斯.沃尔夫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小说家.在他的四部长篇小说中,<天使,望故乡>是一部自传最强的作品.作者选择甘特一家的生活发展片断,勾勒出了20世纪初美国人的生活、精神状况.由于受到现代哲学与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的影响,托马斯‘沃尔夫能熟练地将哲学思想应用到作品中,反映了他对每个人类个体与人生的哲学思考与理解.从自我主义、爱与信仰的缺失、怨恨与死亡的恐惧等方面入手,分析了作品与叔本华人生哲学之间的关系,解释了美国一战后人们普遍的价值观,也进一步展示与重构了人类存在中的悲观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活质量主观指标的发展及其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生活质量主要体现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包含人们对生活的幸福感体验与满意度的主面指标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生活质量主观指标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并在80年代以后逐渐趋于成熟。一些国际组织都采用了主观指标或建立了自己的指标体系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活质量。作为主观指标发源地的美国,在其研究与应用上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欧洲一些国家紧随其后,亚洲也开始了对人全面关怀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近年我探亲养病,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先后租用了两处公寓,目睹了美国社区的物业管理,真正体会到"吃在中国,娶在日本,住在美国"。与房地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业管理,是美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美国的《世界日报》、《世界周刊》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私人占有房户约64.4%,其余为房产公司占有,大多在最近几十年修建的。其中大部分建在市郊,离城市二三十公里、靠山、靠水、靠树林的地方。美国的社区房屋,通常三四层高,间距三五十米不等,四周有草坪树林,附近有免费露天停车场。公寓与公寓之间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