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观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透视一个民族的时间观 ,可以看到该民族文化中隐含的许多东西。本文对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认为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可分为阴阳五行时间观和天人合一时间观。而这种时间观念的形成与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观念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比喻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格。汉民族的比喻修辞格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是与汉民族传统文化分不开的。在此从汉民族哲学思想、汉民族传统思维观、汉民族制度文化、汉民族审美观和文学作品与历史典故等五个方面来探讨汉民族传统文化对汉语比喻修辞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之“友谊”,逐其根本是以宗法人伦之爱为核心,而俄罗斯民族之“友谊”观则奠基于西方基督教之“爱人如己”的理想,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所以以往俄汉民族对友谊的观念非常不同,同时.对友谊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又存在诸多不谋而合之处。  相似文献   

4.
死亡与中国的丧葬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丧葬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与民族的宗教观念、灵魂观念等紧密相关。中国的丧葬文化大体遵循着“生死如一”、“聚族而葬”和神人相通三个原则。多种多样的丧葬形式和礼仪与我国各民族的生活条件以及早期的图腾崇拜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在丧葬文化中有直接的体现,像天人合一、等级观念、人生观等等。因此,我们对丧葬文化的多面性作用应有一个客观评判  相似文献   

5.
中国冥婚习俗流行根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宇宙哲学观念下,冥婚在中国能够持续几千年,有其传统文化根源。冥婚习俗流行的根源第一是一种由阴阳五行观、土地情结和风水观结合的,广泛被中国人认同的和谐均衡宇宙观下的生命体认;第二是人类学视角下"过渡礼仪"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时间意识的空间化及其对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中国古代时空观念问题上,不少学者倾向于“重时轻空”说。从方位隐喻思维、空间化象形字、阴阳五行四时配四方的结构模式看,中国古代非但不曾轻视空间,还透露出“空间方位情结”,隐含着时间空间化的根源。空间化时间在空间方位上铺展开来,成为意象化的、可逆的、趋于凝缩的封闭圆环,具有非线性发展的同时性结构,隐含着诗性本源。时间的空间化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思维方式,也使得传统艺术在内在精神上追求天人合一的虚空境界,在形式结构上呈现为“同时性”整体,形成了与西方线性时间观不同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7.
易学视野下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保合太和"的和谐观、"方以类聚"的吉凶观、"精气为物"的气场观以及"辨方正位"的方位观是建筑风水研究的理论基础。风水观念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天人合一"的研究,在内涵指向、价值诉求和意义评价等方面仍存在着分歧.这不仅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特色,也源于当前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法.具体而言,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导致了"天人合一"观内涵指向的多元特色;对传统思想的理想形态和现实意义的不同关注,导致了"天人合一"观价值诉求的不同阐述;对中西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的不同态度,决定了对"天人合一"观意义评价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的研究方法,以汉字符号"间"为研究对象,从阴阳五行的辩证思维、天人合一的生存理想、内敛虚静的文化观念等方面,重点探讨了其符号形式"能指"所蕴含的中国古代建筑哲学思想的"所指"意义。  相似文献   

10.
齐鲁文化对汉民族的形成和壮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齐鲁文化提供了一个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理念:无论夷夏,“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一理念着重强调了民族观念中的文化因素而非血缘和地缘的因素。后来,齐鲁文化由地域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又进一步强化了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理念,使得汉民族不断吸收新的民族成分,不断壮大。由于继承并发扬光大了齐鲁文化的优良传统,山东人比较最有做中国标准人的资格。  相似文献   

11.
尽管“堪舆”、“风水”概念的出现比儒学时间晚,但是古人择地而居的意识,比儒学的时间早.虽然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很难找到关于风水的有关论述,但是做为《易》之分支“术数”中的“风水”术,一直也没脱离儒学的视野.文章主要分析:儒学视野中的“气”与“风水”观中的“气”,儒学视野中的“五行”与“风水”观中的“五行”,儒学视野中的“孝”与“风水”观中的“葬”,儒学视野中的“天人合一”与“风水”观中的“择地而居”.从儒学的视野下,风水往往与阴阳五行联系在一起,也往往和孝道联系在一起.“风水”观中虽然掺杂着迷信和糟粕,但是古代风水观中也渗透着环境学、心理学等内容.并且在传统儒学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风水观也是追求人和自然和谐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4,(6):240-245
客家文化源于中原文化,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它是汉民族传统文化与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一样,客家文化对农村现代化的进程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作为一种发轫于封建社会的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它在不同程度上制约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对农村基层政治现代化、农村经济现代化、农村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要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和要求,对客家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具体途径包括:对客家传统文化合理扬弃,促进客家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以先进文化指导客家传统文化的创新,积极倡导现代观念,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3.
某种艺术类型的传统观念并不是独立于自身的艺术体之中,而往往与整个社会文化的大思潮联系在一起,甚至与更深层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传统和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都是基于当时欧洲社会中这两种大的文化思潮之中。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礼乐观念,也基于当时封建社会的整体文化观念之中。另外,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礼乐思想及“天人合一”的思想从本质上来说,又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一个民族在创造文字的同时 ,创造了一种思维方式 ,进而形成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研究民族文化不能忽视民族语言的影响。中国文字是形象文字 ,其特点是寓意于形、意在形中。这种文字促成中国文化特有的“天人合一观”、“意境观”等。  相似文献   

15.
论蒙汉族人名中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名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和文明标志。它不单纯是代表一个人并区别于他人的符号 ,在命名和用名上还凝结着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审美意识、文化观念等。通过对蒙汉民族人名结构模式的探析 ,可以揭示其深层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汉族作家的民族叙事参与了当代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建构,他们的作品对传统天人合一观念进行了艺术再现并彰显出独特的价值取向。汉族作家们以万物有灵为根基,考察和重新审视了少数民族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的文本显示出生态文学的特质和内涵,隐含着对替代甚至破坏自然原生状态的现代文明的质疑。文章还进一步考察了汉族作家文化身份的复合性对他们创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伟 《学术探索》2012,(6):71-73
中西方在对英雄的道德和形象要求、个体与集体关系、亲民与生命观等方面存在显著的观念差异。其根源在于双方的生命存在观、传统哲学、文化、社会主体构成及民族人格等文化异质所致。  相似文献   

18.
张德寿 《学术探索》2004,(10):108-111
“天人合一”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思想 ,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儒学中阐释得最充分、最精致 ,也最具影响力。但儒家的“天人合一”不是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生态观 ,而是针对道德本原和王权神圣而提出的天人关系思想  相似文献   

19.
剃发令对清初的政治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南人民对明王朝本无眷恋之情,是清王朝的剃发令将人民推到起义抗清和维护明王朝的方面了。汉民族眷恋自己的衣冠之旧,清初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多与剃发相关。汉族人民反抗剃发令是保卫自己的民族传统习惯和民族尊严,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清统治者以武力强迫汉族人民剃发易服是出于满族贵族狭隘的民族私利和落后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20.
赵敏俐 《文史哲》2012,(4):5-18
源自于中华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以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奠定了以"言志"为核心的中国诗歌传统、创作观念与评价标准,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理想的美学风范,也开启了中国诗歌以关注现实生活为指向的发展之路和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中国诗歌在现实生活中承担着多种文化功能,赋予中国诗人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了中国诗歌多样化的诗体和独特的语言形式之美。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与诗歌的多民族特点,展示了各民族大家庭之间的政治一体、经济互补、文化互动和血缘互渗关系。历经无数次朝代变更而不衰的中国诗歌,成为中国人的心灵寄托和文化理想,体现了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即此而言,"通古今之变"和"观中西之别",应该成为中国学者在全球化视野下所要确立的新的诗歌史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