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欧诗断论     
中华书局版《欧阳修诗编年笺注》撰稿过程中,关于六首诗的片断思考,拾掇成文,论证《汉宫》是今存欧诗最早的作品,《奉送叔父都官知永州》作于天圣五年途经黄州,《奉使契丹回出上京马上作》的写作时间在年前而非年后,《水谷夜行寄予美圣俞》的写作地点在山西而非河北,《小池》诗启迪杨万里的同题诗写作,《日本刀歌》尚难定论非欧阳修所作。  相似文献   

2.
欧诗断论     
中华书局版《欧阳修诗编年笺注》撰稿过程中,关于六首诗的片断思考,拾掇成文,论证《汉宫》是今存欧诗最早的作品,《奉送叔父都官知永州》作于天圣五年途经黄州,《奉使契丹回出上京马上作》的写作时间在年前而非年后,《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的写作地点在山西而非河北,《小池》诗启迪杨万里的同题诗写作,《日本刀歌》尚难定论非欧阳修所作。  相似文献   

3.
《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是《欧阳文忠公集》中的一桩公案,案情牵涉范仲淹、吕夷简、欧阳修、富弼、范纯仁等历史名人,甚至引发后世朱熹与周必大之间的一场热烈讨论。在欧阳修撰作《范公神道碑》的过程中,反映了范仲淹与吕夷简的晚年交际,显现出前修先贤处世为人的品格和有宋一代世风士气的淳美,更体现了一代文宗欧阳修写作态度的严肃认真、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主张探求《诗》本义,但《诗本义》并非全是《诗》本义。《诗本义》的许多解说很精彩,但也有不少解说值得商榷。学者过多关注《诗本义》疑古惑传的开创性、人情解《诗》的独特性、求《诗》本义的合理性,而较少关注它解说《诗》本义的错误。《诗本义》错解《诗》本义,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诗经》传注本不误,欧阳修反对其不当批驳;二是欧阳修以人情解《诗》,“人情”却并非总是合理;三是欧阳修过分探求圣人之志,妨碍了他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宋代林光朝称《诗本义》“于义未稳”,却被视作讲学者的一面之词,致使《诗本义》解《诗》本义之不足被忽视。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作为北宋的一位伟大散文家,对应用文的写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墓志铭这种应用文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欧阳修撰写的墓志铭中,有二十二篇女性的墓志铭.他运用以小见大、主客相形、含情于铭等手法,勾勒出敬爱父母、侍奉公婆、辅佐丈夫、教育儿女的孝女、贤妇、慈母的女性形象,反映了欧阳修的女性观及对女性墓志铭写作的创新.欧阳修的女性墓志铭对后世女性墓志铭的撰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欧阳文忠公集》中的10卷《书简》是以个人大量书信命名《书简》的首次结集,是欧阳修漫长而又曲折的心路历程的真切写照,也是欧阳修辛勤而又感人的创作活动的珍贵实录。欧阳修《书简》之文具有篇幅短小、落笔随性、涉事琐细、言及私密、情悰显露、较多短句与口语等特点。阅读这些书简,能加深我们对欧阳修人格、文学及多方面学术成就的进一步了解。这些近千年前的珍贵书简,也让我们深切地理解欧阳修能成为影响深远的一代文宗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针对司马迁及欧阳修在显身扬名、垂传不朽传世观方面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问题,以司马迁《史记》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及其他墓志碑铭散文为中心,结合历史时期其他学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思想意识、著述宗旨、创作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评。研究认为,司马迁和欧阳修都传承了父亲的理想与夙愿,有着光大家族文化的责任意识与求“立名”、惧无闻的共同心理;司马迁和欧阳修都极为重视君子的道德品质修养,信奉并推崇彰明良善的创作宗旨,并具备为自己及他人传扬不朽的文才能力,司马迁主要通过《史记》纪史传人,欧阳修则撰写了众多亲人友朋、名流重臣、仁人志士的墓志碑铭佳作及《新五代史》,二人各以其创作实践了不朽的传世观;司马迁和欧阳修都以求实取信为原则前提,采用纪大略小、突显主旨的创作方法以保障文章传世不朽价值的实现,司马迁以“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为实录精神,而对事实的信守也是欧阳修作文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诗意"与"诗义":欧阳修"诗本义"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欧阳修《诗本义》阐释实践为依据,详细分析欧阳修《诗》学重要范畴之一“诗本义”的丰富内涵,指出其主要有二个意义层次:“诗意”与“诗义”。扼要地阐明欧阳修《诗经》阐释学的宗旨与特点及“诗本义”二层论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宋代《诗经》阐释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诗本义》与《易童子问》是欧阳修经学的代表作,他在这两部著作中的经学阐释同中有异.从阐释目的来说,欧阳修主张抓住“大本”,但具体在《诗本义》与《易童子问》中,“大本”的含义存在差异.欧阳修的经学以“人情”为其阐释根据,但对于“情”的理解在此二书中也存在差异.欧阳修常将经学著作看成一个自足的文本,从文本的文意、文理、文风等角度去判断其真伪,表达自己的理解.对于《周易》文本,他常从其文本的合逻辑性出发,而《诗经》研究中他主要从文学性与逻辑性两个角度去考察.他的经学阐释没有采用逐字逐句的解释经文的模式,而是运用了一种论辩、答问的方式展开.  相似文献   

10.
论叶燮的《原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主要是关于诗歌的理论。宋代欧阳修写作《六一诗话》以后,“诗话”成为诗论的主要形式。“诗话”的长处是便于理论结合作品实际,短处是理论的系统性、概括性在表达上受到限制。清代的“诗话”著作很多,大约有四十几种。这其中,发挥了诗话的长处,又重在论证辨析的,当推叶燮的《原诗》。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与梅尧臣一生互为诗友,梅尧臣诗歌创作风格特点得到了欧阳修及时的总结和评价;欧阳修分析了梅尧臣诗歌风格早、中、晚三期的特点及其变化;其晚年《六一诗话》对梅诗"闲远古淡"的概括比较符合梅尧臣诗歌风格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2.
历来讲写景抒情,常要对比分析峻青的《秋色赋》和欧阳修的《秋声赋》,因为二文写景同而抒情异,这样就使两篇文章结下了因缘,成了写作理论中的典型例证。传统的评价都是褒峻贬欧的,“文革”前后的上纲分析固不足信,而1980年出版的教科书《写作教程》同样简单地持有这样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有典型意义,所以本文就以此为契机说起。 《写作教程》166页说:“一个具有无产阶级革命胸怀和品格的人,和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对客观事物的看法肯定是不相同的。峻青的《秋色赋》,浓妆淡抹色彩斑烂,‘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这与欧  相似文献   

13.
苏洵的散文,主要是议论文,“博辨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深微而后止”。(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自北宋嘉祐元年(1057)苏洵入京谒见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由于欧阳修的赞赏和奖掖,和次年苏轼、苏辙二子以少年同列进士高等,遂使“士争传诵其文,时文为之一变,称为老苏” (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进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经过元、明、清,逮至现代  相似文献   

14.
徐无党生平学术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考证,认为欧阳修、徐无党二人虽非甥舅关系,但师生交游亲密,情谊浓厚;徐无党《新五代史注》虽出自欧阳修授意,却不达欧阳修的史学旨趣。  相似文献   

15.
历来的欧阳修研究中,均对《秋声赋》的命意从消极的层面予以体认。本文认为《秋声赋》体现了欧阳修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生命态度的探求,有着积极和深刻的命意,有重新予以阐释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是宋代的易学名家,一生既辨《易》,又解《易》。他采用问答体,通过选解方式,注重从义理角度阐发《易》经,其方法则是“推天地之理以明人事之始终”;欧阳修解《易》,有比附人事、喜欢议论、主张经世三个特点,可见他对宋代易学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王爱平 《社区》2011,(14):53-53
凄美是一种美,是一种高贵的美。让人敬畏,使人爱怜。欧阳修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是具有凄美特质的文学作品。公元1046年(北宋庆历六年),欧阳修在滁州分别写出了代表作者最高水准的千古绝唱《丰乐亭记》《醉翁亭记》。其中《醉翁亭记》轰动一时。  相似文献   

18.
《祭十二郎文》、《泷冈阡表》、《祭妹文》分别为韩愈、欧阳修、袁枚的哀悼文章的代表作,历来的评论家常把它们并提,称为“古今哀悼文章中的杰作”。对于历来评论家的这一提法,我不能苟同,这个评价用以称道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袁枚的《祭妹文》是可以的,而用以称道欧阳修的《泷冈阡表》则是不恰当的。也就是说,欧阳修的《泷冈阡表》不能跟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袁枚的《祭妹文》并称为“古今哀悼文章中的杰作”。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十二郎,名老成.原是韩愈二哥  相似文献   

19.
历来文人们把两晋时期潘岳的《秋兴赋》与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作为悲秋感伤的典型,它们都是作者在失意时,通过铺排不同的萧条意象来抒发内心的苦闷。然而由于时代背景及个人性格、写作方式等等的不同,为我们展现了不同的精神风貌。或逃避,或坦然,体现了不同的士人心态。通过对读作品,有助于我们梳理赋的发展变化,同时对两个人物的个性特点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欧阳修去世,其家人将《新五代史》(当时名为《五代史记》)表上,熙宁十年,诏藏于秘阁,而后盛行于世。欧阳修是《新五代史》的作者,自然无庸置疑。宋晁公武称:“《五代史记》七十五卷,皇朝欧阳修永叔,以薛居正史繁猥失实,重加修定,藏于家。永叔殁后,朝廷闻之,取以付国子监刊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