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陈叶 《学术交流》2004,(8):138-141
长期以来,人们大多把严复的"信、达、雅"作为一种孤立的翻译标准加以研究。这种研究导致了对严复本人及其翻译思想不公正和不客观的评价。综观严复的翻译作品,他本人并未遵守这一标准。根据西方多元系统理论及严复所处的时代背景,"信、达、雅"是严复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其背后隐藏着严复的"别有用心":严复希望当时的知识分子就着"信、达、雅"这件"糖衣",把西学这副"药"吃下去,从而实现其本人的西学救国的理想。  相似文献   

2.
张永萍  娄瑞娟 《社科纵横》2010,25(11):171-175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翻译界争论已久的焦点之一。翻译中绝对的可译性和绝对的不可译性论断都有极端主义的趋向。没有绝对的可译,也没有绝对的不可译,二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不过是一个程度问题。本文在拥有固定表达形式和蕴含丰富民族文化的英汉习语互译的基础上探讨了翻译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问题,语言的不可译和文化的不可译。认为从语言和文化整体层面而言,翻译是可能的。然而,由于不同语言音、词、结构、语法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一些音律、字形结构、修辞、风格等方面的相对不可译现象在目前是很难改变的;文化层面即使有些难译和暂时的不可译现象,也会随着翻译方法的不断探索更新、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流和人们心理开放度和接受度的增加而变得易译和可译。  相似文献   

3.
提起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人们很容易想到严复和他的《群学肄言》,而与其同时代的章太炎,人们往往只知道他是个国学大师,清末民初“有学问的革命家”,至于他和社会学传入中国有什么关系,起过什么作用,了解的人不多。事实上,章太炎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翻译了资产阶级社会学成本著作,并最早使用社会学一词的人。章太炎(一八六九年——一九三六年),名炳麟,字枚叔,太炎是他的号,浙江余杭人。  相似文献   

4.
在电脑及网络等高科技催生下涌现出来的"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使得数万学员能够汇聚一"堂",而且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独立性,给超越传统班级授课制固有的不足提供了充足的想像空间,堪称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MOOC"旋风自西而东,已经吸引全球众多一流高校积极参与开放,俨然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中国学界尤其是译界的当务之急应是提供一个恰当的译名,以促进其本土化。从"MOOC"以及翻译本质的角度加以审视,将"MOOC"译为"模课",既切合"MOOC"的本质特征,又符合术语翻译的基本标准,还暗合了缩略词翻译的一般规律。鉴于"SARS"译名的惨痛教训,吾辈学人理当积极"鼓吹"并及时引导译名"模课"的规范使用。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规制政策云南大学政治系张颉“规制”一词来源于英文‘Regulation”或“RegulatoryConstraint”,是日本经济学家再创造的译名。规制主要研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如何依据一定的规则对市场微观经济行为进行制约、干预或管理。政府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德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卫礼贤的最后一部哲学论著《中国哲学导论》(1929)的翻译和研究,整理归纳了卫礼贤对中国哲学的核心词“道”的五种不同译法,深入剖析了他如何用“一词多译”的方法,对中国哲学史上不同文本、不同哲学家、不同时代及不同思想维度中的“道”进行诠释。同时,本文以术语学(Terminologie)为研究方法,聚焦于卫礼贤用来翻译“道”的几个德语哲学术语,并对这些词汇进行溯源。以此为切入点,本文分析了卫礼贤作为对中国哲学与德国哲学均有深刻理解的汉学家,有意识地从跨文化比较哲学的角度出发,将“道”转换为德国哲学中与之相匹配的哲学概念,并将其介绍给德国思想界的路径。重新审视卫礼贤对“道”的“一词多译”,在加强当今中外文化互鉴和中文著作外译方面具有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读者何品伟同志来信提出统一译名的问题,这是翻译界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很值得重视.我们将这封信转致多年从事翻译工作的陈尧光同志,请他谈谈看法.现将这两封信一并发表,供关心统一译名的读者和翻译工作者参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由辽宁省作家协会、辽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省作协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等六团体主办的“辽宁省首届文学翻译评奖”,于1992年12月12日揭晓,日本文学作品中,赵乐甡译的《吉尔伽美什》获特等奖,罗兴典译的《爱与孤独》获一等奖。刘和民教授等荣获辽宁省翻译家荣誉奖;马兴国副教授等获辽宁文学翻译奉献奖。授奖仪式  相似文献   

9.
由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以新文化运动为界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打成两截,在翻译领域也把继承了苏曼殊等人的清末译诗范式的旧体译诗归为近代的产物而予以轻忽。故而它们不单在现代外诗汉译史中鲜见讨论,在文献整理时罕有罗列,甚至在后出选本译序中也很少得到回顾。本文尝试在新旧诗体论争的语境中,考察旧体译诗在"五四"以后的存在空间、形态及原因,探讨它们在传达西方诗"义旨"与"风格"上取得的效果,并重新认识它们在现代西诗汉译史中的价值与地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林语堂英译作品《浮生六记》个案的分析,发现为了使弱势文化的文本顺利进入处于强势的译入语文化,使其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就要向译入语的语言及文化规范靠拢。其中,译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所选择的文本及翻译策略首先需遵守译入语文化的各种规范,其次还要在不与译入语文化规范起激烈冲突的情况下,满足译入语文化读者对源语文化异质性的期待和文化心理需求。因此,译者一般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这样译本才能在译入语体系固有的规范中,获得译入语读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11.
出版消息     
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将在五年内陆续出版36卷本《日本文学大系》,这是日本文学作品的中文选译巨制。由吕元明、于雷主编,吉林、辽宁以及全国各地日本文学研究者参加翻译。本书包括日本古代、近代、现代各个时期的140余位著名作家的500多篇代表作品,其中  相似文献   

12.
甘丽娟 《日本研究》2011,(2):103-108
在中国当代译坛上,作为学者型翻译家叶渭渠教授,自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在日本文学的翻译与研究领域一直笔耕不辍且硕果累累,为日本近现代文学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传播和接受做出重要贡献,并被日本《图书新闻》称作"中国的日本文学最先的领悟者和阐释者"。  相似文献   

13.
奚晓丹 《社科纵横》2014,(8):143-144
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是一种社会行为,所涉及的变数很多。传统的翻译研究往往停留在字、词、句的层面上,这往往脱离了目的语与元语言的转化。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语言背景的文化差异,导致译入和译出的非对应性,忽视了目的语读者的期望。因此,本文将从诗歌小句的视角,通过运用主述位理论来试图对英汉诗歌的翻译结果影响进行分析,解读诗歌元语言(sourc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化移入在诗歌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以及在翻译的过程中该如何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4.
人文中国     
《社会工作》2008,(16):F0002-F0002
严复,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省候官人。是清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相似文献   

15.
“民族”一词究竟何时在中文里出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兴涛 《浙江学刊》2002,(1):168-170
对于我国的民族学者来说 ,“民族”一词究竟何时在中文里出现 ,它最早从何而来 ,又何时开始具有现在的内涵 ,一直是受到关注的问题。不少学界同人为弄清此问题作出了可贵的努力。不过至今 ,实在仍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近年来 ,笔者由于致力于新名词与学术文化转型的研究 ,接触到一些新的材料 ,因而拟在此提出新说 ,以供民族学史研究同道们参考。在此之前 ,我想有必要先简要地梳理一下以往学者对此问题的探索历程。早在 1 963年 ,林耀华先生就已经提出过这一问题了。他在当年的《历史研究》第 2期上 ,发表《关于“民族”一词的使用和译名问…  相似文献   

16.
孙文龙  齐军 《社科纵横》2006,21(2):157-158
多元系统理论(POLYSYTEM THEORY)是EVEN-ZOHAR提出的一种文化理论,最早成功地应用于翻译研究,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迪和指导是多方面的。结合自己对多元系统理论的理解,笔者运用多元系统理论重新审视林纾、严复的翻译策略,以期发现其翻译策略背后的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6,(4):123-127
本文通过对莫言作品书名的不同语言翻译比较,并以《丰乳肥臀》法文版章节为例进行的翻译分析,探讨了"神似"观在莫言外译作品中的表现,以及翻译中"忠实"与"接受"的问题。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种种差异,翻译中如何兼顾"形似"与"神似",并适当把握"忠实"与"接受"的度,以最终促进不同语言文化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这是莫言作品外译给当前翻译留下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蒋童 《唐都学刊》2008,24(4):57-59
类比联想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影响到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思维方式,化成并塑形了中国传统译论将探讨的重心聚焦在四大核心问题之上,即翻译方法、翻译标准、翻译的社会功能以及翻译主体性.文章逐一分析了这一传统思维模式在这四大核心问题中的体现,并得出在中西翻译思维兼备的基础上使中国译论走向现代译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旅游翻译是以传递信息,诱导行动为目的的翻译,这一要求正好切合翻译目的论原则。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以陕西的旅游景点为例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以功能目的论为依据,指导旅游资料的翻译,并提出省译、拆译、整合与改写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9,(6):103-106
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晚清的学者由积极引进西方的科技文献转向翻译西方的文学作品,怀着救国救民的目的,清末文坛掀起的"拜伦热"由最初对拜伦作品的翻译转向了对拜伦传记的翻译。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的三个原则出发,目的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清末对拜伦传记的翻译对源文本进行了创造性叛逆,也为后来新文学注入了新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