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义利观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观是孔子经济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倡“见利思义”,又主张“义以生利”,义与利统一于礼。就人们对于利的追求而言 ,合于礼则义 ,反之则否。义与利的辩证统一是孔子义利观的基本特征。孔子强调“见利思义”,提倡“义以生利”,其目的在于调节社会分配关系。其历史影响 ,于经济政策上要求“见利思义”,以惠养民 ;在人格理想上要求君子求义 ,“义以生利”  相似文献   

2.
我虽然从事财政工作多年,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长期以来总觉得对财政的本质理解不深。最近读了一些学者关于儒家管理哲学的文章,对孔子的“义以生利”思想发生了兴趣,并以之与我国财政管理作了一些比。放思考,觉得我国社会主义财政不仅多处体现了“义以生利”,而且与以“义以生利”为核心内容的儒家哲学相比,具有更高层次的内容。“义以生利,利以平民”,这是儒家管理哲学中的一个基本原则。“义”主要是对于管理者的道德要求,社会管理活动是以“义以生利”为准则的。“生利”的意思是很明白的,无须多说。至于“平民”,我肤浅认…  相似文献   

3.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必须建立在本土的文化伦理之上.孔孟的义利观是构建中国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文化基础之一.孔孟的义利观的主要相关范畴有"义以生利"、"义以为上";"君子人格"和"修己安人之道"等.在简述这些范畴内涵的基础上,本文从"企业家"、"企业的企业家"、"社会的企业家"三个层次,对构建中国企业家社会责任的理论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首先结合墨子兼爱非攻思想,断定"义"字原始形体当为"羛"。这体现了墨子摒弃自我,摒弃武力的兼爱思想;进而结合《墨子》文本,具体分析墨家以何为"不义",以何为"义",以何为"仁"。在综合各家观点基础上,得出结论:墨家之"仁"就是兼爱,墨家之"义"就是天下公利,只有兼相爱,才能交相利。"仁"是"义"的前提和基础,"义"是"仁"的目的和归宿。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四个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重要的领导艺术,是我们党一贯的重要政治优势。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呢?笔者认为,必须坚持四个统一。一、坚持“义”与“利”的统一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历来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只讲“义”,不进“利”;另一种是重利轻义。实际上,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坚持义与利的统一。今于我们所说的“义”,是社会主义的义,主要是指崇高的精神理想追求、高尚的道德行为及一切有利于社会、国家和人民的事情;“利”则是个人的名利,如名誉、地位、金…  相似文献   

6.
<水心别集>卷三"崇义以养利,隆礼以致力",虽表明了叶适早年于义利方面的基本思想轮廓,其涵义却不如他晚年所言之"成利致义"命题清晰.本文认为,"利"范畴实质是一个"义""害"并存的双义结构.同样对于"利",程朱理学相对而言就"害"的方面发现较多,并在义-利-害的范畴链接中以义为根本性前提,而实质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义本学统;叶适则尽力凸显"利"范畴中义的蕴涵,宗旨却不是侧重"义",而是侧重"利",借重义利之辨来加强其整个事功学说的理论完备性,从而自觉地完成了明显有别于理学的功利儒家伦理系统.  相似文献   

7.
通过中国儒家和西方经济价值结构的比较研究,发现儒家以"义—利"为价值结构模型,西方以"财富"为价值结构模型。儒家价值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义体利用",表现方式是:强国的道义在于顺天时、尽地利、忠人和;安国的道义在于民朴民富;治国的道义在于蓄储俭用。西方价值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利体义用",表现方式是:鼓励获取财富、财富规则和财富责任。儒家"义—利"价值结构与西方"财富"价值结构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评判话语体系,在中国现代"义利共体"的价值结构建构中,儒家价值结构提供着人文精神基础,西方价值结构提供着物质文明建设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儒家义利观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义利观历来是一些思想家及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其中持否定态度者多。其实,用唯物史观全面客观地加以分析, 就会发现,否定者多有片面性。儒家义利观的形成是继承传统、吸纳先秦各家义利思想和对现实批判、改造的思想反映;义利观的出发点亦即本来面目是以“义”统“利”、以“义”兴“利”、义利统一;这一思想虽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但它对中外还是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不务张其义”、“唯利之求”,否则,就会因利益纠纷“上下交相诈”,“国不免危削”o。对个人修身而言,“以义制事,则知所利”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保利弃义,谓之至贼””。他强调“义”对于人是须臾不可离之物。人与禽兽之别就在于“义”字,并明确提出君子应当“以公义胜私欲”、“志忍私、而后能公”四这说明道德修养中的义与利比较是要经过思想意识内部的斗争来完成的。儒家中的先秦诸子,对义与利的阐释,都是倡导以“义”为第一,“利”要服从“义”的要求这一观点。但是,他们的“贵义贱利”思想从来就…  相似文献   

10.
以义节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文化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并不认为“义”与“利”是完全冲突的,逐利就一定不顾仁义,讲仁义就一定要放弃逐利,二者不可兼得,而是认为“利”和“义”是可以统一的,统一的前提条件就是“先义后利”。儒家讲“以义节利”并不是以“义”排斥和否定“利”,而是防止个人自私自利之心的恶性膨胀,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争斗,造成社会的动乱,最终导致全体社会成员皆不利的局面。儒家“以义节利”思想与市场经济的文化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提倡“以义节利”,可造就“经济人”与“道德人”相统一的市场主体,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以义节利”应该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本土文化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11.
荀子建立在天人观人性论哲学基石上的以礼为本、"隆礼重法"的礼治思想是对孔孟德治思想的继承与超越.他的天人相分、化性起伪的唯物主义礼治思想是对孔孟德治思想唯心主义的超越,他的明分使群、以义制利的智性主义礼治思想是对孔孟德治思想德性主义的超越,他的"隆礼重法"、德主刑辅的现实主义礼治思想是对孔孟德治思想理想主义的超越.剔除其封建糟粕,它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小康社会仍可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管理哲学是儒家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合一"观的角度,儒家管理哲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唯人则天"的管理本体论;二是"知行合一","知治一致"的管理认识论;三是"义利合一","义以生利"的管理价值论。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3.
陈坚 《齐鲁学刊》2007,(5):18-22
"义利之辨"是儒家的一个传统论题,"自利利他"是佛教的一个基本主张,这两者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同构性,即"义"相当于"利他",而"利"相当于"自利",但在内容上两者却有很大的差别,体现了儒佛之间不同的价值取向。儒家的"义利之辨"是在伦理向度上立义的,而佛教的"自利利他"则是在境界向度上立义的;儒家在"义利"关系的处理上重视"义",以"义"为前提来达成"义"与"利"的平衡,而佛教在"自利利他"关系的处理上则重视"自利",以"自利"为前提来达成"自利"与"利他"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李敬峰 《理论界》2012,(8):104-107
孔子主张"求仁",是要向外发用,孟子主张"义内",是说行"义"的根据为人性所本有,而到程颐合内外始提出"敬义夹持",程颐以"敬"与"义"二元对立一元为主之二分结构,统领其工夫论,形成以"敬义夹持"为核心之心性工夫论,追本溯源探究程颐的"敬义夹持"思想是廓清和理顺程颐哲学工夫论,从而为研究"敬义夹持"思想之集大成者朱子乃至儒家心性工夫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一、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义利观生产力的发展总是以物质财富的增长(“利”)为直接目标,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常常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结果表现出来,因而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必然与义利观产生密切的关联。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一般说来,利泛指利益或功利,与义相对特别是指个人的私利;义泛指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或道义,也可指道义所要求维护的公共利益。在我国历史上,曾有过经久不衰的“义利之辨”,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重义轻利、先义后利的义利观,体现出一种着眼于整体利益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6.
“义”“利”关系作为孟子思想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孟子究竟是侧重“义”还是“利”争论不休。其实,孟子对“利”的认识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表现为其不但将“义”看作最大的“利”,并希望人们能够确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利益观,而且也告诫大家不能将“利”仅简单视为形而下的“利”,应该进行形而上的思考,因为这一层面的“利”才有可能是最大的“利”。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职工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价值取向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人们感到目前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难做.要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市场经济中得到改进和加强,必须以求实的态度正确地认识面临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目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面临以下四个问题:一、部分职工在价值观上“义”与“利”的位置颠倒我们中华民族由于受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影响较深,加上我党长期对人民进行以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为核心的教育,巫“义”轻“利”、“舍身取义”等传统的道馆观念已成为…  相似文献   

18.
苏轼义利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义利思想一方面受到苏洵义利观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北宋儒者的影响。在自然人性论基础上,苏轼义利思想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义正身”“利以安身”“义利相和”。苏轼将“义”视为自我修养的道德标准,坚持以仁义约束自己的行为,即“以义正身”;苏轼认为,“利”是个人生存的重要条件,是百姓安身立命的基础,故而主张“利以安身”;苏轼坚持“义”与“利”是互为支撑的,要做到“义利相和”。尽管在苏轼看来,利是无善恶的,是不应该反对的,但是苏轼并不提倡缺乏“义”作为支撑的“利”,强调“义利相和”。  相似文献   

19.
荀子之思想经常因为"性恶论"的理论而被人误解,本文打算通过对"义"这一概念的阐述来重新认识荀子。通过指出"义"与"性"、"礼"的关系的分疏,笔者试图指出,虽然荀子与法家共享一个"性恶"的前提,但荀子的"义"不必然被单纯地看作是一种中立的"分",从而与法家的"势"有着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20.
荀子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伦理思想既与孔孟存在继承性,同时又表现出特有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其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化性起伪"的道德修养论,"以义制利"的道德价值观以及"隆礼重法"的政治伦理思想等。探究荀子伦理思想与孔孟的区别,特别是与孟子伦理思想在理论基础和思想路向上的不同,有益于厘清儒家伦理的发展脉络,进而发掘荀子伦理思想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