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8 毫秒
1.
严格地讲———以女性之笔写女人之事方可称之为女性文学。纵观现当代中国的女性文学 ,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有社会轰动效应的作品并非是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 ,而是以女人之笔写出女人心曲的作品。取胜于男作家的恰恰是展现女人生存状态的题材 ,如谌容的《人到中年》、航鹰的《东方女性》、张欣的《爱又如何》、毕淑敏的《红处方》以及张洁的《方舟》、张欣的《我在哪儿错过了你》等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皆为杰出女性 ,她们跃然纸上竟能催人泪下、发人深思、予人启迪 ,皆缘于其作品中有着与天下女人相通的脉搏。自五四运动涌现出冰心、丁玲、冯…  相似文献   

2.
"女性"一词的产生,代表着对女性独立和男女平等的追求.文学中的女性是时代的缩影,体现着时代特征,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女性角色的文学价值是无可取代的,本文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发展历程、当代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征、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和主体性建构、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四个角度对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发展与女性意识的体现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词中有四类女性形象:一是运用典故并加以想象虚构的古代美人。词人借古喻今,感情激切,比兴寄托明显,但形象较单薄粗略。二是伤春怀人或孑然独处的美女,多数出现在"男子作闺音"的代言体中,形象生动饱满,情思细腻曲折,比兴寄托含蓄不露,是稼轩忧国赤忱的暗喻、灵魂的写真。三是对侍儿和歌舞少女的即兴抒写,形象灵秀可爱,才艺高超,洋溢着天真稚气,彰显出词人的一颗童心。四是山村妇女。她们勤劳淳朴,敬老爱幼,爽朗乐观,美丽动人,其形象表现出稼轩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是稼轩对词题材内容的重大开拓与杰出创新。  相似文献   

4.
词体在"苏门四学士"手中成了"自遣"的工具,但是由于词人的禀性情怀、后天修养不一,面对贬谪的心理反应也并不相同,反映在词作上就表现出不同的感情蕴涵。本文结合具体词作探讨"四学士"在贬谪期间的词作风格。  相似文献   

5.
英国"短篇小说大师"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因处于社会的"他者"地位而受到关注。作者把独特而深刻的自我性别体味与确认、女性思考与现实感受、道德焦虑与生命热情贯注于作品当中,塑造了形形色色处于社会边缘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大致可概括为两类:一类是作为建构男性主体力量的"他者"女性形象,另一类是颠覆男性主体的"他者"女性形象;前者是认同父权文化传统的女性形象,后者则是颠覆父权文化传统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6.
宋代女词人在词学领域不仅创造了一次女性文学的高潮,而且在艺术风格上也取得了与男性平分秋色的独特成就,显现出富于女性特色的艺术魅力。本文认为,宋代女性词的女性艺术特色主要有四个特征:一、对外部世界的敏锐感受与细腻表达;二、女性形象的自我塑造;三、意象选择的心理折射;四、女性化的词境与语境。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嬗变,从最初符合时代政治要求的"理想女性"逐渐转变为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后的"女性理想"的追求者,而在社会发展、电视等传播技术普及之后,又逐渐"退化"为符合男性审美期待和心理期望的新一类"理想女性"。这种与社会进步同时出现的女性形象的"反动"值得进一步研究。即便是专门由女性编导为女性观众创作的女性题材电视剧和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主流男权话语中的女性形象妥协。而塑造健康而富有时代感的女性形象,必须认识到健全的男性和女性形象都应该兼备"双性"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8.
冯利华 《天府新论》2009,(3):154-157
孟姜女形象特征及故事主干情节直接来源于刘向<列女传>卷四<贞顺传·齐杞梁妻>.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考证对比<左传>、<礼记>、<孟子>、<韩诗外传>的相关记载,我们发现杞梁妻"哭城"与"自尽"的实质并非是守礼、贞烈.其贞义形象体现父权文化的女性价值取向与男性对女人的伦理期望,被当作教化女性的楷模,用以宣扬社会伦理."列女"被视作"烈女",悲愤、绝望被贞义的表象掩藏,演变成后世文学的孟姜女故事.  相似文献   

9.
《漱玉词》是女性文学范畴,它是李清照一生的体会,具有自传性质。李清照在词作中大胆刻画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超群,高洁,脱俗,纯净,摆脱了男性妇女观的干扰,塑造出女性眼中的美人。女性文学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而宋代李清照的作品就已经演绎了女性文学的实质,从今天女性文学的角度来看《漱玉词》,仍会有新的发现。《漱玉词》,是女性文学中的典范文学。  相似文献   

10.
丁玲的思想和创作"向左转"后,她曾有的女性话语立场并未被革命话语立场所遮断,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仍有延续,从叙事学角度分析,这时的女性话语已不同于"莎菲时期"的女性话语,它以潜在的、变形的方式存在;丁玲塑造李子俊女人形象的过程就是在女性话语与革命话语之间摇摆的过程,两种话语交错出现使得李子俊女人形象更真实传神;丁玲此时的女性话语立场虽较"莎菲时期"逊色,却仍显其连续性.  相似文献   

11.
王珂 《理论界》2010,(3):130-131
唐代明皇题材小说中不乏神奇瑰丽情节的作品,具有浓郁文学色彩,这些作品是唐人外向热烈的个性的流露。本文试从文献的基础上,对该题材的唐人小说进行解读,力图揭示其中所曲折反映了许多有趣的文化现象,如"上清珠"与西域的关系、唐代龙的形象含义等。  相似文献   

12.
在对全宋词 21203首作品的题材类型进行逐篇辨析、归纳和统计的过程中,笔者发现 宋词题材类型多达 36类,涉及宋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同时,闺情、艳情两类题材已完全丧失在<花间词>中占绝对优势的地位.故宋词题材"狭深"论不能成立.一般论词者既不对词体的演变作总体的把握,又不对宋词的创作实情作具体、全面的考察,加上"诗庄词媚"、"词为艳科"等传统词学观念的误导,遂使宋词题材"狭深"论至今仍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13.
海洋民俗作为一种合法性话语在规范女性社会性别身份的同时,也为女性提供了表达情感、进入社会的途径.在以海洋民俗为代表的海洋文化影响下,当代海洋小说塑造了两类典型女性形象:一类是传统观念中的"好女人"与"坏女人"形象.她们或在"守候"与"出发"的循环中延续着女性亘古的命运,或在"古老"与"现代"的对立中消解海洋乌托邦的幻想;另一类是打破民俗禁忌与性别期待、主动走进海洋的女人.在集体海洋、商业海洋、文化海洋等场域下,她们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向度,找到了重建女性主体、释放自我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山谷雅词是典型的文人词,其题材广泛,意境奇特,格调高雅,体现了其求新求变的美学追求。山谷雅词常以典入词;常寓有戏谑之笔;常于清新中蕴蓄刚直之气;常于词中自抒胸臆,表现对人生世事的感叹与超脱。其咏物词形象质朴,茶词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边事武功之词寓豪放之气,开南宋抗战词派的先河。山谷雅词无论是题材内容或是表现方法,都在传统词作中蕴涵了新变的因素,婉约之作能于往复回旋中孕育深情,豪放之作也能澄澈明净,抒胸臆于沉郁之中,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庐隐因婚恋题材在五四作家中卓然独立,她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追求,以及追求中的迷惘、困惑和悲哀.她的作品深深地打着悲哀的烙印,这既是她自身的悲哀和痛苦的外泄,也是时代的症候及文学潮流的影响.同时,她的悲哀主义还与她的审美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她是一个"悲哀的叹美者".  相似文献   

16.
肖晶 《学术论坛》2005,(9):154-157
女性意识包含作为女人的性别意识和作为人的社会意识两个层面。虹影作品的女性是虚构的女人和真实的自我,其女性意识和文学的现代化思想的有机统一,使得其作品深刻而审美地表达了女性心理体验和生命状态,展示了女性健康的人格和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赵德利 《社会科学》2012,(10):176-182
20世纪的中国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长女形象。这些长女既具有长子的家族责任意识,又兼具女性的文化心理特征。20世纪中国小说中的长女可以分为女人、女巫形象两类。女人既有善良美好的天性,又具有长子责任带来的矛盾弱点,情与理两相纠葛之下难逃悲命;女巫则心理畸变,既孤独怪异,又兼具报复心,是灵与肉双重欲求冲突中的苦魂。长女的文化心理表现在长女之"长"所展示的家族责任的承担和个人利益的牺牲,长女之"女"则表现出对女性身份的认同与归属。  相似文献   

18.
不同寻常的爱情经历,对写作和文字的热爱与执着,对女性的关注与思考,西蒙娜·德·波伏瓦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便是这样一位特立独行又具多方面才华的女性.她的多重独特性也构建起了她在接受过程中的多重形象.当作为"女人"、作为"存在主义女作家"、作为"女权主义教母"的波伏瓦形象传播到中国,中国评论界与普通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对不同侧面的波伏瓦表现出了不尽相同的热情与关注度,其不同侧面形象的接受也因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命运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最早的唐五代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其题材取向表现出了明显的道教文化特征。其中有以道教的神仙传说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也有直咏女神女仙的作品,还有描写女冠题材和直接表现民间拜神、祭神情景的作品。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道教文化对花间词题材内容的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20.
徐訏小说中对女性具有独特的写作视角和人文关怀,徐訏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有"圣女"意识、"侠女"意识和"厌女"现象。他笔下的圣女脱俗而痴情,侠女智勇双全。徐訏对女性的态度是崇拜与仇恨并存,他眼中的女人具有纯粹和诗性的特质。徐訏用大量作品去爱女性、恨女性,他通过写女性所得出的哲学命题具有人类文化本体论意义。和曹雪芹相似,徐訏对女性的观照来自于他本人对女性的特殊的情结,徐訏的美学思想影响了他对女性的态度,形成了他思想中独有的女性美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