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周焱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98-100
本文讨论的是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在创作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时,对法国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从而折射出作者强烈的政治动机。 相似文献
3.
爱玛和安娜·卡列尼娜有许多共同点。她们都具有摆脱或改变自身处境的强烈愿望,与社会现实发生剧烈的冲突,她们最终都死于自杀,性格之中都有一点浪漫的色彩,导致她们毁灭的外在因素都是所谓的“婚外恋”或自我放纵,但她们之间也存在差异。安娜的死更多的是源自于自身,而爱玛的死则带有更多的社会学因素;爱玛是一个外省农家姑娘,缺乏安娜那样显赫的贵族地位、丰富的社交阅历和老练的处世手段;《包法利夫人》比《安娜·卡列尼娜》深邃。 相似文献
4.
赖金玲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
包法利夫人是个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追求爱情,却因幻想与现实的差距,由此而走向了悲剧。本文主要从包法利夫人在所受教育、婚恋生活、对男权默认和自身女权主义追求的诸多矛盾冲突中来探究其形象的悲剧意识及由此而产生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6.
赖金玲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102-104
包法利夫人是个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追求爱情,却因幻想与现实的差距,由此而走向了悲剧。本文主要从包法利夫人在所受教育、婚恋生活、对男权默认和自身女权主义追求的诸多矛盾冲突中来探究其形象的悲剧意识及由此而产生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实甫创作《西厢记》时将《会真记》中年仅四十余岁的"郑氏孀妇"改为"年六十"的相国"老夫人",乃是为突出其为"老封建"、适应其题目正名体例要求、囿于演出角色限制等原因。作品有意把她写成缺少主见的愚蠢平庸的老妇,这从不带随从而扶柩千里、同意张生附斋、兵围时的无计可施、拷红中的被拷等事件中便足以说明。认为老夫人无比阴险狠毒或是有意玉成崔、张好事的两种代表性评论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丁玲是随着她成功地塑造了莎菲的形象而一鸣惊人、蜚声文坛的.莎菲是丁玲早期创作主调的集中形象体现者.其他形象无不是这一主调的变奏,她们与莎菲一起构成了丁玲早期创作的主旋律,致使"追求一幻灭一再追求一直至最后幻灭"的主题得以反复和深化,表现出作者所具有的现实主义的深度.追求与幻灭的主题,病态与变态的人物性格,都决定了丁玲早期作品必然重细腻的心理剖析和自我意识的发掘,这就形成了作者早期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红黑》、《人间》是丁玲、胡也频、沈从文三人与上个世纪20年代末上海商业化的出版界较量的产物,其停刊的原因,除力量的悬殊外,也因丁玲、胡也频与沈从文之间存在政治观点上的分歧。丁玲在这一早期的办刊实践中体现了充分的编辑自觉。 相似文献
10.
1979年秋,丁玲从日本女汉学家中岛碧女士处得到<记丁玲>与<记丁玲续集>,两书于1934年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此后,香港的一些书店将其翻印.由于书作者沈从文与作家的特殊关系,此书成为海外丁玲研究的入门书. 相似文献
11.
互文理论是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研究俄国学者巴赫金“复调’’理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来的,现已发展成一种后现代文本策略。其基本实现手法有引用、用典、拼贴、模仿、戏仿等。在介绍互文理论的基础上,从人物、主题和叙事手段三方面分析了《时时刻刻》与《达洛维夫人》这两部小说之间的互文特征,指出前者是对后者的有意识的互文,是坎宁安对伍尔夫意识流创作的献礼。期望能够对读者有意识地阅读这两部互文经典作品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作家,曾是中国知识分子中对社会变革最为“敏感的神经和触角”。通过对作家的研究,可以准确地把握住中国社会流变的丰富性、微妙性、深刻性。过去对作家的研究,一般是借助某种理论视角,通过对作家的生平、作品及与之所处的时代环境的关系的论述来进行的。理论视角的更新,带来对研究对象意义的刷新,这没有什么不对,但不够全面。譬如说,作家与出版界的关系,作家的生存形态与作家创作的关系等等,就一直是薄弱到几近空白的领域,而这些,恰恰对作家的创作形态起着最为直接的制约作用。可喜的是,这种对作家研究格局上的缺失,最近几年有了极大… 相似文献
13.
小说《在医院中》是丁玲中期创作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令她在政治上饱受磨难的一部作品。她一生中很少就这篇作品发表意见,甚至可以说是三缄其口、讳莫如深。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对小说《在医院中》如此敏感呢?通过对作品中的“XX医院”“人物事件”“创作动因”以及延安文艺整风与丁玲之间的关系等四个方面的详细考证,可以深入探讨丁玲在1940年的情绪低沉、思想困顿、情感纠葛和自我救赎。通过对相关史料文献的重新梳理,可以揭开丁玲创作《在医院中》的历史之谜。 相似文献
14.
杨慧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3)
《水》是丁玲向左转的标志性作品,它的成就与局限都为当时的左翼批评界所热议。丁玲为何写作《水》?《水》的所谓局限又是缘何而生?通过追问这两个长期为学界所忽视的问题,丁玲之向左转的深层思想构造逐渐得以展现。事实上,在这次看似激进的文学与革命选择背后,蕴藏着作家公共意识与革命愿景的激烈冲突,而其内心深处的理性精神与主体意识则在根本上决定了此一转向的姿态。 相似文献
15.
《在医院中》女主人公陆萍形象的塑造 ,凝结了丁玲三年多延安生活的体验 ,反映了丁玲因认识的加深和个人遭际的变故 ,到延安后情感由喜悦、兴奋转向孤独、失落的过程。在延安 ,“青年”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陆萍的困惑 ,代表了许多延安知识青年或多或少也曾遭遇过的困惑 ,而《在医院中》等“暴露文学”作品的不断出现 ,某种程度上也是延安青年读者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在医院中>是丁玲解放区创作中内容复杂、意蕴丰富的文本.其主题指向既有对革命根据地封建主义残余的揭示,也有对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人生命运的深刻洞察;既带有深切的女性感受与体验,通过主人公形象寄托着作家的自我人格与精神追求,同时也真切地表现了作家隐含于内心深处的矛盾与困惑. 相似文献
17.
红色的1930年代,丁玲的文化身份由稿酬制度下的自由主义作家转变为左翼革命阵营中的一员,完成了其革命意识的转变.这转变的原因是多维的.1930年代担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是丁玲转变的重要原因.从这一位置,丁玲开始走向革命,不再仅仅是革命的旁观者,而是在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劳动者生活,广泛地接触人民群众.这一切促进了丁玲的左翼文艺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李萌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4,(5):138-14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最伟大的意识流小说作家之一,以对意识流这一写作手法的娴熟运用而著称。《达罗维夫人》被认为是她最典型的意识流小说之一,她运用多样的意识流叙述技巧来展示主观世界的真实。在这部小说中,伍尔夫对死亡和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得出死亡与生命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死亡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环,人只有直面死亡、不惧怕拥抱死亡才能洞悉生命的真谛、才能赋予生命意义、才能向死而生从而超越死亡,得到精神上的永生。 相似文献
19.
从<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与<金瓶梅>对比,我们看出中西文化在性爱观上的差异,<查>表现出西方文化对性爱的讴歌和赞美,而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对性爱的贬抑与丑化.中国文化由于长期的对性的压抑又造成窥测与展示的反弹.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从晚年丁玲平反的复杂细节出发,分析她复出后在公开场合的言行及其原因。同时,重点考察《中国》杂志中的丁玲,探讨她那种在政治与文学之间纠缠的复杂心态,力图呈现晚年丁玲在目前学界研究中被忽略的一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