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比,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文学作品和其他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广泛运用了对比的方法,使读者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初步阅读鲁迅作品,发现对比的表现手法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环境对比,深刻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在小说《祝福》中以鲁四老爷家为代表的鲁镇祝福和主人公祥林嫂怀着孤苦无告的心境孤寂死去的情景相对比。“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一边是欢乐的“祝福”,“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一边是怀着恐惧和不安,悲惨地死去;一边是酒肉,一边是饿殍。两相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祝福”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加重了祥林嫂悲剧的沉痛气氛,揭露了封建社会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的罪恶。 优美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而在三味书屋却是一味的读书、习字,对课,这里的学生生活是枯燥无味的,它严重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三味书屋典型的封建教育场所。乐园与书屋相对比,作者反对封建教育的主题就显而易见了。  相似文献   

2.
“很”作为副词,其语法作用是经常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高,有时也用在助动词、心理活动动词以及动词性词组之前,表示程度高、多量或强调语气。(注①) 但是,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很”的用法还要复杂得多。比如:“很”修饰动词及动词性词组有哪些类型?“很”在不同的结构类型中表示什么样的语法意义?“很”除了一般的语法作用之外有无特殊的表意功能?总而言之,我们对副词“很”的用法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呐喊”和“彷徨”的读书札记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花,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又说:“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它的血和肉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看,这就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的鲁迅为人民所设想的艺术。鲁迅先生是充满着革命的战斗热情,怀着毁坏封建铁屋的希望,以及对自己祖国和人民探求革命真理的决心而从事文艺活动的。他的清醒的战斗的现实主义艺术和他的深厚的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深深地植根在人民的土壤中,  相似文献   

4.
作为语言大师,鲁迅在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幽默语言风格,这是有其多方面的因素的。在构成鲁迅作品幽默风格的语言手段之中,幽默比喻不失为效果甚佳的一种。它或者以温和的戏谑,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或者以犀利的戳戟,给人以奋进的勇气。无论从喻体的选择、本体和喻体相似点的确定,还是比喻和其他手法的配合等方面看,鲁迅的幽默比喻技巧都达到了娴熟自然、炉火纯青的程度,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一、选取动物喻体给人打比方,借助动物与人的高度相似,取得幽默效果  相似文献   

5.
1918年,鲁迅发表了他在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作品《狂人日记》,这是一部以“吃人”为主题的小说;1936年9月,鲁迅发表的最后一篇作品,又是以《死》作为篇名的。也许是巧合吧,鲁迅在新文学史上的创作历程就这样以死亡(“吃人”和“被吃”)始又以死亡终  相似文献   

6.
鲁迅论模特儿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人们常说:“戏上有,书上有,世上有。”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戏上演的,书上写的,并不是凭空编造的,而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它不是新闻报导,不是真人真事,故事是虚构  相似文献   

7.
鲁迅作品写对话使用标点符号不统一,这是怎么回事呢?这种情况的确不是个别的。《祝福》里写对话就有三种标点方法: ①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相似文献   

8.
鲁迅作品中的以实喻虚崔绍范以实喻虚,即用形象具体的事物去给抽象的事物打比方。这种修辞手法虽然是许多作家用以增强语言形象性的常见手段之一,但在鲁迅作品中,又显现出别具匠心的独到之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精心选择喻体,准确地描绘事物间的细微差...  相似文献   

9.
鲁迅作品中的日语表现指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作品中存有日语表现,可以肯定,鲁迅在创作中大量地吸纳了日语的营养。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作品很讲究语言的运用,有着自己独具的风格。单从用词方面看,就富有独创性,对形成他的语言风格起了锦上添花的作用。本文试以中学语文所收鲁迅作品为例,就其中“偶发性词语”的运用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所谓“偶发性词语”,是指作家根据修辞表达的需要,对某个现成的词语加以改  相似文献   

11.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这真是鞭辟入里的经验之谈,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们都十分注重动词的提炼。鲁迅也不例外,他的作品妙语珠联,生动感人,这与他胸藏万汇,精选动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探讨鲁迅作品的动词运用,是富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复仇精神是贯穿鲁迅一生的一个命题,鲁迅从幼年时代直至临终前,一直在不断地思索、实践这一命题。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浙东文化对他童年时复仇精神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鲁迅看到了存在于国民精神中的种种弱化复仇精神的消极因素,对这些消极因素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抨击。鲁迅所强调的复仇精神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坚决性,认为只有复仇精神与复仇行为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复仇,真正的对于强者的复仇,才取得复仇的真意。鲁迅的复仇,有很强的针对性:对“看客”的复仇、对负义者的负仇、对统治者的复仇。鲁迅的复仇精神与现实紧密相联,他向国民中注入复仇精神以期国民与现实抗争。复仇可以代表鲁迅人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许由此我们能更接近鲁迅。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许多作品是经过置换变形的祭祀仪式原型。置换变形的关键在于对主人公地位的处理。这种处理方式显现出鲁迅对于启蒙的一个完整的思考,祭祀仪式原型投射了鲁迅自身体味到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早在“五四”时期,鲁迅就以他那高等画师的画笔画出了中国国民的灵魂,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抨击了封建专制独裁和愚民政策,宣传了民主与科学思想,显示了他独特的深邃洞察能力,开辟了中国新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今天,我们重温鲁迅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这是谁也不否认的,不仅我们中国,世界各国一般也都承认。近来国际文学评论界,流行一种“世界十大文豪”的说法,就是在过去世界文学史上所谓“四大诗圣”(也叫“四大文豪”)即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之后,加推了六位近代最伟大的作家拜伦、雨果(或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高尔基、泰戈尔等,共计十位,其中也包括有鲁迅。这虽然并非定评,但国际舆论既然有这种  相似文献   

16.
一 灯下读《灯下漫笔》(一 )且先释题。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女作家萧红有过这样的回忆———“全楼都寂静下去 ,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 ,鲁迅先生站起来 ,坐在书桌边 ,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 ,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  相似文献   

17.
丰子恺关于漫画的定义及其论述可以用来透视鲁迅作品的漫画性、表现性。鲁迅作品与漫画大师歌雅、杜米埃、勃拉特来、格罗兹等的作品存在着极大的相通(似)性。鲁迅作品的漫画性写实与表现特征兼具,其艺术创造更在后者。鲁迅作品漫画讽刺笔触的犀利和深刻,在其杂文中达到了高峰。  相似文献   

18.
论鲁迅作品中的表现主义油画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迅作品蕴藏着丰富的表现主义油画感。鲁迅作品中的油画线条充满力量之感,它和强烈的笔触、绚烂的色彩共同构成了“漩涡”意象。鲁迅作品中的色彩具有鲜明冷暖对立特征,两大色系相互争夺,几成鼎立,与鲁迅“反抗绝望”的精神哲学确有相通之脉。鲁迅创造了生命与死亡两大意象群落(生命意象与凡.高相比,死亡意象与蒙克相比),还创造了类似罗丹雕刻中的“行者”意象,这一意象是对生命意象的升华,对死亡意象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少年时代,在故乡绍兴看过不步家乡戏,曾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一直念念不忘,甚至离开故乡后,在自传体小说《社戏》中还写到,“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鲁迅作品论著选评杜一白一、杨义:《鲁迅小说综论》这是一部显示出作者才华横溢的、具有相当份量的著作。全书除《序言》外,共包括《论鲁迅小说的革命现实主义》、《论鲁迅小说的艺术生命力》、《论鲁迅小说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论鲁迅小说与大国文学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