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脱口三字经     
裕固语 裕固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中部祁连山北麓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口约1.2万。裕固族使用三种语言:居住在该县东部的裕固族使用属蒙古语族的裕固语,称东部裕固语;居住在该县西部的裕固族使用属突厥语族的裕固语,称西部裕固语。它们都属于阿尔泰语系,是粘着型语言。一部分裕固族使用汉语。也有一些裕固人兼通藏语等多种语言的。  相似文献   

2.
裕固族是我国22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县长安永红近期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赴东南沿海地区参观考察。就肃南县的发展情况,本刊记者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3.
裕固族宗教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裕固族是我国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县黄泥堡裕固族乡.裕固族有一万零五百多人(据一九八二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其中四千六百多人使用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西部裕固语,二千八百多人使用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东部裕固语,其余的人使用汉语.裕固族,在汉文历史文献中,曾被称为“黄头回纥”、“萨里畏吾”,“撒里畏兀儿…….这些称谓都和古代的回纥、回鹘、突厥民族有关系.裕固族的族源,可以退溯到古代的回鹘.但是,古代回鹘并非裕固族的唯一族源,古代蒙古人也是裕固族的族源之一,裕固族操东西部两种裕固语便是明证.可以这样说,古代回鹘人与古代蒙古人中的一部分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的裕固族.裕固族在历史上先后信仰过萨满族、摩尼教、佛教和喇嘛教.今天,在裕固族现实生活中呈现的宗教文化仍然是多种多样,交错相织.本文旨在较为详细地综述裕固族历史上的宗教信仰以及呈现的宗族文化.全文分三部分.  相似文献   

4.
游牧民族社会的封建关系问题是学术界迄今尚在探讨的问题之一。笔者拟根据实际调查,就解放前裕固族牧区的封建关系在本文提供一些情况和看法,以供研究参考。裕固族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明花、金泉、康乐区和酒泉市的黄泥堡地方,共四千六百多人(1958年),是我国以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之一。裕固族地区位于祁连山北麓的中段和酒泉盆地的东南部。其南部是终年积雪、复盖着原始森林的祁连主峰,酒泉盆地  相似文献   

5.
裕固族是甘肃省古老、特有的少数民族,在河西走廊与蒙、藏等多个民族聚居,虽然相较于其他民族,裕固族人口较少,但其民间文化却在裕固族早前的民族迁移中,受地域、民族、文化风俗、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渗透,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而裕固族的民间舞蹈深受民间文化的影响,发展为独特的风格特征,但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过程中,裕固族民间舞蹈也遭到淡化、失传的危险.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传承裕固族舞蹈,本文将重点分析裕固族民间文化对其民间舞蹈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裕固族是甘肃省古老、特有的少数民族,在河西走廊与蒙、藏等多个民族聚居,虽然相较于其他民族,裕固族人口较少,但其民间文化却在裕固族早前的民族迁移中,受地域、民族、文化风俗、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渗透,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而裕固族的民间舞蹈深受民间文化的影响,发展为独特的风格特征,但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过程中,裕固族民间舞蹈也遭到淡化、失传的危险。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传承裕固族舞蹈,本文将重点分析裕固族民间文化对其民间舞蹈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经营畜牧业的裕固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的红湾寺一带。总人口八千余人,其中90%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还有少数人居住在酒泉和青海的祁连县。他们是我国人数较少、居住较集中的民族之一。裕固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悠久的民族文化。其中有叙述历史、歌颂劳动和赞美爱情的丰富多采的口头文学。特别是民歌,民族特色尤为浓厚,曲调朴素优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居住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腹地的裕固族,其家庭正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除了公共政策等因素外,生产地与定居点的分离是导致裕固族家庭迅速变迁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以传统裕固族家庭为参照,对当今裕固族人的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劳动分工等做了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民族》杂志总编辑郭正英担任编委会主任,裕固族博士钟进文主编的《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一书,近期由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裕固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比较少的一个民族,总人口只有12000多人,但是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近半个世纪,裕固族地区在社会  相似文献   

10.
裕固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其乡村社区发展历程在西北少数民族社区发展历程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田野调查所获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对裕固族乡村社区发展历程与模式进行了社会人类学的描述与分析,并指出裕固族乡村社区发展模式从政府主导型到乡民自主型的转型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5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裕固族人口快速增长,到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其人口增长速度居于甘肃10个主要少数民族之首。80年代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降低了裕固族人口增长的速度,裕固族妇女的总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对于裕固族这样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其未来人口发展的状况,将直接影响着该民族自身的发展及民族聚居区的繁荣。本文通过对裕固族人口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变动的预测,提出只有把裕固族人口的发展放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才能使裕固族人口合理健康地发展,并从多方面探讨了未来裕固族人口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族》2012,(5):67
"十一五"期间,根据国家总体安排部署,甘肃省将保安族、撒拉族和裕固族集中居住的116个行政村确定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了全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会议,成立了协调领导小组。五年来,利用国家民委和财政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资金实施人畜饮水、乡村道路、乡镇卫  相似文献   

13.
今年二月,是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建立的十周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在祁连山北麓,面积约一万三千多平方公里,居住着裕固、藏、汉、回等七个民族,裕固族人口占百分之三十以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山区,畜牧业生产在县内占有重要地位,是我  相似文献   

14.
裕固族现有人口1万余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裕固族,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9世纪中叶,其中一支迁徙到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张掖、武威一带,史称河西回纥。他们与邻近各族交往相处,逐渐形成一个单一民族。裕固族自称“尧乎尔”。据史籍记载,宋代裕固族先民被称为“黄头回纥”,元称“撒里畏吾”,明称“撒里畏兀儿”,清称“锡喇伟古尔”。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裕固族。裕固族居住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的狭长地带,草原辽阔,草质优良,是裕固族从事畜牧业的天然牧场。…  相似文献   

15.
Ⅰ.历史记载中的撒里畏兀裕固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是中世纪的撒里畏兀(Sar(?)gh Uyghur)的后裔,居住在甘州附近的南山及甘肃的肃州地区。裕固族原先叫作撒里畏兀,截至1982年,他们共有人口10500人。这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意义在于,他们很可能是鄂尔浑回纥的后裔。回纥政权在公元840年因叶尼塞黠戛斯军队的入侵而崩溃。  相似文献   

16.
裕固族作为甘肃省独有的少数民族,其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裕固族民歌、服饰和婚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裕固族皮雕、刺绣、织褐子等手工艺也被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似文献   

17.
裕固族作为甘肃省独有的少数民族,其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裕固族民歌、服饰和婚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裕固族皮雕、刺绣、织褐子等手工艺也被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似文献   

18.
裕固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许多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在历史、语言和文化方面独有特色的民族。裕固族很早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但新中国成立以前除了国外一些学者进行研究外,国内的研究十分有限,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50年代末进行的全国少数民族语言和社会历史调查工作的推动下,裕固族研究也逐步开展起来,五六十年代,主要以社会历史、语言调查为主,进人80年代以后,有关裕固族历史、语言、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陆续出版,特别是1995—2005这十年的裕固族研究,不仅有大量的论文发表,更有许多专著问世,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学术成果不断推陈出新,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宽深入。现将这十年的研究成果从著作和论文两个方面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人口与发展问题始终是民族人口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研究少数民族人口现代化,本质上正是研究少数民族人口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少数民族人口现代化的研究,不仅能够加深对民族共同体的认识,丰富人口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而且对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透过人口现代化的视角对裕固族人口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对正确评价裕固族人口现状,  相似文献   

20.
多民族聚居的甘肃省,有两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39个民族乡。回族、藏族、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等44个少数民族的200多万人口,世代耕耘生活在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灿烂文化和物质财富。但是,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多方面的的原因,一部分少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