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儒家伦理之所以至今仍广有影响,不仅是其作为封建社会主导价值观的逻辑结果,而且与其普及教化的形式要素密切相关.探讨儒家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联系,总结、梳理儒家伦理合理内核及其普及教化的历史经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无疑具有借鉴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性论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论题,先秦儒家从伦理和教化的视角对其展开了深入讨论。汉代董仲舒一改先秦儒家人性善恶的理路,以天人关系立论,引"情"入"性",从社会政治的视角提出了"性未善"、"性待教而善"的人性理论,不仅为王道教化提供了人性依据,而且从现实社会政治层面对人性论展开了探讨,他的这一创举,深刻影响了汉代以来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伦理的融合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卓 《人文杂志》2022,(9):64-73
乡约可谓实现儒家政教合一理想的古代乡村建设运动。乡约制度变动不居,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伦理教化。作为后世乡约蓝本的“吕—朱乡约”,贯穿着儒学的仁爱精神和伦理原则,始终强调社会和家族责任,注重以礼教提升个人道德,可以视其为一种儒家社群主义的理想与实践。“吕—朱乡约”以儒学价值建构道德规范,以教化的努力将儒家的伦理价值推广贯彻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促进儒学的教泽流行。其儒家社群主义理想以道德宣讲、互助相恤、伦理操练、公德培育等方式加以实践,突破了以往儒家伦理的家族局限,开辟了社群伦理的公共空间,发展出儒家伦理的公德形态,有重要的史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潘峰 《东南学术》2021,(2):165-176
互联网时代,乡村社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渗入以顺利转型,已成为国家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点.借鉴费埃德伯格的组织分析框架,以闽南地区“农二代”互联网创业为例,从观念、关系、规则三个层面考察传统伦理与经济理性的融合途径,通过对伦理与理性的概念辨析可知,新进的“农二代”创业实践可作为两者融合的中介点.创业实践的中介性,成为国家视野下市场体系和乡村共同体,家庭教化与组织运营之间的一种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5.
《郑氏规范》的家庭教化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并在此后屡受旌表的郑氏家族,因其孝义治家的大家庭模式和传世家训《郑氏规范》,奠定了它在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史上的重要地位。《郑氏规范》中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家规族训,以及极具特色的教化实践,对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巩固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稳定和儒家伦理、文化的世俗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不仅是儒家孝治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当代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根源.孔孟的仁孝观不仅强调要孝亲敬老,而且将其上升为治国之道,孝治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政治伦常.而我国近些年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乡村文化衰落与凋敝问题也日渐凸显.因此,基于儒家孝治思想的乡风文明建设已刻不容缓.积极推进孝治思想与乡村教育、与乡村移风易俗、与建设美丽乡村、与基础保障相结合,使孝治思想落地生根,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7.
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衍生的乡村文化,具有道德教化、伦理规范和价值引领作用。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前提和应有之义,重建乡村文化共同体、重塑乡村文化价值、实现城乡二元文化和谐共生,是应对乡村"空心化"、乡村精神边缘化和乡村精英没落等诸多文化困境的时代选择。  相似文献   

8.
乡村伦理的根基是乡村社会,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着乡村的社会关系。乡村伦理是乡村社会关系的反映,内含着乡村社会关系的价值取向,只有在特定乡村社会关系中才能解释乡村伦理的内涵。乡村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永远不变的伦理,只要有社会变迁,伦理转型就会发生。乡村变迁不应该是乡村本质的消失,只要称其为乡村,乡村的基本要素就存在,只是在历史发展中呈现出了种种变化。解释与建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伦理,一定要研究乡村在社会变迁中的"变"与"不变"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9.
进入父系社会以后,女性的社会地位降低了。特别是到奴隶社会后,妇女的社会地位更加低下,男尊女卑逐渐成为重要道德观念和规范,在封建社会则被进一步强化。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的灾难更加深重,长期遭受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及其礼教的压迫、残害,还经常被迫接受思想教化.历朝历代编写了很多女子教训书,系统地反映了传统的女性观尤其是女性道德观。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对克服旧道德观的影响,争取妇女思想解放是有益的。另外,还可以吸取其某些合理因素,以资于今天的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0.
儒家伦理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官方统治思想,与我国封建制度相适应,经历了产生、发展、衰落的演变过程.它不仅与西方伦理思想不同,与我国其他几家伦理思想也有明显的区别.探讨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特点,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儒家伦理.  相似文献   

11.
英国原始工业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不同于中世纪那种城乡对立 ,也有别于近代那种城市支配乡村的关系 ,表现出一种相互依存 ,互为补充 ,协调发展的新趋向 ,这种新趋向对于城乡经济共同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并加快了英国迅速由封建社会向资本社会的全面过渡 ,极大地提高了英国在欧洲国家的经济实力 ,为日后迈入工业化社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国家由于其统治能力和地方财力的限制,在基层社会的管理上,有“皇权不下县”的传统。在广大汉族地区,县以下的治理则是建立自治型的乡里制度。乡里制度本质上是一种以乡绅为骨干的家族治理机制。由于民族地区的政治统治实行土官、土司制度,民族地区的乡村社区治理与汉族的乡里制度各有特色,互相映衬。  相似文献   

13.
鉴别社会性质的主要标准是生产方式.封建生产方式是封建社会存在的基础.世界上各国封建社会的类型和特点,互有区别和差异,但封建社会中封建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基本上是相同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并非受"古典进化论"影响的结果.史实充分证明中国封建制社会的历史阶段较长.对中国同欧洲、西亚及日本封建制社会的不同特点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封建社会的刑罚 ,由于其相同性质的社会制度 ,不同朝代可以传抄、沿用。而社会主义必须彻底废除旧刑罚 ,创立新刑罚。但是 ,不管旧刑罚还是新刑罚 ,作为法律文化 ,它们之间必然有着历史的联系。社会主义的刑罚适用在法律文化方面对封建社会刑罚适用有批判地继承和创新 ;社会主义“法德并举”的治国方略对封建社会“刑礼并用”治国方略有批判地继承和创新 ;封建社会严惩贪官污吏为我们反对腐败提供了历史经验 ;封建社会对死刑的慎用对我国改革死型制度也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5.
陈绍方 《晋阳学刊》2006,4(3):83-88
乡村社会是清代国家的基础。封建国家两个最主要的追求:赋税和安宁,都落实在乡村。清代乡村的治理主要依靠这样几种权力和权威:以保甲制为载体的官权、基于血缘关系的族权、以对乡村知识的垄断而形成的绅权和源于皇权的封建教化权。在上述诸权的合治下,民生低下,民权被严重压抑以至于基本不存在。这一切构成了清代乡村治理的传统特征。  相似文献   

16.
针对难治的广东潮普地区乡村社会,清代中央政府、地方县府、民间社会共同进行管理,虽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官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但也不乏它们之间的相得与相补,这使得乡村社会基本上保持了稳定发展。尽管现代乡村管理发生巨大变迁,但传统乡村善治的基本内核仍未改变,此即传统乡村管理文化现代转换中的变与不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经世史学萌发于先秦的历史鉴戒思想与孔子的以史入世思想,至汉代正式形成。汉代经世史学的形成既与这个时期封建正统史学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又与这个时期经学研究中的经世致用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周期率的发生特点、发生形式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揭示了这一周期率发生的本质原因——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一些有助于社会主义中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曾长期存在着土地国有与私有并存的状态,虽然土地所有权国有的制度始终未被彻底打破,但以土地为核心的物权法律关系仍在一定条件下得到了实现与发展.土地所有权向私有方向发展虽起起伏伏,但从未间断,并最终形成了更加明晰的土地私有权制度,构筑起了具有中国封建社会特色的以土地为核心的物权保护体系.在土地所有权国有与私有的长期斗争中,法律最终从注重土地所有权的确认转向了更加注重对土地使用收益权利的保护,并最终孕育和完善了封建社会的物权制度.  相似文献   

20.
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祖荫  曾新 《文史哲》2007,(4):53-62
美学范畴的数量和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明中叶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开始发生蜕变,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在意识形态领域,早期启蒙思潮破土而出,抗议理学权威,冲击封建罗网,高扬人欲旗帜。在审美和艺术上,掀起了张扬个性、反对封建礼教、反抗传统思想的浪漫新潮。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了具有特定内容的"怪异"这一美学范畴。以"怪异"自居的启蒙美学家和艺术家们,在思想行为上,主张离经叛道,反对封建统治者所遵从的儒家经典和道德信条,标新立异,背离所谓封建"正统"。在审美理想上,要求表现艺术个性,创造"有我"的独特艺术风格。在美丑关系上,他们把"丑"提升到较高位置,以丑为美,直接歌颂现实生活中被封建统治者和卫道者视为"异端"、"癫狂"的形象。在艺术形象塑造上,他们常常运用怪诞手法,塑造扭曲变形的艺术形象,以强化创作主体的审美情感。"怪异",是明清启蒙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