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近代中国民众动员的社会观念”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沈松平由四川大学历史系和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主办的“近代中国民众动员的社会观念”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5月8日至10日在四川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东京外国语大...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如何看待他在辛亥后的“尊孔”及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的“反孔”,不仅是对康有为矛盾、复杂的一生进行评价的重要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在构建中国近代新文化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应采取的态度、方法等问题。蔡世华先生认为“如果从构建中华民族的近代新文化,新文明的大目标来言,康有为‘尊孔’.力求在批判孔学中建立新孔学──一种为中国社会近代化服务的新孔学的道路是值得肯定的。而陈独秀等‘打倒孔家店’,通过否定中国一切旧有文化、力图在西方文化观念上建立中国的新文化、新道德却是不可取的。对此,笔…  相似文献   

3.
社会管理科学化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杭州市上城区在社会管理实践中,通过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和民众各方力量,提出“三性五化六联动”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打造“智慧上城”和“5A”社区的社会管理实践,实现了由“社会‘管理’”到“‘社会’管理”的转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和管理科学化进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湖南现象,即指在社会转型期湖南乡土社会呈现出来的独特的典型的历史征象;通过剖析近代湖南以农民为主体的三次社会动员,即卫道救时反教的乡土社会动员、维新排满民族革命的乡土社会动员、国民革命的农民运动的社会动员,可以回答关于近代湖南现象的历史诘问,揭示近代中国湖南现象的本质;按“三个代表”思想对湖南近代历史进行矢量分析,可以发现,社会动员的乡土性决定着近代湖南乃至中国农业社会初度转型的成与败。  相似文献   

5.
大文学观与文学史研究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2000年底,杨义先生提出他的“文学三世”说,认为“古代文史混杂、文笔并举,奉行的是‘杂文学’观念;20世纪接受西方‘纯文学’观念,把文学祛杂提纯,采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分法;到了世纪之交,文学开始怀着强烈的欲望,要求在文化深度与人类意识中获得对自己存在的身份和价值的证明,从而逐渐地形成了一种‘大文学’的观念。”他在文中对大文学观进一步阐释道:“文学在中国,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一个向其他人文学科开放的系统。……这种文学(即杂文学)称谓未经近代纯文学观念的洗礼,自然流于驳杂。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社会,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屡遇挫折后,意识到“国民”在建立近代独立国家中的重要意义,他们主张实施军国民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大规模的军事教育培养了民众的现代国家意识、民族认同感,促进了西方现代体育运动、卫生知识输入,对于改变民众重文轻武的观念,转变国防理念发挥了重要作用.军国民教育开启了近代国民性改造之门,但单纯的军事教育不足以促使国民现代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严复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学者和启蒙思想家,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一起被誉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一部中国近代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西学东渐史。在此过程中,严复以其八大译著和系列政论文章当之无愧地被誉为“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①。“侯官严复以我之古文家言,译西人哲理之书,名词句调皆出独创。译名如‘物竟’、‘天择’、‘名学’、‘逻辑’,已为我国文字中不可离之部分。其于学术界有不刊之功,无俟深论”②。同样,他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等思想观念,亦不能不说是五四运动“德先生”“赛先生”…  相似文献   

8.
“为人生”与“改良社会”─—浅议鲁迅与叶圣陶的小说创作王铁坤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在1933年写的《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写到:“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然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中国现代文学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简称。这一专称出现于何时,其含义的演变过程如何,至今在学术上还论说不一,实有进一步考述之必要。 现在史学界对此大都采用于省吾和范文澜同志的说法:“中国这一专称起源于武王时期”,狭义的中国指京师,广义的中国指全中国而言。或“秦以前,华夏族称它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中国扩大为当时国境内各族所共称的祖国。近年一些同志又提出,中国这一专称起源于商代,甚至更早的夏代。蒋至静同志的文章说:“自夏以来,少数民族称中原王朝为中国”。或认为:“在夏朝,‘中国’就是指夏朝的‘王畿’指夏王朝。”“在周人的观念里,他们居住的地方为‘西土’原夏朝和商朝的王畿为‘中土’或称‘土中’,再往东则称之为‘东土’”。这些提法,都还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0.
民进党在国民党执政时期就竭力宣扬要“彻底检讨现在国民教育内容中的‘大中国’思想,要调整关于中国历史与地理的内容教材”,主张“以台湾本土相关的内容材料取代教材中的中国历史和地理”,“以‘台湾立场’看台湾,以‘台湾观点’看台湾历史,要放弃‘大中国观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从晚清至五四文学观念的发展中,辨析现代文学观念在其发生期演进的轨迹,以期把握现代文学观念整体中的一些内容和方面。 一、对文学功能的认识 晚清文学观念的主流是文学功能观念。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源流》中说,清末进步文学的“基本观念是‘载道’,新文学的基本观念是‘言志’,二者根本上是立于反对地位的”。用“载道”来概括晚清文学观念也许失之简单,但是推重文学功能、特别是文学的社会政治教育功能,确实是晚清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的主导倾向。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解体时代知识分子命运时汤因比说,“这一个联络官阶级具有杂交品种的天生不幸,因为他们天生就是不属于他们父母的任何一方面”。“他们不但是‘在’而不‘属于’一个社会,而且还‘在’而‘不属于’两个社会”。而更其不幸的是,鲁迅虽然“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种文明或社会,无论是传统中国还是现代西方,但他恰恰又无法摆脱与这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3.
放眼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图景,为人类贡献了全新的文明形态。近代以来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也证明,只有中国式现代化才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所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本不会产生争议。但是,海内外却有学者提出了所谓“现代化等于西方化”“中国式现代化等于‘现代化在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等于‘中国模式’”等谬论。针对这些所谓的“等式论”,我们必须进行辨析和回应,才能以更为清醒的状态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冯契的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一近代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生活方式乃至人们的精神世界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这场深刻的革命,中国建成了独立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出于对这一革命的认同,冯契先生十分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创见,断定在这一历史时期内中国经历了一场哲学革命:“中国近代经历了空前的民族灾难和巨大的社会变革,同时在文化领域也进行了一场‘古今’、‘中西’之争和一次伟大的哲学革命”。①冯契认为中国近代哲学革命与西方近…  相似文献   

15.
李伟 《重庆社会科学》2011,(10):125-127
在通常观念中,土匪被视为一个受鄙夷的群体而存在,“‘土匪活动’可以用来概括一切盗窃行为,从一只母鸡到一个国家……结果所有冠之以这个名称的人都被视为一路货。”他们往往受到传统观念的压抑和否定。可以说,土匪是一个躁动于正常社会秩序中的异类群体。当社会的政治、经济使民众的生存环境趋于恶化甚至极端恶劣时。土匪就会应运而生。拆除先在的界定与评判,把土匪还原到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情境中,纳入“客观事实的叙述”的写实语境中,对“土匪”的文学想象在历时性延展中,其意涵随着社会历史的认知而不断扩宽。  相似文献   

16.
张敏卿 《江汉论坛》2005,1(7):12-15
“民众动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基本战略思想和历史活动的主要特征。围绕着民众动员,在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客观形势,中国共产党分别提出了一系列战略口号,以此作为动员民众参加革命运动的纲领。这些口号在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最著名的有三次,由此实际也形成了中国革命进程中重要的历史分界。三次战略口号的内容和特点虽各有不同,但都准确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潮流发展的趋势和主流民意的变动,因而推动了中国民众的不断觉醒和中国革命运动的反复兴起。  相似文献   

17.
在亚洲被整合进近代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体系并被边缘化的同时,日本成功“脱亚”。本文在这一背景下,描绘了从“‘华夷变态’论到亚洲侵略主义”这一日本亚洲观的近代转换过程,其亚洲观念中呈现的时(朝贡时代与“确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准则”的近代)空(脱亚与入亚)错乱,正导源于它同时在亚洲和世界两个层面上经历了“中心——边缘”双重换位。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有关警察职权的立法呈现扩张化的趋势,违警罚法的立法演变即为典型代表.“社会本位”理念的引入为统治者通过警察强化社会控制提供了极佳道具,“国家主义”观念的宣扬则为警察职权的扩张提供了精神动力,而新生活运动就是奉行社会本位的警察在民众中宣扬国家主义精神的一次积极尝试.三者交织成为共同推动警察职权立法扩张的时代助力.  相似文献   

19.
一、近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存在的客观性 在海内外很多学者的论著中,常常是以“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等来认识以至揭示中国社会文化非宗教的  相似文献   

20.
近代思潮与社会变迁──简论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根源高瑞泉本世纪初,一度执思想界牛耳又退人书斋的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劈头就说道:“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此其语最妙于形容。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