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同时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素描艺术在反映客观对象的同时,必须运用点、线、面、黑、白、灰这些绘画语言元素表现画面的形式美感。  相似文献   

2.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它能帮助我们提高整体而全面地观察世界,准确而客观地表现对象的能力,是促进初学者眼、脑、手高度协调一致而行之有效的方法。素描学习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培养正确的观察能力。观察的到位与否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画者在画面上的表现效果。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视知觉活动,是对周围世界感性认识的特殊形式。在整个素描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所写生的客观对象,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才有助于理解对象,表现对象。  相似文献   

3.
以《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为例,对经典典型人物通讯产生恒久魅力和广泛影响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立足典型事实客观提炼真实美,采用人性化视角立体展现形象美,用心表达自然流露情感美,是这类通讯能达到吸引人、打动人、影响人的关键因素。真实美体现的是作者对素材的提炼功力,表现在行文的侧重方面;形象美突出的是作者表现笔下人物的能力,表现在人物的厚度方面;情感美强调的是作者的情感投入问题,表现在文章内里的流畅方面。一篇好的人物通讯,必定是有事、有人、有情,总之,是真实美、形象美、情感美三者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4.
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真、善、美三者的巧妙结合 ,真为善奠基 ,善为真导向 ,美是真与善的表现形式。所谓真就是承认客观实际 ,重视客观实际 ,揭示客观本质 ,尊重客观规律。在文学作品中就是用美和善去表现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而科学的精神就是求真 ,是解决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规律的认识问题 ,越是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就越真。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古 ,其根本原因不仅仅在于它们具有善的导向和美的形式 ,更重要的是它们用善和美去表现了真实的世界、真实的情感 ,去揭示了自然的真实、社会的真实 ,突出了人们对真情、真理追求的信念…  相似文献   

5.
线的美源于形,而归于形。线条以其简洁、独特的形式美,展现其特有的内涵和审美意蕴,承载世间万象的神态和精神。线条从表现客观物体的具象形式出发,转变演化为表现主观思想情感的抽象概括。线条产生于表现客观事物或物体的表面形态,经过创作者的加工、提炼,结合美的标准和规律,形成具有一定自我意识倾向或风格的形式。这种特有的具有个人明显特征的形式,是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修养等自身内在因素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科技新闻是对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中新近发生的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事实的报道。科技新闻美是科技内容与新闻形式完美的结合,是新闻美和科技美的特殊表现,具有真理美、智慧美、人格美和实用美等几种美的基本品质。  相似文献   

7.
设计素描是设计学科重要的基础教育课程之一 ,它对培养学生的视觉感受 ,形式感以及对对象的把握能力 ,创造力的开发等都是极为重要的。设计素描是在传统的绘画素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无论是作为绘画意义的传统素描 ,还是用于实用方面的设计素描 ,它们之间并没有本质差别 ,它们之间的差异在于所侧重的角度不同。绘画素描所强调的是通过对对象外在形态的把握与表现 ,以传达出其内在的精神性以及画面语言的个性化。而设计素描有明确的设计目的 ,根据设计的需要追求强烈的视觉效果 ,并且尽可能地运用一切科学的原理与手段 ,把造型的一些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8.
以往建筑美术教学只注重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绘画技能,似乎已成为一种固定模式,却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潜质的培养。素描、色彩、构成教学、艺术修养四个环节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在教学中使学生以理性为基础、以情感为动力、研究艺术形式美、创造的诸因素,探寻艺术创造的规律,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强化其个性表现,研究形象设计的视觉美感,为学生从事建筑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线"是素描中最直接的语言形式,它主要是为塑造形体服务,但同时又充分体现出独特的韵律特征,它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由于素描中的"线"还渗透着画者的情感和情绪,因此"线"的判断和把握离不开绘画主体的参与,离不开画者的艺术感觉;对"线"这种绘画语言形式的把握应该与画者自身造型能力的培养、情感的表达和创造精神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美术学专业本科生素描学习中"程式化"的现象仍十分严重,不少学生由于对素描学习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以至于不能有效掌握素描学习的规律。面对这种现状,在素描教学中应当培养他们养成正确的观察方法,注重事物客观神态的表现,强调主观意念的表达,树立整体的作画意识,从而达到提高素描的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