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卖瓜     
瓜甜村有一个吝(lìn)啬(sè)鬼,专爱占别人的便宜。很多人都讨厌他。有一天,吝啬鬼路过一个西瓜摊,卖瓜的见吝啬鬼来了,有意要整他一下。于是高喊:“卖瓜喽(lou),大西瓜,甜得舍不得卖!”叫喊声一下子就吸引了许多人。吝啬鬼也挤到摊(tān)位前,挑来拣去,最后,挑了两只最大的西  相似文献   

2.
田甜 《社区》2008,(21):57-57
在炎热的夏日里,吃上消暑解渴的西瓜,的确是一种惬意的享受。不过,要吃好西瓜就要会挑瓜。要选购到又红又甜的西瓜,就要具备“隔皮猜瓜”的本领。掌握瓜的熟度有三条要领:  相似文献   

3.
王来 《社区》2006,(14)
瓜贩道出昧心内幕炎热的夏天,吃上一块又甜又红的西瓜,既解暑又解渴。就在人们为这天然的水果啧啧称赞时,谁能想到,这些可人的西瓜,竟是瓜贩为了赚取昧心钱,注射糖精与色素水炮制出来的呢!要不是一名瓜贩向记者抖出了其中的黑幕,这红红的沙瓤大西瓜里的“陷阱”,谁又能察觉出来呢?上午8时许,记者应约,来到南京市热河路广场,见到了这名自曝内幕的瓜贩。高高瘦瘦的他,自称是山东菏泽人,姓武。今年42岁。一番简单地介绍后,武某就带着几分愧意打开了话匣子。“我10年前就开始做水果生意。一开始,我和街头卖西瓜的小贩一样,摆个地摊或者是开一辆…  相似文献   

4.
王婆卖瓜     
花外楼 《新少年》2011,(7):30-30
王婆其实是个男人,本叫王坡,只因他平时话多,说起来就絮絮叨叨,做起事也婆婆妈妈,人们就送他一个外号——王婆。王婆的老家在西夏,也就是现在的甘肃、新疆一带,以种瓜为生。那地方有一种瓜叫胡瓜,个儿大、肉甜,是瓜中上品。那时,宋朝边境战火不断,王婆为了避难,只好迁到中原,在京城汴梁城外的乡下种起胡瓜来。  相似文献   

5.
王婆卖瓜     
王婆其实是个男人,本叫王坡,只因他平时话多,说起来就絮絮叨叨,做起事也婆婆妈妈,人们就送他一个外号——王婆。王婆的老家在西夏,也就是现在的甘肃、新疆一带,以种瓜为生。那地方有一种瓜叫胡瓜,个儿大、肉甜,是瓜中上品。那时,宋  相似文献   

6.
粗鲁的父亲     
我在一家市重点高中做教师,教两个班的语文,同时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做班主任工作,免不了要与学生家长打交道:一年多来,我发现,学生家长很支持老师工作,平时哪个学生犯错误了,我打一个电话,家长招之即来,然后协同班主任做工作。平时也总有学生家长找我,和我谈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的职业形形色色,有政府高官,也有卖菜小贩,有百万富翁,也有下岗职工:但每个家长都一脸的诚恳,对老师很尊重,即便是叶静的爸爸,他是副市长,来找我谈叶静的问题时,也没有任何官架子:  相似文献   

7.
浩富 《华人时刊》2007,(2):12-18
不久前一个星期天,笔者早晨爬南京紫金山归来路过一条小巷,见路边卖菜的小贩一摊又一摊,煞是热闹。于是就蹲在一个摊位前,准备买点小虾。可笔者刚刚问了价,忽然有人喊:“城管来了!”小贩神色突变,慌慌张张端起虾盆就跑,其他摊贩也同样卷起东西,落荒而逃,瞬间不见踪影。  相似文献   

8.
守住一颗心     
小镇上有个瓜摊,卖瓜的王老汉技艺出色,任何一个瓜,只要他托在手里掂一掂,就能一口报出瓜的重量,并且丝毫不差。  相似文献   

9.
有件事,南丝成了习惯,那就是每天来单位上班,坐下喝过茶后,她都要给丈夫叶明林打个电话。也没什么大事,通常就是桃子上市的时候,叮嘱他买两斤白中泛红的;葡萄熟了,让他挑全紫粒大的。  相似文献   

10.
不要聊工作     
白艳平 《可乐》2010,(6):69-69
大呆今年老大不小了,还没有女朋友。单位的热心阿姨很着急,便给他介绍了一个。 初次见面,大呆对那女孩很满意。为了能给人家留下一个好印象,他一落座就大聊特聊股票,从世界金融风暴到国内大盘走势,说得滔滔不绝。  相似文献   

11.
拼相片拼出商机大学毕业以后,晏小洁就被聘到杭州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上班,虽然工作轻松且待遇好,但枯燥无味的办公室生活让她觉得很无聊。一天,晏小洁去给小侄子挑生日礼物。在一家书店前,她发现有一个柜台在卖拼图,晏小洁觉得这东西不错,便花了100块钱买了一个大型拼图作为侄子的生日礼物。小侄子果然很喜欢这个生日礼物,只是他怎么也拼不好。于是晏小洁  相似文献   

12.
苏涧是在甜爱路上捡到我的。彼时,凌晨一点,我披头散发坐在路铡像一个女鬼。他先是从窗口看到我的,几个小时后看我还在那里,终于忍不住下楼.问我要不要帮忙。他有很周正的身板,瘦,高,穿条纹的村衫,一脸的单纯和善良。很像十年前的杨小伟。  相似文献   

13.
李德辉 《老友》2008,(12):58-58
幼年时期,父亲曾经对我讲过一个故事:清朝年间,宁波有个徐宝来,16岁时一贫如洗。后来,他跟人到南京玄武湖给道观挑砖,看到一名七十多岁的老道士也在挑,而且  相似文献   

14.
小提琴家吕思清近日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国内很多媒体报道说,我是直接被梅纽因大师挑去英国的,这不准确。当初梅纽因挑选的两名琴童,分别是新疆的陈响和上海的金力,没有我。陈响这个人很聪明,琴又拉得好,只是调皮捣蛋出了名。有一次,他拿着学校的小提琴从扶梯上往下滑,把琴摔坏了。学校对此很生气,就征求大师意见,将他送回了国,并要求中国再送一个接替的孩子。作为替补,梅纽因破格选中我。  相似文献   

15.
纪岚 《北京纪事》2015,(4):84-86
50年代初,从河北老家来到京城挑砖
  父亲很爱聊天,但他的故事总是断断续续,不长就断了头,但跟我讲了几十年。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建立,首都北京的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城市建设一下子摆到议事日程上,急需大批的建筑工人。1952年春天,父亲的故乡河北永定河畔一个古老的村庄,被一场洪水洗劫后,父亲跟着几个老乡来到京城,参加到北京的建筑大军中,在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当了一名挑砖工。第二年,只有父亲一个人扛着铺盖卷腰系一根麻绳又回来了。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建设新中国新北京之初的岁月里,每一个劳动者都以当家作主的自豪感,投入到每一天繁重的劳动中。那时候父亲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工地既是家也是他的生活信念,工友们也是朋友,在工地他怀揣着梦想。后来我在电视台介绍老北京的故事里看到,那时建筑工地上虽然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却都是人背肩扛,一天的劳动强度可想而知。父亲说:“我们当时就是这样工作的。”他年轻时只有1.57米的身高,父亲就是以这样的身体条件参加到了北京的十大建筑工程建设的。已经有一些生活经历的我问父亲累吗?他说:“那会儿年轻,不觉得累。那时候有150斤一副的担子,也有200斤一副的担子。人家大个儿挑200斤,我不服输也挑200斤的。”两年后父亲加入了共青团,三年多以后他又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6.
俗伟特意将谈判的时间推迟了一个小时。他和他的谈判对手——几位外国客人一同来到不远处的卢沟桥。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固定的程式,凡是外国客人,传伟都会带他们来这*。传伟对那段历史很熟悉,他会以很平静的语气给他们讲述60年前在这里发生的事。外国朋友们——无论是来自欧美,还是来自亚洲,都默默地听著,并渐渐沉浸在一种悲怆的氛围之中。每当这时,俗伟的心清都很复杂,他知道只靠自己的语言是没有这么大的感召力,毕竟,自己在卢沟桥生活了不过7年,而卢沟桥已经在这*伫立了800多年了。卢沟桥是他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从“…  相似文献   

17.
<正>盛夏已经过去,全国结束了持续高温天气。在老舍笔下,夏天西瓜甜,香瓜香;在梁实秋眼中,夏天最惬意的事是来一碗沁人心脾的酸梅汤;朱自清徜徉在荷塘月色里,流连忘返;汪曾祺则爱在夏天里看花儿,他认为最幽静的是珠兰……夏天在名家的笔下充满趣味,也弥漫着诗意。闲:西瓜甜,香瓜香老舍:《北平的夏天》在最热的时节,也是北平人口福最深的时节。果子以外还有瓜呀!西瓜有多  相似文献   

18.
陈亦权 《可乐》2011,(9):69-69
罗布·卡尔是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地摊小贩,住在纽瓦克市的亚伊格中学附近。他时常在学校附近摆地摊,贩卖一些学习用品和小玩具、小零食。  相似文献   

19.
时评     
《社区》2009,(4)
小贩老乡的期盼我住在一个外地人聚居区,由于外地人集中,小商小贩自然"慕名而来"。有3个小贩老乡对我说,很怕看到城管来,因为一旦被抓到,一个月  相似文献   

20.
蔡兵是刚毕业的研究生,学的是蔬菜转基因种植。这个专业很吃香,他在人才市场转了一圈,就有好几家农产品公司向他伸出橄榄枝。蔡兵正准备挑一个好点的公司把自己"卖"掉,耳边突然传来一声吆喝:"帅哥,到这边看看!"蔡兵扭头一看,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摆着一张桌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