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刑事诉讼权力配置的均衡不是指侦查、检察、审判三者权力的等量性,而是指三种权力的相互制约关系,足以使其对权利的不合法、不合理侵害降低到最低的一种状态。以此为标准检视我国刑事诉讼权力配置制度之不足,我们认为应当建立和完善如下制度:建立健全检察监督与检察控制机制,促进侦查、检察权力的均衡;完善控诉、审判互控机制,促进控诉、审判权力的均衡;建立司法审查制度,将司法权引入侦查阶段,实现侦查、审判权力的均衡。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分权制衡机制之价值论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权制衡机制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研究,一是事实层面,一是价值层面。价值层面的研究是以人和人的需求为依据展开分析,对分权制衡机制的正当性进行论证。刑事诉讼中的分权制衡机制之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其作为刑事诉讼主体自由保障机制的价值;二是其作为诉讼公正实现机制的价值;三是其作为诉讼效益促生机制的价值;四是其作为对立关系缓释机制的价值。由此,我们不应当仅把刑事诉讼分权制衡机制视为权力制约的方式,而要全面认识其在刑事诉讼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并在制度构建中充分贯彻和体现分权制衡原则,使该机制能更好地发挥功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蕴涵了丰富的法治思想。法治的核心思想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配置问题 ,而相对独立的市民社会和它的市场经济的活动形式是权力和权利平衡配置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财务治理是一种有效的制衡机制。本文以权力配置为研究视角,对高等学校财务治理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剖析了美国高等学校财务治理模式的成功经验。在充分考虑内外部各种因素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行集权与分权均衡结合的"适度分权"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梳理当下学者们研究宪法与刑事诉讼法关系的现状,对他们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他们以内容连接两者关系会导致一种“意识形态式”的研究方法,或者只重视权力或者只重视权利。另外,笔者还深入分析其中浸透的方法论,从而提出前述研究方法从科学客观的立场出发,可以提炼出一种以权利宪政为视角的方法,只不过,在这里,他们将方法论等同了本体论,导致了更为深刻的缺陷,不仅仅停滞方法论,也让本体论的知识与视野固化。最后,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方法论立场,即以权力宪政的方法分析刑事诉讼法,并以侦查程序为例,说明了这种方法可能形成的新研究视野与知识、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模式作为刑事诉讼运作的中轴,由一定的刑事诉讼价值理念所决定,并由一系列诉讼基本方式体现出其控辩审三方法律关系的核心内涵.对于刑事诉讼模式的称谓及定义在学者中有着并不相同的界定,而古今几大主要诉讼模式也显现出各异的特征.我国刑事诉讼模式以"强职权主义"为基调,而法文化的共性和相异性决定着这一模式的基本改革走向.  相似文献   

7.
以法律进化论为视角,以美国学者帕卡的刑事诉讼模式理论为研究背景,运用价值分析法,在立足传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刑事诉讼模式重构可能存在的误区,并建议以本土法制资源和环境的改善为出发点,在强调制度整体性的基础上重构我国的刑事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8.
历史视野和文化语境下的刑事诉讼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刑事诉讼模式经历了奴隶制时期的弹劾式、封建制时期的纠问式、资本主义时期的当事人式和职权式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的新型诉讼模式。从刑事诉讼模式的历史考察可以看出 ,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刑事诉讼模式不同 ,同一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地区或国度的刑事诉讼模式也有差异。原因何在呢 ?文章认为 ,这取决于与刑事诉讼模式的设计、选择、修改、运作等有最密切联系的两大因素 :一是阶级利益需要 ;二是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9.
伯顿.克拉克建立了分析大学学术权力配置模式的理论框架,并为其应用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分析路径。中国近代大学从组织的模式变迁角度来看,其学术权力配置表现出鲜明的复合型特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近代大学与日本模式存在较强的相似性;教授具有较大的权力,而且往往还有政治上的官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英国模式的某些特征;也具有关国模式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诉讼模式的进化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诉讼模式不仅是刑事诉讼法学界研究的理论热点问题,同时也是改革刑事诉讼制度所必须涉及的基本要素。以法律进化论为视角,以美国学者帕卡的刑事诉讼模式学说为理论背景,运用价值分析法,在立足传统的研究成果之上,剖析了我国的刑事诉讼模式重构可能存在的误区,并建议从本土法制资源和环境的改善为出发点,在强调制度整体性的基础上重构我国刑事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11.
证明模式与诉讼模式密切相关,诉讼模式的转型必然引起证明模式的变革。随着体现控辩双方合作、协商与合意的协商型刑事诉讼模式成为一种独立的制度形态,刑事证明模式也相应地呈现出合意取向。控辩双方在取证、举证等证明环节上开展一定程度的合作与协商,形成一种新型证明模式,即合意证明模式。合意证明模式与传统分立证明模式在证明目的、证明主体的地位、事实认定结构、证明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刑事合意证明模式为刑事证据契约提供了理念支撑及制度依托,刑事证据契约是合意证明模式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2.
证据作为法院认定事实的基础 ,是适用法律的前提。刑事诉讼过程中的质证是确认证据的主要方式 ,在实践中 ,应引进证据开示程序 ,将质证开始阶段前置 ,切实保障控辩双方的均衡地位 ;认真筛选、过滤相关证据 ,明确质证重点 ;贯彻公开、辩论、直接和言词原则 ,给各方当事人提供平等和充分的抗辩和诉讼机会。  相似文献   

13.
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附带民事诉论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形成于奴隶社会.由于历史阶段不同,各国制度不一样,各国的法律规定也不相同.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对此都进行了规范,但其赔偿范围均限于“物质损失”范围.众所周知,某一行为对受害人的损害除了可能造成物质损失外,精神损害也可能发生.因此,笔者就精神损害赔偿的基础、原则、数额进行探讨,希望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共商良策,完善我国立法.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诉讼目的是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迄今为止,以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相统一的刑事诉讼目的论、正当程序和保障人权统一的目的论、发现真实与保障人权的目的论、实施刑事实体法的目的论以及纠纷解决的目的论都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刑事诉讼目的应当是以观念形态表达出来的国家和参与诉讼的当事人对于刑事诉讼结果的正当期望,是在正当法律程序保障下,发现事实真相,实施刑事实体法,解决刑事纠纷,实现实体公正。  相似文献   

15.
试论行政强制执行权的分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行政强制立法正在紧张的制定之中,行政强制执行权分配模式成了行政法学理论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国现行强制执行权分配模式由于其历史局限性已远远不能适应行政法治实践的需要。因此,重新认识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性质,科学合理地设计中国的行政强制执行权分配模式对于促进中国的行政强制立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际刑事法院的成立是国际法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性意义的事件,意味着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以个人为审判对象的常设性国际刑事司法机构。国际刑事法院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是其管辖权的特殊性。这种管辖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其管辖的对象是构成国际犯罪的个人。为了在追求全球正义和维护国家主权这两个价值目标之间达成平衡,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的性质被定位为补充性、有限的自动性和有限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7.
论刑事诉讼中的婚姻关系特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国在刑事诉讼中普遍确立的婚姻关系特权规则,体现了对其他社会价值和利益的维护,体现了对夫妻之间这种特殊信赖关系的保障及对人格尊严与人权的关注。我国具有在刑事诉讼中设立婚姻关系特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但应注意明确婚姻关系特权中配偶的范围,规定告知程序以及婚姻关系特权的例外。  相似文献   

18.
刑事诉讼的理想境界是"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在法治的视野中,刑事诉讼不应当只与秩序、治安、打击、制裁相联系.成为单纯以权力控制社会的工具,而忽略了它与一种价值理念的依托关系,于其应有的位置上缺失了一种精神内涵。因此,在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应当构建起刑事诉讼谦抑的司法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