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战马作为骑兵最重要的装备之一,其来源、数量、质量、草料及其饲养管理情况对骑兵非常重要.宋朝骑兵的战马来源主要有牧监养马和购买两种,但这未能从根本解决战马数量不足的状况;衡量骑兵战马的标准主要有马的高度、齿岁及其产地,但宋朝所提供的战马往往达不到标准;宋政府在战马的草料供应和饲养管理上颇费了一番精力,但未能改变骑兵军力弱小的状况.由于宋朝战马存在上述诸多问题,长期未能有效解决,直接导致了宋朝骑兵的落后.  相似文献   

2.
(一)厢军制度形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在以禁、厢两军为基本构成的宋朝军制中,占兵员总额将近一半的厢军只是一支役作部队,类似于今天的工程兵性质。厢军之不预战事而专供役作,这是宋朝兵制的一大特点。《玉海》卷319引《神宗史志》说:“材不中禁卫,而力足以充役,为厢军。”可以视为厢军的扼要定义。宋人叶适说:“厢军供杂役,禁军教战守。”(《水心别集》卷12《厢禁军弓手土兵》)章如愚说:“宋有天下,悉役厢军。”(《山堂群书考索后集》卷41)马端临说,“宋朝凡众役多以厢军给之,罕调丁男。”(《文献通考·职役一》)在将厢军定义为  相似文献   

3.
宋仁宗皇佑四年的壮族反宋领袖侬智高,在归仁大战败入大理后结果如何?在我国现行的多数大学教材中几乎是众口一词,言其不知所终。如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认为:“侬智高本人逃往大理,不知所终。”而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也只谈到,“侬智高焚益州城(今云南昆明境内),由合江口入大理国”。由于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笔者前不久在一篇文章中仍认为侬智高的下落是“一宗历史疑案。”近期翻阅有关资料,认为侬智高的下落似可根据前人史料做一定论了。  相似文献   

4.
侬智高的传说是侬智高起义的历史见证,在壮族人民的心目中,侬智高既是一位本领非凡的好汉,又是一位智慧超群、勇猛顽强的统帅,更是一位备受壮族人民景仰的领袖。  相似文献   

5.
公元1052年(宋仁宗皇祐四年),宋朝广南道邕管羁縻广源州壮族首领侬智高,发动了震撼岭南、影响深远的反对宋王朝的战争,历时一年。对于侬智高的这一军事行动,是正义之举,还是非正义之战,有关史学工作者存在肯定、否定和部分肯定、部分否定三种不同的意见。持否定意见的同志其所持的观点,归纳起来,似可名之曰:落后社会制度反对先进社会制度论;赏赐多于剥削论;分散抵抗辽夏力量,割据岭南分裂祖国论。对于这些观点及其例证,我是不敢苟同的,并认为,一些同志否定侬智高,就是从这些错误的前提推导出来的错误结论。笔者不揣浅薄,试就上述几个观点略加评述,不当之处,敬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宋代南、北厢军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异:首先,在素质方面,北方厢军在身体素质、军事素质方面均强于南方厢军;其次,在作用方面,南方厢军在南方起着主导作用,且主要用于对内镇压,北方厢军在北方起着辅助作用.且主要用于对外防御;再次,由于作用侧重点不同,二者在社会影响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在“崇文抑武”的大背景下,宋代民众只是将从军当成最后的谋生手段。由于军人社会地位低下,宋军兵源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充,牢城军就是宋朝为弥补兵源不足而利用罪犯组建的军队,隶属于厢军。与其他番号厢军一样,牢城军除具有基本役作职能外,也具备一定的军事职能,是宋朝主体军事力量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8.
干栏房是壮族为适应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房屋;龙山是壮族供奉神灵的神圣之地.在云南省马关县,干栏房和龙山皆因壮族历史人物侬智高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其中,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圈畜”的居住形式被当地人解释为纪念侬智高上吊去世时的“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形象;当地壮族侬人每年六月前往龙山祭祀侬智高,六月节因之成为当地最重要的节日.分别作为居住空间和祭祀空间的干栏房与龙山,是当地壮族对侬智高事件集体记忆的载体,更是人们对侬智高的一种纪念实践.马关县壮族通过干栏房和龙山两种壮族文化要素来传承人们对侬智高的历史记忆,从而加强了壮族的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9.
史称宋代的壮族首领侬智高是一位“能属文”①、“善用兵”②的人物。纵览壮族古史,象他这样文武兼备的人物是不多见的。然而,翻开中国汉文古籍,侬智高却足足被骂了九百多年。时至今日,赞颂者有之,贬骂者亦不乏其人。究竟侬智高是该赞颂、肯定的人物呢,还是该贬骂、否定的人物?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在这里谈一些粗浅意见,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0.
侬智高是壮族古代史上一个著名人物,研究壮族历史甩不开其人。过去,研究侬智高的文章很多,然因所凭以立论的史料未能加之以必要的辩正,常公说公理,婆说婆行,争持不下。为使研究得到一个接近事实的结论,对有关侬智高的史料和认识作一粗略的考辩,是需要的。  相似文献   

11.
北宋中后期,宋夏间爆发大规模冲突。虽然北宋的国土、户口、耕地、军队兵员、经济实力,均远远超过西夏,但宋夏战争初期北宋却在几场重要战役中惨遭失败。其原因有二,首先是宋朝建立后,宋太祖及宋太宗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固然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但其中一些防范措施却走向了反面,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其次,宋夏战争初期,北宋朝野上下对西夏极为轻视,结果战略决策失误,最终导致惨败。  相似文献   

12.
康与之为北宋末年、南渡初期著名词人,才思敏捷,性情滑稽,擅长宫廷应制乐章,词风近于柳永,故世人并称康、柳。然康与之为人却较为复杂,渡江之初以上《中兴十策》而名噪一时,后因投靠秦桧,有秦府狎客之号,且多贪滥腐化、陷害忠良等恶行,以致声名扫地,遗臭千年。  相似文献   

13.
明代车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由于火器的大量运用及传统步骑兵战斗力的下降,为抵御边疆游牧民族的侵扰,在明军的编制中出现了一种具有合成部队性质与特点的新军种——车营。它主要由步、骑、车、辎重等兵种组成,具有与以往部队不同的编成方式,对明军的训练方式、内容及战术方法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吴兴武康沈氏是南朝最为活跃的南方土著家族 ,而其势力之崛起则可溯源至两晋之际。由于三吴文化高门在亡国后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从而为地方土著豪强的兴起创造了条件。沈氏即在此时借其他豪强相互残杀之机登上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5.
宋代乡、管、耆、都保等乡村组织均非自治组织,而是整个国家行政组织的一部分,代表国家对乡村进行统治。乡村中的宗族组织、民间经济组织、民间宗教组织和民间武装等民间组织也未达到自治的程度。宋代乡村社会不是国家权力的"真空"地带,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自治。  相似文献   

16.
越南古为交趾之地,在汉武帝平定南越国之后,一直在中原封建王朝的有效统治之下,其间虽有当地人的起义,但都被很快镇压了下去,始终未能脱离中原王朝的控制.北宋时期,由于统治者的重文轻武政策,中原封建王朝一直无法对交趾之地实行有效的统治.最终,越南脱离了中原封建王朝的控制,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诗赋是唐代至宋初科举考试中的重要内容。北宋中期以后,诗赋受到越来越多的攻击,其地位逐渐下降。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中,诗赋与经义的斗争和党派之争、道德之争夹杂在一起,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元祐年间诗赋、经义分科取士,奠定了南宋科举制度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8.
12世纪末13世纪初兴起的大蒙古国对当时的亚欧世界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金末元初的汉人地主武装就是在蒙古对金战争中兴起的,随之而来的就是割据统治半个多世纪的"汉人地主武装"。金末元初汉人地主武装的兴起主要是由于蒙金战争,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红袄军的李全、花帽军的郭仲元和中原的地主武装张柔、史天泽等;金朝对汉人地主武装的态度和政策是前期怀疑反对、中后期放任,而蒙元对汉人地主武装的态度和政策是前期全力招集争取,中后期不得不用、却不敢重用;金末元初汉人地主武装兴起的历史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保护人民和恢复生产,二是加速了蒙元灭金和统一全国的进程,三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影响了野蛮落后的蒙元。  相似文献   

19.
在辽代,由契丹骑士与战马、弓箭、甲胄等组合而成的“特殊”兵种———契丹骑兵,其军事行动之所以需要某种特殊的气候环境,与常年生活在较高纬度干冷气候环境下的草原契丹人喜凉惧热之特殊体质以及战马、弓箭、甲胄等骑兵特殊装备的适干冷、怕湿热之特性有直接关系。并且,也正是由于契丹骑兵军事活动中所需的特殊气候环境,还催生了其“主动”南进中原出征作战时必有“季节性选择”的特殊战略则规。事实上,在契丹骑兵的诸多次南进中原作战过程中,气候环境都不同程度地对战事的结局产生过或利或弊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弓弩,曾是宋朝与北方草原游牧骑兵交战中的主要兵器。南宋吴家将在宋夏及宋金战役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对灵活使用“弓”“弩”作战有过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体验,遂对以往弓弩战术进行了改良和提升。吴玠组建“驻队矢”使用弓弩“番休迭射”,个体操作弓弩,梯队轮番交换射击,主动出击作战。吴璘发明“叠阵法”组合使用长枪和弓弩,缩短弓弩有效射程,将弓弩战术发挥到淋漓尽致;并且以拒马设障、两翼骑兵护卫,完成阵型灵活变换。吴家将这种以运动战及动静变形阻击战为指导思想的弓弩战术,不仅取得和尚原之战、仙人关之战的胜利,阻断金人入川的计划,有效确保了南宋偏安东南政权的安全,并且为后世弓弩战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借鉴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