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乡村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区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强大的重要基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走过了极为不平凡的历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范式的演进与历史中心任务密切相关。透视百年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范式的嬗变逻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推进乡村治理向制度化法治化的发展方向迈进。为此新时代乡村治理要不断凸显党组织的领导作用,紧密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激发农民主体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人民性标识出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党品格."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理论品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历史密码、是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动力,铸就出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的磅礴伟力.领导人民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力生成的理论逻辑;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自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力生成的历史逻辑;领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认同,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力生成的实践逻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回首中国共产党奋斗百年的光辉历程,党的领导力历久弥坚正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自信、历史自觉与实践认同.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史。从理论逻辑来看,自我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底蕴,以中国红色革命文化为理论养分的智慧精华;从历史逻辑来看,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从其他政党中脱颖而出的显著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通过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既是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又是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是乡村振兴的短板弱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农村生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深刻回答了乡村何以生态振兴、如何生态振兴等重大理论问题,形成了习近平乡村生态振兴重要论述。本文从生成逻辑、理论内涵和实践面向三个维度对这一重要论述进行系统解读,揭示其在理论、历史和实践维度的生成逻辑,从价值支撑、道路选择、推进原则和根本立场四个层面厘清其理论内涵,并深刻阐释其面向空间价值、生态系统和农民福祉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乡村振兴重要论述,是我们党推进“三农”工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就生成逻辑而论,这一论述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传统社会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对中国共产党近百年乡村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地区工作的乡村建设实践延续和升华;就丰富内涵而言,深刻回答了乡村振兴的目标定位问题、城乡融合发展问题,以及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乡村振兴的方法、乡村振兴的价值和乡村治理的方向等问题;从理论贡献来看,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思想、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发展。习近平乡村振兴重要论述有助于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有助于促进“三农”现代化发展,有助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同时也为破解全球乡村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土地制度变革的历史进程与逻辑演进的梳理,有助于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政策指向与改革重点,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与举措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引。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制度变革和创新,其逻辑进程中的主线是以人民为中心,起点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核心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其指引是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其启示是农村土地改革与乡村振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实施有效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助推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早日实现。因此,新时代的土地制度改革要尊重农民意愿与利益诉求,建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战略互动的良性产权关系,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土地要素“政府规划—市场驱动”协同配置的制度框架与国土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建党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使命,始终把农民与土地关系视为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抓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与土地关系问题的解决成为党把乡村群众引入中国政治舞台的前提,改变了农民“一盘散沙”的传统局面,从而保证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正确解决农民与土地关系问题成为贯穿保障新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脉,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使农民在经济、政治上得到彻底翻身,进而通过农业合作化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带领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在改革开放时期,农民与土地关系成为开启中国农村改革的金钥匙,成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改革的重要抓手;在新时代,农民与土地关系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线,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吹响了发展乡村、振兴乡村的号角。中国共产党处理农民与土地关系的百年实践带来的深刻启迪是: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重塑农民与土地关系,是今后解决农民的生存、保障和发展问题的必然逻辑,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8.
百年变局背景下,推进乡村振兴与共建“一带一路”融合旨在实现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科学方案和全球共享发展的智慧方案进一步协同联动,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以及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具有清晰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农业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与共建“一带一路”融合的关键维度,农业国际交流合作是推进二者融合的关键实现路径。要围绕农业国际交流合作推进乡村振兴与共建“一带一路”融合,进一步深化农业生产、贸易、科技、投资、数字农业和政策沟通等领域的合作交流,不断提升农业国际合作水平,从而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更加稳定、协调、绿色、开放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乡镇政府、村委会、村民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下,协调处理乡村各方面事务以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活动。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乡村治理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乡村治理的百年历程中,虽先后历经政党下乡、政社合一、乡政村治、多元共治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却始终以坚持党的领导、紧扣党的奋斗目标、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尊重农民民主权利为基本遵循,推动乡村治理不断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就如何发展中医药进行了长期的道路探索和实践。从井冈山时期的“中西医并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凝聚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思想光辉,不断推动中医药的健康发展和当下的全面振兴。回顾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有关中医药工作方针的演进,可以从中医药事业的视角加深对百年党史丰富内涵的理解,从更宽广的背景上了解中国当代中医药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1.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党的群众路线的百年发展史。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指引下,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群众路线,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制胜法宝。从宏大的历史视域出发,将党的群众路线置于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历史境遇中,系统考察党的百年群众路线的历史演进,从而清晰呈现出党的群众路线从提出到日臻完善的逻辑脉络。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清醒剂,党的百年群众路线的演进史昭示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基本前提;切实为民造福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从严治党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2.
乡村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农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乡村生态振兴的提出并非无的放矢,其背后有着严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价值逻辑。从理论逻辑分析,乡村生态振兴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从历史逻辑分析,其扎根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乡村生态建设的探索实践;从价值逻辑分析,其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民生价值和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地方高校作为区域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知识生产创新的主渠道,服务乡村振兴既是内在要求,更是职责使命。研究指出,探讨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个性、共性内涵,以及历史发展脉络,是理解地方高校“何以要”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而探讨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理论依据,以及实践经验,是打开地方高校“何以能”服务乡村振兴大门的钥匙。研究从内生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四个维度,明晰了地方高校“何以要”和“何以能”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为地方高校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解决了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这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反贫困政策是密不可分的。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村绝对贫困的历史路径在纵向演进上,经历了以社会制度变革解决压迫性贫困——以土地制度改革、农业合作化以及广义性减贫实践解决极端性贫困——以益贫性增长、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的三轮驱动式减贫——以精准扶贫解决个别分散性贫困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四个阶段相互衔接,通过不同的农村减贫机制共同谱写了中国农村的反贫困故事。以史为鉴,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村绝对贫困历史路径的分析,能够更进一步推动中国农村反贫困事业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5.
把握历史主动是唯物史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中主客体向度统一原理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取得历史性胜利的重要原因。在唯物史观视域下,从规律与目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考察,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历史主动是三重逻辑的内在要求和规定性使然。就理论逻辑而言,把握历史主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掌握时代的基本方式;就历史逻辑而言,把握历史主动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实践自觉;就实践逻辑而言,把握历史主动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新征程,发扬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肩负起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持续伟力所在。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追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历史脉络、理论渊源,研究其主要推进路径,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我国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从历史脉络看,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历史逻辑;从理论逻辑看,乡村振兴战略依循了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和城乡关系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城乡融合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伟大实践;从推进路径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这既是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也是对百年乡村建设思想的传承和创新,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确保我国能够基本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可见,及时运用百年乡村建设连续统的视角对乡村建设行动进行系统剖析,具有高度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因而必须重点把握我国从乡村建设运动到乡村建设行动的百年发展脉络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内在逻辑、潜在风险、基本原则、主要路径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乡村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础。党领导乡村治理遵循"党的领导-乡村治理-国家建设"的基本逻辑,经历渗透动员、全面领导、还权赋能、减负放活和协商共治五个阶段。坚持完善党的乡村组织建设,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乡村治理的实际相结合,坚持社会主义乡村治理道路,是党领导乡村治理的百年经验。新时代,完善党对乡村治理的领导,需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为归宿,以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为条件,以服务民生为重点,构建党领导的"一核多元、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破解农村发展困境的战略性举措和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路径。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蕴涵着厚实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在于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始终与时代乡村发展诉求同频共振,理论逻辑在于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之间的耦合发展与互促共进。新时代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应以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根本遵循,重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建乡村文化发展模式,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和优化乡村生活愿景,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引领能力、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文化引领能力、社会治理能力和群众凝聚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人百年伦理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和道德人格的彰显,是推动中国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动力和支撑。探索如何在高校思政课中把中国共产党人百年伦理精神讲深、讲透、讲活,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从理论推进和逻辑延伸的角度来看,把中国共产党人百年伦理精神的理论逻辑讲深,把中国共产党人百年伦理精神的历史和实践逻辑讲透,把中国共产党人百年伦理精神的故事讲活,是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百年伦理精神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