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2.
3.
旧哲学以“抽象的人”为其人学理论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以“现实的人”为其入学理论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与“抽象的人”有明确的内涵,二者不可混淆。但是,换个角度说,“现实的人”也是“抽象的入”,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的。  相似文献   

4.
在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常涉及"行政人"人性设定的"经济人"或"公共人"两类路径走向."行政人"人性设定是认识、解决其他行政管理或公共管理问题的基础或逻辑起点.对此如何做出选择应关注五个方面:一是"经济人"与"经济人化"有无区别;二是"经济人"的"普遍性"与"有限性";三是"公共人"的"行政人"设计如何定性;四是"经济人"与"公共人"孰优孰劣;五是"行政人"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5.
把"以人为本"解读为"以个人为本",不仅在理论上会把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混同于非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想,而且在实践中会造成对贯彻新的发展观的歪曲.对西方人本主义作历史考察并对马克思清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逻辑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以个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之外绝大多数人本主义的普遍特征;"以个人为本"的"个人"是"抽象的人",是通过感性直观获得的一种假定;"以个人为本"无法真正实现对人的普遍关怀.通过"改造世界"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因而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阿基米德点,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就成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通常在人的现实生存和形而上本体两个层面来理解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是人的现实本质,不足以构建起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则是人的形而上本质,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思维和理论前提,它把人和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也把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理论与以往人的本质理论彻底区别开来。同时,它还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人学研究存在着人的类本质向人的存在转换的问题,但两种人学视域并非是绝然对立的,而是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即它们都立足于人的社会性对自然性的统摄来研究人,正是这一内在逻辑促成了马克思人学视域的转换,马克思最终由人本主义者向实践唯物主义者转变,并使其哲学真正地成为革命的学说.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对"人"的认识始终是建立在对"天"的认识基础之上的."人"是天之子,是禀受"天理"的,"天"是人性的天;"天"虽然至高无上,但"人"却脱离了物的地位,成为董仲舒"天""人"二元统治思想的一端.天道人道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是融通一致的,人人皆需循天道循人道;天道的核心是阴阳,人道的核心是德刑;循道必须止于一中,中即是忠.是董仲舒真正使"人"成为"统治"的基本要素,实现了"人"与物的真正分离.  相似文献   

9.
在唯物史观立场上,探讨个体人生观发生的支点和展开的视阈;倡议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继承中华民族德性主义的人类文化学传统,建构引导大学生追求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的“人”论话语方式,为大学生人生观生成建立关于人生正当性的道德教养和关于社会正义性的政治理性的“人”支点,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提供一个开阔的理论思考视野和深厚的生命情感体验空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强调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本真涵义.马克思所谓"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不是从人与万物相区别角度讲人的本质,也不是直接讲具体人的社会本质特性,而是为研究具体人确定的科学方法,这一方法极为宝贵.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的致思趋向和价值观是符合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理念,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源泉。新的时代背景下,凸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意义。二者旨在表明对人类自身潜能的挖掘的必要性和新的时代背景下,强调人文精神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2.
牙人,古称"驵侩",中国古代中介人,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其在人们心中的文化形象却与他们在经济史上的地位及其不相称,中国传统重农思想以及牙人自身弊端造成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3.
要研究少数人的权利及其国际保护问题,首先需要对少数人这一概念进行界定,以明确应当受到国际保护的少数人权利的受益者即主体之具体所指。几个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十分关注和重视少数人权利的保护问题,对于少数人概念的界定也作过不懈的努力,但由于少数人定义问题非常复杂,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准确、明晰、被普遍认可的少数人的定义。如果能够综合考虑世界各地各类少数人的特点及少数人定义的各种主客观要素,并吸收既有的各种定义的长处,还是有可能提出一个比较适当的少数人的定义的。  相似文献   

14.
15.
马克思主义使美学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文章论述了“美学和历史的观点”的核心是人和人类的解放、历史和人的本质,并且由此确立了文艺批评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天理人欲之辨是宋明理学的一桩重要公案,它经历了一个从"存天理,灭人欲"到"天理就是人欲"的发展过程。发生这一转换的主要原因有三:即宋明理学理欲论的内在矛盾,程朱理学的政治化,中晚明时期社会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人"的问题上,曾经出现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解,有人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人学空场"!对此,笔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创立的内在逻辑线索以及关注的终极目标三方面来论证"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一、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二、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内在逻辑线索;三、人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8.
天、地、人是古代中华民族对宇宙整体的总的看法,是研讨一切具体事物所共通使用的理论原点。古人从天文现象、气候更迭、天气变化等“天”象中观察到“时”的变化,从地形地貌、植被物产、位置环境等“地”貌中发现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从人禽的二重化、圣凡二重化、性情二重化中明确了“人”的行为准则、道德操守、价值判断。就认识对象而言,“天地人”是整体的、系统的;就认识过程而言,是从天→地→人的以大观小、从整体到局部的认识模式;在“天地人”整体内比较而言,人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环境友好”是古老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现代释言。谋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思想的重要内涵。《易经》,由自然环境现象阐释生命意义的智慧宝典;《道德经》,探究人与自然同源、同律、同归关系的“道中之道”;儒家学说,融通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整体和谐世界观。  相似文献   

20.
亚当·斯密认为人性具有双重性:作为"经济人",自爱是其基本动机,人趋于利己;作为"道德人",仁爱是其行为准则,驱使人为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参与者不是仅仅只做一个纯粹的"经济人"或一个纯粹的"道德人",而是要做一个统一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