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以家为本”的“人为家庭”观念一直在影响和支配着中日两国国民的家庭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使得家庭生活的缺损性和不协调性日趋明显。中日两国的人们开始用各自不同的眼光审视家庭,形成了多元化的家庭观念。很多人逐步从“人为家庭”走向了“家庭为人”的极端,对造成家庭的不稳定因素,人们表现出的观点是理解、宽容、否定、贬斥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中学历史教材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是日本教材偏重于古代史,而中国教材偏重于近现代史.此外,日本教材偏重于对文化史的论述,而且文化的内涵较为宽泛,而中国教材对文化的叙述,份量较轻,内涵较窄.导致中日两国中学历史教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3.
以亲属称谓语的外化使用这一现象为例,探讨了中国和日本两种语言环境下亲属称谓语外化用法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个性。分析其原因,并揭示了中日两国家族结构形态的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对各自国家社会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家国同构"观念的形成、实质及其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与国的同构状态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它是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反过来,由此产生的“家国同构”观念不仅未能促进家与国的良性互动,反而使两者拉开了距离和走向对立。同时。它还将出于自然之情的孝与忠互相结合,要求臣民对君主不仅要作理性上的绝对服从,而且还要作感性上的父权认同,使其政权的“合法性”变得更加牢靠。最后,它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在倡导民主政治的今天,匡清旧义,对这一观念作清醒的认识不无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日本近代以前的传统法律是在模仿中国的律令的基础上制定的,但在家族法的亲属、婚姻、收养和继承方面却与中国传统的法律有很大不同,究其原因是传统“家”的形成原理不同所致。中国传统“家”的形成遵循以父系自然血缘为纽带的结合原理,而日本传统的“家”的形成遵循血缘、模拟血缘的结合原理。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形势下,中日两国传统价值观念各自发生了现代化转变,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两国彼此的不同国情导致了两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转变出现了五个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使两国的历史发展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探讨中日两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转变的差异及其影响,得到的重要启示是:中日两国必须探索具有本国特色和充满理性精神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正确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人文地理学的文化转向更加重视地景与文化间的关系。通过粤西香火屋的田野资料,探讨家屋空间与祖先观念的相互建构关系。研究发现,传统祖屋的空间布局象征着“亦善亦恶”的祖先形象。随着家的空间重构,独立香火屋强化了“严苛”的祖先形象;而祖先龛则更强调 “亲近”“友善”的祖先形象。在这过程中,新家的空间布局是空间资源约束和祖先观念影响的结果,而居民观念中的祖先形象也被新的空间格局重塑。粤西香火屋的案例展示了社会急速变迁背景下人文景观与文化观念的互动关系,也表明了中国民间信仰在应对环境变迁时具有高度的弹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9.
中日两国的民族意识在两国交往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人翁精神"强调"自我"--公司是我的,"爱社如家"则突出"集团"--我是公司的;中国人为强调"自我"而"见义勇为",日本人因置身"集团"而"安分守己";"男女平等"的口号说明,中国妇女业已实现平等的"自我","夫唱妇随"则表明,日本妇女仍未脱离从属的"集团".  相似文献   

10.
在日本的华侨学校里,教国语又教日语的教师,很头痛的一件事,就是中日两国的简体字容易搞错。小学二年级国语课《富士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日本海权意识不断膨胀,成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思想根源。甲午战争同时成为建构近代日本国民国家的逻辑起点,进一步刺激了日本向海外扩张的野心,形成了面对中国颇具优越意识的蔑视型的甲午史观。甲午战争从思想观念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国人从制度层面进行反思和改革。甲午战争及其后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干扰和打乱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甚至对当代的中日关系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中日两国问候语的惯用表现进行比较研究,分析问候语背后的语言文化、生活习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可以揭示两者的差异。而这些有时明朗、有时微妙的异同之处,对于学习日语的中国人以及学习中文的日本人而言,都是非常难以理解的问题。基于上述原因,通过对中日两国问候语,尤其以日语的问候表现为中心,探讨它们的表现结构、特征、意义,揭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问题的提出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在经济、文化、科学、体育各方面都有着广泛的交流基础。日本在传统文化方面与我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日本大和民族又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善于吸收别国的先进经验。可以说日本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吸收引进国外的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日本文化既有东方文化的特征,又有西方文化的印迹,特别是在体育方面日本受欧美的影响较大,因此以日本作为比较研究对象,可以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了解日本学校体育的现状,找出适应于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方向,还可以间接地了解世界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1日本学校体育具…  相似文献   

14.
薪酬历来都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它不仅仅关系到个人利益,更牵涉到整个组织、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薪酬也历来是国内外经济学和管理学学者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评述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及美国的薪酬模式及其发展趋势,论述了这两种模式对我国企业建立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符合中国国情和企业实际状况的薪酬制度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期,晚清政府已处于日没西山的时期,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迅速崛起并正处于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决定了日本首先将魔爪伸向了朝鲜,从而使中朝宗藩关系受到挑战。此间中日两国对朝鲜的政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与碰撞。没落的清王朝尽管几经挣扎,但也无力维持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最终还是败给了处于殖民侵略扩张行列中的新兴力量日本。  相似文献   

16.
论中日两国的文学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们常常可以从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们那里听到这样一种不满的呼声:中国现代文学太不够味儿了。他们并且还说,尤其是《文艺讲话》之后的文学更是枯燥无味。《文艺讲话》,确切地说,即毛泽东于一九四二年所做的报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由于《讲话》提倡政治优先于艺术,人  相似文献   

17.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是交往密切的邻邦,两国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两个民族都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在长达二千余年的交往中,除近百年由于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而破坏了两国历史上传统的正常关系外,基本上是友好的。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使我们预见未来,本文试图对中日两国文化交往的历史作一回顾思索。一明治维新以前的中日关系史,大致可以说是日本向中国学习,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日本文化以中国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语言中的量词由于文化和历史的渊源关系,在使用上存在着有异有同的现象.1.两国的量词汉字、意义及使用范围都是相同的;2.汉字一样,但在使用范围上部分相同、部分不同 ;3使用范围完全不同;4.汉语中和日语中各自独有的量词等.  相似文献   

19.
从3方面对中日两国的“鬼”进行了对比。首先,从现代的“鬼”的概念上进行了对比;其次,明确了中日 两国鬼的产生及各个时代鬼的形象及举动;最后,通过对中日两国各50人作调查问卷,发现现代中日两国人对于 鬼的认识也有所不同。中国人基本上都怕鬼,而一部分日本人却喜欢鬼。通过以上3方面对比发现,日本的鬼确 实受到中国文化影响,但不是中国的鬼文化,而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佛教及中国的道教。而现代一部分日本人之 所以喜欢鬼,大概是因为在现代日本许多地方的节日中,鬼都起到赐福于人,监督督促人们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时至近代,中日两国终于打开了国门,西方的一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奇事物连同它的载体——语言随即蜂拥而至,对中日两国语言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在今天看来无疑对中日两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曾经一度给中日两国语言造成了极度的混乱,给中日两国的文人学者带来了无可言状的困扰。因此,西方语言对中日两国语言所产生的影响积极与否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