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众所周知,粮食不仅是农业、工业和畜牧业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而且是人们最根本最必需的生活资料。“粮多则稳,无粮则乱”,粮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粮食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是制约和影响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包括农业本身发展在内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发展多种经营的同时,粮食生产绝不能放松。  相似文献   

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民以食为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粮食这一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各行各业的存在和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粮食是农业全面发展的根基,任何经济作物以及林、牧、副、渔的发展都必须以粮食为基础。粮食是直接关系到工业和其他事业发展速度与规模的关键,在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辩证关系中粮食也占着首要地位。在商品生产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包括有自给性与商品性两大部份。目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人口很多,农业部门消耗粮食的数量很大,因而粮食商品率还此较低。为了不断满足城市工矿企业以及畜牧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惠农政策的逐步确立并常态化,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但粮食生产的补贴较低而且分散,粮食主产区产粮越多财政越困难.建议据上一年各省工业总产值,抽肥补农,建立农业生产发展基金,重点解决粮食产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销售地区主动承担相应的扶农、护粮义务,对口援建,产销两区“互帮结对”,实现互利共赢;中央财政承担提高和扩大粮食风险基金的提取总量和使用范围;以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收益差额为参考,逐步加大粮食补贴比例;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4.
陈水平 《南方论刊》2005,(10):30-32
建国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粮食工作,毛泽东同志最先发出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指示,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而提出的“全党动员、大办农业”等口号也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经过半个多世纪和三代人的努力,到上世纪年代末,中华民族吃饭这个天大的问题终于解决了。我国创造了以不到世界的耕地养活世界人口的奇迹。随着吃饭问题的解决,关于珍惜耕地、节约粮食的观念淡化,自年出现“非典”以来,粮食生产问题却出现了逆转现象,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下面就珍惜耕地、节约粮食的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的见解:根据有关权威专家介绍,…  相似文献   

5.
(一) 建国三十一年来,贵州的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九七九年全省农业总产值,比一九四九年增长一点零七倍,平均每年增长2.5%。但与全国以及各省、区相比较,有着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落后的状况,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在农业生产方针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从贵州山区的实际出发,搞“以粮为纲”的粮食生产单一经济,致使山区的荒原、资源未能充分开发和利用,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使我省农业生产有个较大的发展,就要改变现有这种不合理的农业结构,必须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抓紧开展多种经营,这才  相似文献   

6.
<正> 1990年我国农业以前所未有的大丰收送走了“七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农业最近几年连续获得丰收,对于全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起了巨大作用。然而,粮食丰收并没有缓解我国粮食购销体制方面存在的诸多矛盾,以至在粮食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全国出现了大范围的“卖粮难”问题。如何理顺粮食购销体制,以确保农业进一步稳定发展,本文试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7.
中国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进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已经经历了数轮改革。1979-1993年是 粮食流通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期,1993年所实施的粮食价格与经营的全面放开是迄今为止 力度最大的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而1994-1999年则是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调整期,1998 年开始以“四分开一完善”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改革实际上是在国民经济 市场化程度已有很大提高的背景下,政府对粮食流通系统实行的严格管制。在21世纪初的开 放经济条件下,需要建立规范化的粮食市场体系、多元化的粮食流通体系、专业化的农业保险 体系、高效率的粮食供求调控体系,从而形成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良性循环机制,以促进粮 食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西北旱区粮食流通链条长、调运成本高,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实现产销平衡,是保持社会稳定、确保国防安全、巩固脱贫成果的有力保障。以干旱缺水为代表的众多因素制约着该区域粮食生产,但旱作农业技术的突破、北方气候的暖湿化趋势也意味着其粮食增产具有巨大潜力。近年来,西北旱区粮食总产量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耐旱作物占主导地位,水资源利用效率高,生产集约化、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实践证明,旱区也可以变为粮仓,特别是基本农田建设以及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马铃薯黑膜覆盖种植技术的大面积推广,突破了旱作农业资源瓶颈,充分展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大效用。为此,建议国家制定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农业行动方案、对产销平衡区的粮食主产县给予同等政策支持、出台绿色技术补贴、鼓励农牧结合、支持粮食就地加工、进一步把党政同责落到实处,以实现稳定的粮食产销平衡,保持旱区粮食发展好势头。  相似文献   

9.
南疆粮食安全及供需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疆是新疆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和粮食消费的主要区域,对新疆的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总的来看,现阶段南疆地区的粮食安全相对较好,能实现新疆“区内平衡,略有结余”粮食安全方针,满足南疆的粮食安全。但由于消费需求刚性增长、耕地数量逐步减少,水资源短缺矛盾显现,供求区域性矛盾突出,品种结构矛盾加剧,种粮比较效益低下等原因,将对南疆粮食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在处理南疆特色林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保障的关系上,关键在农业技术进步。南疆应该走“以果哺粮,以粮稳果”的发展之路,对于优质良田还是要优先用于粮食生产,避免良田林地化。  相似文献   

10.
早在90年代初,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就确立了“四个一体化”发展战略,实质上也就是以粮食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所谓粮食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通过龙头企业,把粮食生产与国内外市场联结起来,实行种养加、粮牧企、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原粮从生产到转化、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使加工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目前我省粮食产业化有了一定的发展,有些地方如肇东、双城等地,出现了粮食精深加工、综合开发和粮食一饲料一养殖一畜产品深度加工的产业化高级形式,不仅成…  相似文献   

11.
曾为人们带来不少忧虑的“卖粮难”,近两年来已经消声匿迹了.目前,人们普遍忧虑的并不是粮食卖不出去,而是如何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解决“买粮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当前,农村正发生着一项重大的改革,这就是取消粮食的统购统销的体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一优两高”农业。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为条件。改革粮食购销体制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前提,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则是它的目标。可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是整个改革的中心环节的关键所在。本文着重从辩证的角度观察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科学地认识和指导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各项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发展。到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8,100多亿斤,人均占有粮食达到800斤,第一次达到世界平均粮食占有水平,棉花总产量达到1.1亿担,人均占有11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并且不少地区出现了农民“卖粮难”、“卖棉难”、“卖猪难”等问题,这是否说明我们的农副产品已多得不得了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应该说,我国人民只是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粮多”、“棉多”等,只是一种低水平的过剩。正如赵紫阳总理所讲“这种情况是原来我们所没有想到的。我们对农业结构的改变,对农业内部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对农业应当逐步地由量到质的转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农民  相似文献   

14.
自治区党委提出发展我区经济要“巩固一个基础(粮食),抓紧两大支柱(蔗糖、水电),发挥八项优势”,这是对中央关于“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方针的具体化。当前,全面贯彻落实这个方针有许多工作要做,而正确认识我区的粮食状况,坚定以粮食为基础的思想,并在实践中继续抓紧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求平衡,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建国以来,我区粮食生产是有很大发展的。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商品量和人均粮食拥有量,都有不同程度增长,基本上保证了城乡人民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对粮食的需要,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大庆市分行是我市唯一一家国有政策性银行,承担着国家对农业粮食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任务。大庆市农业每年的粮食商品量在一百五十万吨左右,1998年以来农业发展银行支持粮食企业收购保护价粮和非保护价粮平均每年近一百万吨,农民粮食生产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70%靠农业发展银行的支持来实现。几年来,农业发展银行不断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对我市农业、农村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粮食生产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课题。中央领导同志曾经指出:“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在当前人口继续增长,耕地逐年减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重新认识和研究粮食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面临重重制约因素目前,粮食生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越来越多,形势越来越严峻。从粮食主产区常德市的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常德市的粮食生产已徘徊十年。从面积来看,1984年至1994年,粮食播种面积由1138万亩减少到856万亩;从总产量来看,1984年全市粮…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走出“谁来种粮”困局的思路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代国内外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的变化,牢牢稳住粮食压舱石,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意义重大。但当前我国粮食生产稳面积压力较大,丘陵山区耕作条件存在短板,尤其是青壮年有效劳动供给不足、“无人种粮”问题突出,其背后折射出粮食生产中经济激励、科技支撑和价值认同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对此,破解“谁来种粮”困局,在思路上,要坚持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共进、科技研发与经营模式创新双轮驱动、政策保本与经营增效两翼齐飞。在具体举措上,需要着力强化人才培养,培育新型农民队伍;突出机器替代,推进生产机械化智能化;加速模式转换,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完善机制驱动,健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18.
《新疆社科信息》2009,(2):30-31
粮食生产蚀本.农民无利可图 十多年前的卖粮难成为社会性的难题。而在当下,“粮经果草”多元化种植结构的大趋势已形成,开放型农业全面激活,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全面发挥。粮食生产尽管有国家政策的补贴和扶持,但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种粮成本的不断攀升、比较效益的不断下降,农民生产粮食不仅无利可获,而且蚀本。经营一亩棉花、一亩西红柿、一亩果园,最高的可达数千元甚至数万元,谁去种植亩均收入低于800元的小麦?小麦的比较效益如此低下。这是当前粮食最不安全的重要信号,非常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在江泽民同志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念”,“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简称“两高一优”农业)。国务院也作出《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学习党的十四大报告和国务院的决定,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南海市农业的发展历程,更深刻地感到中央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一、坚持改革,抓住关键,正确处理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农业,要求农、林、副、牧、渔全面地向“两高一优”发展。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坚持“以粮为纲”,砍掉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否定种植业和畜牧亚以及各种植业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关系,其思想根源是形而上学,其结果则是粮食产量不高,即使粮  相似文献   

20.
对湘鄂渝黔边区各地耕地、化肥和农业用水量等主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结果显示,无论是耕地资源利用系数、农业用水量消耗系数还是化肥投入消耗系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湘鄂渝黔边区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比较低.在此基础上,对粮食单产与单位耕地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和农业用水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位耕地钾肥、复合肥投入量对粮食单产影响比较显著;而单位耕地氮肥、磷肥的投入量、农业用水量则对粮食单产没有太大的影响.据此,应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边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