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远的胜者     
在我的电脑里保存着一句话:"享受痛苦,享受孤独,享受生命,享受死亡。别嫉妒我,我比你们任何人都幸福。"这是我的老师李德复先生2012年7月10日给自己写的墓志铭。我清晰地记得,他向我口述这句话时,得意的笑容就挂在脸上。那时他已经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他偏不说破,还故意用那种笑容传递给我一个信息:我是那么容易骗的吗?老夫不过在配合你们的谎言而已——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先生不是神仙,他也惧怕死亡,但他决不把怯懦表现出来,因为周围多是弱者,他岂能让自己的强者  相似文献   

2.
陈亮 《当代老年》2013,(7):50-51
小孙子今年上小学2年级了,业余时间除了写好作业外,就喜好运动。他整天不是缠着我给他买滑板车,就是要溜冰鞋。这不,前几天和我一起去逛公园又缠着我给他买了个呼啦圈。  相似文献   

3.
学写八股文     
《中外书摘》2010,(8):59-60
若干年前,一位青年朋友问我,什么是八股文?我从老友胡忌先生处抄得文言八股文一篇,给他看,他觉得很有趣。近来,又有一位青年朋友问我,什么是八股文?我把那篇文言八股文给他看,他说看不懂。我于是旧瓶装新酒,学写一篇白话八股文,作为样品。他看了微笑,似乎心有所得。下面,抄录这两篇八股文,也给没有见过八股文的朋友看看。  相似文献   

4.
我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着我的小女儿,我的作品从来没有给他寄过,姨前年来,问我是不是写过一个中篇,说父亲听别人说过,曾去县上几个书店、邮局跑了半天去买,但没有买到我。听了很伤感,以后写了东西,就寄他一份,他每每又寄还给我,上边用笔批了密密麻麻的字:给我的信上说,他很想来一趟,因为小女儿已经满地跑了,害怕离我们太久,  相似文献   

5.
沈伯伯的信     
我们家很富有,拥有许多沈伯伯——沈从文先生写给我们的信。我很小时,见到他写给母亲的,随后又看到写给父亲的。就连“文革”中我在新疆的时候,也和他通过不少信。这些信大部分还保留着,其中这封影印在后面的,还编进了《沈从文全集》。  相似文献   

6.
多开一扇窗     
老作家安是我的忘年交,他从事写作的时间很长,还在我读小学的时候,他就已经在文坛上南征北战了。他写过诗歌、小说、散文、随笔,而且都有建树,是圈子里公认的多面手。也许是因为同为缪斯的信徒这个缘故,我与他认识的时间虽然只有四五年,却交谊甚深。一次,我去他家闲聊,安拿出新写的几篇作品给我看,说是要我提提意见。我给他提了两条“意见”,他都采纳了。我很受感动,安年龄比我大一轮,在写作上曾给我很大帮助,文学成就自然也比我高,又多年身居领导岗位,我绝对想不到他有这种虚怀若谷的胸襟。 安采纳我的意见只是说明他的谦…  相似文献   

7.
等待     
翟杰 《老年世界》2009,(5):12-12
正在家中写稿,听见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邻居郑大爷。我连忙请他进屋,寒暄几句后,老人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信纸,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他告诉我,这是写给远方女儿的信,拜托我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过去。我笑着问他,怎么不通过邮局寄发?老人摇摇头,说不知是什么原因,给女儿写了好几封信,都石沉大海。我又问,怎么不打电话?  相似文献   

8.
有一年,我接到一位青春少女的信,洋洋万言,倾诉了她的不幸与对生活绝望之后,她希望与我面谈一次,并且指定了时间地点,又说,如果彼时见不到我,她将自杀。说得凄绝哀婉。又有一次.一份西北的业余作者,又寄来了一份稿子请我看,他曾经写了一麻袋手稿而屡屡被退,他整天陷入写作的狂想中,不种田、不做工,卖光了家里最后二斗米换了稿纸。妻子带孩子离开了他,他仍执迷不悟。为此我曾请他来参加过一次创作会,给他拿过几本稿纸,除了我以外,又请专人给他看稿。但他这次提出,如果剧本仍不能为电影厂所采用,他将以死来对待。朋友,如…  相似文献   

9.
周有光先生现年104岁。我过去读过他写的许多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章,在2009年8月24日《人民日报》副刊上,又难得地读到了他的一篇散文《窗外的大树》。他的这篇文章与他的那些社会科学论文一样,给予我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0.
我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边从事戏曲研究,一边为文学创作而准备。写的第一篇文章是《忆罗隆基》。写毕,急急忙忙又恭恭敬敬地拿给丈夫审阅。他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专攻戏曲小说。就文学而言,他是内行,我是外行。审阅前,我塞给他一支中华牌铅笔,并在耳边细语:"你看到有什么段落或句子写得还算好的话,就在旁边给我画个圈圈,以资鼓励嘛!"  相似文献   

11.
彭国梁 《老年人》2006,(11):24-25
近闻武汉新成立了一个“武汉作家书画院”,周翼南任院长。有意思。作家书画院,这在全国肯定是首家。这位周翼南兄,我和他至今尚未谋面,但书来信往、电话聊天已很有些年头了。记得是四川成都龚明德先生引荐我认识翼南兄的。当时,我新搬家至长沙捞刀河畔,在客厅辟一饮茶区曰“上茶”,请流沙河先生题有一匾。龚明德为我出主意,说不妨以“上茶”为题,请熟悉的文朋诗友都来为我写上几句、画上几笔,并慨然为我牵线搭桥,给我介绍的第一位,便是“武汉友人我之兄长周翼南”,他说此兄是“珍稀品种,又画画写字,又作妙文。”果然,不久便收到了周翼南先生…  相似文献   

12.
我早就想给戴春陶先生写一点东西了,但一直提不起笔来,不知如何描述这位让我尊敬的献身边疆的知识分子。今年正值师范大学成立60周年征文,又一次触动了我的怀念,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和戴老师相处的一段时光,记录下来,也是对先生的一种纪念。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孙小霞、李大勇;湖南省:卿前鹏、张迪;四川省:符纯云、王星;陕西省:党剑诗、刘方舟;安徽省:刘钦贤、杜青山等诸位诗友:你们好!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我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华中师范大学读书时的学弟丘质模先生。前不久,他给我寄来几首诗和他写的一本即将出版的书《教育人生六十年》,并命我给他作序。我认真读了他的诗和书,觉得对自己写诗、做人都很有教益,便在此撰文与你们共同欣赏了。我一共选了他三首诗,现照录如下:  相似文献   

14.
除夕上午,我和小孙子迪新刚把他写的春联贴好,就接到守中先生的电话,说他办了个家庭书法展,请我带迪新作为第一批观众前去参观。迪新正上初中二年级,他去年写的春联守中先生看过,认为写得不错,所以才邀迪新一同去。  相似文献   

15.
卢悦老师:我和他相爱了5年,阴差阳错,最后还是分手。两年前他结婚了,但现在他又给我打来电话,说很后悔那么草率地和我分手,更后悔走进婚姻。我本来不忍心伤害他的妻子,可听他那么痛苦地述说,让人觉得特别不幸福,也让我更不愿错过他了!  相似文献   

16.
冯都 《老年人》2003,(12):37-37
毛泽东一生反对给自己做寿,但却赞成给革命老人、革命功臣、革命友人做寿。而且只要有时间和机会,他就要设宴相请,或者亲自前往,或者发电祝贺,以表达一份心愿和祝福。在延安时,他曾给徐特立、吴玉章、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朱德等老同志和枣园村24个60岁的农民祝寿。1937年1月30日,党中央特地为徐特立老人60岁举行庆贺会。毛泽东按湖南风俗习惯,前往祝贺,并宣读他写的贺信:“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你总是拣难事做,从来不躲避责任,所有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  相似文献   

17.
有朋友真好     
不知为什么,有天晚上,我的心情特别烦躁。我坐立不安,书读不进去,电视也不想看,打开电脑却不知想写些什么。我呆在家里,像只困兽般不知所为,但又不想走入人群,不想面对任何人。我希望有人陪伴着我,但又不希望任何人打扰我,不想看到任何人影。我希望陪伴者像个隐形人一般存在。 于是,我打了个电话给一个朋友。我说,你把电话打开,然后做你自 己的事,就这样,好吗?他照做了。我摊开一本书,耳边夹着话筒,躺在床上开始看书。 话筒里传来他敲击电脑的声音,传来他倒水的声音,传来他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的脚步声。在这种声音里,我…  相似文献   

18.
一个晴朗的二月的早晨,我桌上的电话铃响了。“你是马乔里·霍姆斯吗?”话筒里传来一个男人低沉而圆润的嗓音.“你救了我的命,我爱你!”这一定是个古怪的家伙,我想。但我并没挂上电话。作为一个诈家,我素有倾听的习惯。他说他叫乔治·施米勒,是匹兹堡的医生.8个月前他妻子去世了.除夕之夜,他在悲痛欲绝时偶然发现我写的《我想有个伴》一书。“我连夜看完了它”,他说,“你的书让我认识到生命是何等的宝贵!”他是在马里兰州银泉市他儿子家中给我打电话.“我得知你注在华盛顿,又弄清了你婚后的姓名,便开始给你挂电话”,一个…  相似文献   

19.
人生随笔     
《老年人》1999,(5)
常说文学是人学。说到底,文学就是人生学。远离人生,也就远离了人,远离了文学。文学的最大功能,就是冶人情愫,启人心智,有利于塑造美好的人生。诗不例外。只有具备了浓郁的人生真味的诗,才能动人心旌,助人向上。这个认识,对我来说,是经过了困厄的磨砺之后,才渐渐形成的。认识形成了,写人生的诗便多起来。二行一首的,有:“人生的最大痛苦/是他没有痛苦过”;“人生的陷阱/往往是他自己亲手掘成的”;“人生是一部大书,脚印是文字/写出来了,便无法修改”。看得出,这是经历过痛苦,对痛苦的价值有了全新的审视之后,才能写…  相似文献   

20.
万明 《老年人》2013,(3):27-27
万佛先生是湘北的大秀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写出了不少在全国有影响的新闻通讯和调查报告。他也是我学习写作的引路人,给了我很多教诲和帮助。认识万佛先生是在1973年的初春。那时我在岳阳县月田中学教书。一天下课后,我夹着教案从教室出来,迎面碰见一位身着黑色棉布衣裳,显得非常"土气"的中年汉子。"你是小万老师吗?"来人问我。我点了点头,他又憨厚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