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田秀 《学术交流》2006,2(9):167-169
人类社会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文明的演化。与父权文明的历史演化轨迹具有互文互喻性相通的,是文学创作中对“父亲”形象和父性话语的重构和解构。这种重构和解构已成为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父亲”母题。特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寻父”、“渎父”、“弑父”的创作形态,深刻地揭示了“父亲”这一母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品质。小说中所表现的“寻父”、“渎父”、“弑父”这一母题,寄托了作家重建社会秩序、重建父性权威、重建个人精神信仰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2.
王灵玲 《学术交流》2006,14(7):169-171
爱是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永恒信念,陀斯妥耶夫斯基同意基督教教义,把爱视为道德规律的内容,并且呼唤人们要爱人类自身,爱上帝,全心全意地爱所有人。他坚信爱能拯救世界、爱能征服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小说中人物的精神支柱就是道德化了的宗教,就是基于宗教之上的爱,他们的理想是人性复归后的黄金时代,是人人具有博爱情怀的时代。陀氏的拯救意识也就是在危难中寻求上帝、追求爱的信仰,来最终达到人类和谐。  相似文献   

3.
舍斯托夫通过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转变、托尔斯泰的作品和尼采的生活悲剧,揭示了他们内心世界中存在着两个领域,"理性与良心"领域和"个性自由的心理"领域,展现了这两个领域的对抗和斗争,并重新提出了后一领域的地位与权利问题:被"科学和道德"所拒绝的人们还有没有希望?这也就是悲剧哲学的根本问题.悲剧哲学的宗旨是揭示和拷问与普遍理性法则相对立的"个性自由心理"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4.
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文学的杰作,至今在世界各国仍有众多的读者,研究论著数不胜数。这部作品篇幅不算很长,只有8章366节5551行(同一时期德国作家维兰德的诗体长篇小说《奥伯龙》为7221行),而有些研究论著远远超过了它,例如纳博科夫1964年用英文发表的注释竟是厚厚的两大本。 普希金写作这部小说付出很大心血,用了长达10年的时间(写于1823年5月至1830年秋,分章发表,全书直至1833年3月才问世)。特别是外国研究家们不无遗憾地指出,小说独具的艺术特色和对读者的感染力几乎无法译成他种语言。普希金时而写得轻松诙…  相似文献   

5.
刘芫信 《浙江学刊》2000,(1):103-107
本文从神话——仪式的角度分析王小波的反乌托邦小说。《白银时代》、《未来世界》和《黑铁时代》等小说按照乌托邦完美的逻辑构筑了一个幻想世界,即个体的末世神州世界。这个世界里充满了魔怪意象和虐恋仪式。作为自由个体的知识分子在乌托邦世界中成了异端,在习艺所接受改造。改造的世界是个体的创造力、生命力被庵割。这些小说揭示了我们民族历史记忆中那段乌托邦实践荒谬的生存体验。  相似文献   

6.
潘福元 《社科纵横》2011,26(2):112-114
自由问题是人们经常议论而又比较模糊的问题。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明确哲学上的"自由"和社会生活中的"自由"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理论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从卢梭到罗尔斯,契约论伦理思想在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中显现了不可低估的内在张力。无论是卢梭的契约论伦理思想还是罗尔斯的现代契约论伦理思想,其理论基础均为"自由",并将其在各自所构建的思想体系之中高度统一。尽管对"自由"基本内涵的理解不同,卢梭的观点是它不等同于任意而应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并受理性所制约,罗尔斯则主张它是个体在自律与他律中的一种自我实现,但两者都受到一种从自由意志上升到公共意志的思维路径所统辖,在两者所确立的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一种由个体自由上升到社会自由(社会正义)的价值定位。通过对卢梭和罗尔斯所阐述的自由在契约论伦理中的辩证统一的特征之研究,不难看出自由精神的价值意义和生命所在。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1872年,《中西闻见录》的创刊号上就刊载了汉译俄罗斯文学作品《俄人寓言》。20世纪初,中国文学与俄苏文学的相遇是人类精神史上一个饶有趣味的事件。两种文化背景既相同又相异的民族接受了几乎相同的文学观念,在各自不同的地域和环境下  相似文献   

9.
抛开写作,我首先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著有《藏獒》、《敲响人头鼓》、《环湖崩溃》等众多大部头的中国藏地小说第一人、知名作家杨志军如此定义自己。一般读书人的书架上大致有五种书:营造精神的书、提供知识的书、实用工具的书、打发时间的书、装潢门面的书。哪种书的数量多,即可证明他属于哪种人。而步入杨志军的书房,犹如进入一座精神的殿堂,唐卡、佛像、线装书,为数众多的是代代相传的家族藏书,有四五千册之多,以文学类、哲学类为主,发黄的书页曾经伴随他度过了很多难忘的岁月。  相似文献   

10.
自由意志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哲学家们对这一问题并未形成统一见解。自由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而自由意志即是对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的理性和实践能力的终极关怀。立足马克思对自由阐释的视角,透视实现自由的四个前提,其一是实践;其二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其三是分工的依据;其四是消灭阶级。  相似文献   

11.
赫勒的个体解放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勒在对马克思阶级解放理论进行批判研究的同时,系统地论证了个体解放的合法性、可能性与实现途径。赫勒的个体解放理论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该理论并未诉诸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而是致力于日常生活的微观革命,强调个体解放是人类解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文章围绕消极自由概念,厘清了相对于积极自由的消极自由、相对于共和主义自由的消极自由以及道义自由与人身自由的区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尼格.西蒙自由概念的不足之处,以及他关于法律与理想自由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这一自然法主张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刘进田 《唐都学刊》2004,20(1):87-91
价值是一个人学本体论范畴。本体既有认识论意义上的本质含义 ,又有价值化意义上的本真含义 ,但康德之后本体主要成为一个价值意味的范畴。事物的价值即事物的本真 ,本真即本体 ,从而价值即本体。价值作为本体既然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本质 ,那么价值便是人的生命本体圆境。价值源身、发自人的生命本体 ;价值即人性自身 ;价值是人的真实存在。价值是人的生命本性 ,而人的生命本性是自由 ,因而价值即是作为人的生命本性的自由。  相似文献   

14.
自由问题是西方哲学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自近代以来,几乎所有的哲学命题,都离不开对自由的界定和探讨。任何与人相关的问题,都不可避免地涉及自由问题。文章探讨弗洛姆自由理论的特点,阐明弗洛姆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的性格结构中的自由动力,揭示人渴望自由与逃避自由的心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实践自由观     
王干才 《唐都学刊》2004,20(6):57-62
对于"自由"问题,各派哲学众说纷纭。从实践观点出发,遵循实践思维的逻辑即可确认自由不仅源于实践,而且是其不断发展的动力,自由的实质在于自主地、无障碍地进行实践,而实践的目的又是为了获取自由。  相似文献   

16.
李淑梅 《求是学刊》2005,32(3):43-48
罗尔斯从人的能力结构入手考察人的自由及其根据,建构了与平等相结合的自由观,认为社会结构要根据人们的道德能力确定和调整基本自由,并对人们的自然天赋能力的社会分配进行调节。在社会的不同部分,社会调节的原则不同。与平等相结合的自由的原则确定了平等的自由及其优先性,并按照平等的自由的方式规导和影响差别原则。差别原则通过对财富分配不平等的限制,维护政治自由的公平价值,实现自由与平等的适度结合  相似文献   

17.
马洁 《唐都学刊》2011,27(2):125-128
当代我国的"出版自由",应着眼于法律如何保障出版自由和如何规制出版自由。即现阶段我国"出版自由"的内涵是:出版自由是公民在宪法、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将作品编辑、加工并复制后向公众传播,以出版的形式发表意见来参与管理国家、公共等事务的权利。研究"出版自由"时应正确区分出版自由和政治自由、表达自由、新闻自由、议论自由的区别与联系。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有明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却没有"出版自由法",其实"出版自由权"与"著作权"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出版自由权是著作权的前提和保证,而著作权则是出版自由权得以落实和具体化的司法手段。  相似文献   

18.
吕廷君 《求是学刊》2004,31(5):68-74
古典自由主义时期 ,自然自由和社会自由的分类已经被明确提出。自然自由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自由 ,自然自由强调自由的平等性 ;社会自由是经过理性妥协和制度限制的自由 ,社会自由强调自由的权利性。从自然自由到社会自由就是使自由由价值形态转变为权利存在 ,这个进步在人类自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明确自然自由和社会自由的不同含义 ,对于法治具有重要意义 :以价值形态的自然自由为出发点 ,以权利存在的社会自由为制度核心 ,能够造就法治传统 ;宪法是自由的宣言书 ,自然自由体现为价值预设 ,社会自由表现为权利安排 ;自由既是目的 ,又是手段 ,法律制度对自由的限制应具有正当性和适宜度  相似文献   

19.
学术自由是西方最经典、最核心的大学理念。我们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就必须借鉴这一理念,在大学里真正实现学术自由。  相似文献   

20.
张中 《阅江学刊》2012,4(2):113-118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着自己的逻辑。文学就是我们自我表现和自我书写的关键路径;而在其间,文学也同我们一道走向新的空间、自由的场域。因而,生活世界能够塑造健康积极的文学精神,也能够不断生成新的视野、脉络和思想,它最终与我们、与文学实现多层次、多渠道的交织、反馈,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各自而多样化的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