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政文 《文史哲》2006,(1):96-101
康德之前,文艺学与美学虽有联系却未构成完整的文艺美学知识体系。直到康德解决了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美与艺术的关系、创作与制作的关系、艺术创作的审美特性等基本而重大的理论问题之后,近现代文艺美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学科。康德之前,西方美学始终存在着美是主观或客观之争。康德认为,美既非客观属性又不是主观意识,美根源于人类的主体判断能力,从而为解决艺术的审美本质问题确立了理论根据。康德相信,美绝非单一维度,而是多种属性的审美文化过程。这样,康德将艺术从传统文艺学的真实性或道德性的本质界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定。当艺术被确立为审美活动时,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就超离了形而上的哲学预设和逻辑推演而进入艺术领域,艺术使美的本质真正回归。康德实际上完成了文艺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2.
·文艺学·文艺理论及文艺学学科建设的新反思一种观点认为,本体论的不确定性是当代文化转向的明显特征。文学的边界移动了,文学学科的界域模糊了,曾经是金科玉律的追逐文学永恒本质的研究规范受到了质疑,文学被边缘化了。当代文艺学研究不必固守原有的精英主义苑囿,而应当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新的审美现象。由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兴起和“文化研究”时代的来临,文艺学应该“越界”、“扩容”,应该把文艺学的对象扩大到新出现的文化现象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深刻挑战了文学自律的观念,以至改变了有关“文学”、“艺术”的定义。文艺学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蒋孔阳是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与时俱进重要代表人物,也是实践美学的主要代表,还是新实践美学的开启者。他的美学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实践创造美学",实践创造美学的集中表现是《美学新论》。实践创造美学,从审美关系出发,以实践为逻辑起点,把美归结为多层累的突创和恒新恒异的创造,把美界定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开放性的美的本质系统。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研究是中国当代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也是实践创造论美学直接连接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中介,还是促进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蒋孔阳的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开辟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研究的新天地,综合研究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儒道互补显著特征,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特征及其在音乐美学思想中的表现。蒋孔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建设工程的主要设计师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 ,发生于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间的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本体论问题以及实践本体的双重误解造成的 ;首先本体论问题被误解或被混淆为起源与本源问题 ;其次 ,实践本体则被误解或被简单地等同于物质生产劳动。本文将通过对本体论问题的重新理解与实践本体的本质还原 ,提供一种“新实践美学”的构想。同时 ,本文还将以此为基础对后实践美学非常普遍的超越主义倾向进行剖析 ,揭示其本质上的异化性  相似文献   

5.
所谓“文艺美学”,其实并不是一门学科,而是“文艺美学科目”。文艺美学可归属于文艺学、艺术学和美学:对各门文艺的美学思考是应用美学和哲学美学的重要内容;广义上讲的文艺学与艺术学的研究领域一样,都是从美学分出的学科,文艺学(艺术学)也探讨文艺的美和审美问题,但重在分析各个艺术门类的艺术现象,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以指导文艺实践。  相似文献   

6.
李志宏教授之所以要否定"美的本质的问题",断然认定"美是什么"是一个伪命题,就是因为他所谓的"认知美学"完全否定了"美的事物"和"美的本质和美的属性"的实存,认为承认"美的本质问题""美的事物"以及"美的本质和美的属性"的实存,就是混淆了"美"字(美概念)与"美"(美事物)的不同,把"美"字的存在当成"美"的存在。实质上,认知美学一方面否定"美的事物"和"美的性质"的实存,另一方面却把事物之所以美归结于"认知结构中形式知觉模式的建立及其显效状态"。这是不折不扣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美论观点。这种所谓的"学术的科学化步伐"实际上就是一种虚构。认识论美学有其生命力的场域,但无法完全取代社会本体论美学,而且,离开了社会本体论美学,认识论美学也只是无根的浮萍。只有多层次、多角度、开放性的美学研究才能够解决"美的本质问题",新实践美学的研究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文艺美学继承了传统美学关注文艺审美特征的特点,却较少使用其抽象思辨的研究方法;接受了传统文艺理论注重文艺实践活动的特点,却较少关注文艺活动审美属性之外的特征。因而,任何一种试图在传统的文艺学或者美学的疆域内来理解文艺美学的方式都是难以成立的。文艺美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美学,也不再是单纯的文艺学,而是文艺学和美学的无间融合。  相似文献   

8.
5月11日,于山东省泰安市,召开了全国首届文艺美学讨论会。到会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大家对文艺美学的对象与内容,进行了研讨与界定, 文艺美学是美学大系中的一个分支。它研究文艺的美学特征。它既不同于美学,又不同于文艺学。美学研究美的基本原理,如美的本质、美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由中华美学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首都师范大学分部中文系联合主办的“美学与现代艺术”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5月23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中青年美学工作者参加了这次盛会。这次学术讨论的热点是:美学观念转换与现代文艺实践的关系、美学与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内在联系、当代文艺理论范型转换对于美学发展的意义、当代文化景观与具体艺术的美学审视等。  相似文献   

10.
《否定本体论》是青年学者吴炫的一本用力颇多的近著,也是他运用求异思维的研究方法在哲学、美学与文艺学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这本副题为“超越中西方现有理论的尝试”的理论著作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否定”的角度来探索哲学、美学和文艺学方面的问题。这种哲学、美学和文艺学一体化的方式是作者的一种尝试,其意图在于说明,美学和文艺学如果能有什么进展,取决于哲学本体论方面是否能有所拓新,而哲学方面的探索,也将在美学或文艺学等方面自然有所展开。首先,作者探讨的是作为哲学的否定问题。第一,关于“否定”其基本的立场,…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虽然美学领域反本质主义倾向成为主流,但美学作为一门仅具经验真实性的学科,本体论研究依然是其获得存在合法性的必要保证.陈望衡的境界本体论,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创获之一,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美学理论的自身建构而言,它通过哲学本体、美本体、艺术本体的严格区分,为美学学科确立了独立的立论基础和专属的研究区域;二是就其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关联而言,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的境界说现代理论形态,使原本只对艺术有效的概念向自然、人生问题敞开;三是就中西美学的会通而言,它以境界贯通中西,使其由被民族和地域限定的命题跃升为具有普世价值的命题.但同时必须指出的是,境界本体论无论其理论构成还是对其现代性的认知,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12.
论艺术的非情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美学与艺术理论存有一个不变的恒定概念 ,这就是艺术在本质上是表达主观情感的感性形式 ,“表情”似乎成为艺术作品一种超历史的共时性的原则规范。然而 ,艺术———这个蕴含人类精神无限可能性的自由鸟似乎一直在和理性概念进行一场不定期的思维游戏 ,以致于意大利现代文艺理论大师克罗齐不无调侃地宣称 :“任何人把艺术理解成什么 ,艺术就是什么。”① 怀疑论美学尝试对传统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核心论题———艺术情感进行否定性阐释 ,对“艺术表情论”予以概念存疑 ;并进一步呈现艺术的非情感性的潜在特征 ,将艺术从个人的主观情感遮蔽…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文艺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系统科学方法论在文艺评论和文艺理论研究中的引进和应用 ,文章对系统科学方法论与文艺学的关系从三个层次进行了论述 :普遍意义的系统科学方法论 ;一般意义的系统科学方法论 ;具体文艺学范畴研究意义的系统科学方法论。并介绍了系统科学方法论与文艺学联姻所引起的文艺学哲学美学方法论的嬗变、演进趋势、存在的问题 ,认为随着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时代成为人类发展的“大趋势” ,人类便会在超越知性分析时代进入理性的自由王国 ,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理性改变 ,科学与艺术的对立会逐渐消除 ,它们都必将向着“美的规律”靠拢 ,系统科学方法论与艺术的审美方法具有内在的同一性。系统科学方法论在中国当代文艺研究中的运用及发展 ,也要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无情检验 ,要在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中去判定  相似文献   

14.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反本质主义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美的本质"也被某些人视为"伪命题"。但是,"美的本质"是不可回避的,正是"美的本质"的基本确定规定了一种美学研究的基本性质、基本导向、基本原则,美的本质问题恰恰是美学研究的灵魂。"美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是任何一种美学体系的理论前提和理论悬设。关键在于,以什么观点、立场、方法来研究美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实践转向"已经颠覆和消解了传统古典美学的形而上学的美的本质观,由实体本体论和二元对立认识论转向了关系本体论和实践认识论,把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起来,给"美的本质"注入了新的生机。20世纪90年代的"后现代实践转向"则把"美的本质"引向了多层累、多视角、开放性的研究和探索途径,给"美的本质"打开了新思路。实践转向和实践分析给"美的本质"的解密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美的本质是整个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基石,因而是美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从六十年代那次初步的争论至今,没有取得什么进展。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于把研究的目光集中在审美客体的剖析上,殊不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深入探讨审美主体的本性。因为什么对于对象主体是美的只能由主体的本性来规定。  相似文献   

16.
分析美学从三个方面推进了传统美学:反本质主义的美论;以审美特质和审美经验从客体和主体推进美论和美感论;面对当代艺术实践提出和研究艺术哲学的系列问题。面对当代艺术思潮的发展,拒绝宏大体系的构造,吸取分析哲学的思想和观点,从细部提出具体问题;推崇理性的学术批评,以学术共同体的智慧解决问题,是分析美学学术创造的基本方法。放弃本体论思维构造体系和话语的思路,淡化美学史的书写,重视美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在对当代艺术和审美现象的研究中提出新的问题。转变学术态度,重新认识学术批评的重要价值,推崇健康理性的学术批评,中国的美学研究方可开出新的局面和气象。  相似文献   

17.
<正>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独自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要研究美学,也必须首先确定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到目前为止,美学仍然是一门未成熟的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关于它的研究对象,美学界还在争论不休,已形成有代表性的四派意见:第一派以洪毅然同志为代表,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规律的科学,研究什么是美,美的创造和发展等问题。第二派以马奇同志为代表,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一般规律的科学、美学就是艺术理论,它研究艺术的本质、特征、创造规律、欣赏批评的原理、艺术发展的规律。第三派意见是李  相似文献   

18.
李志宏教授在对张玉能先生等所倡导的新实践美学理论问题进行理解和分析时,虽然美其名曰"根源性美学歧误匡正",但他却捉襟见肘,破绽百出,不但没有达到对新实践美学论的"修正"之目的,反而暴露出了其自身的诸多不合理之处:"美"概念作为名词缺乏合理性,因为"美"字没有与之对应的实际存在物;"美"与"美的事物"混为一谈,把"美本质"视为一种实体;认识论美学思维不理解关系本体论思维成果;逻辑思维错乱;简单地否定美的本质;不明白"能指"与"所指"两个语言学概念的含义,对其进行错搬滥用;误读西方分析美学,并将其美学观点生搬硬套,脱离美学实际。李志宏所犯错误的主要根源在于:对西方美学理论没有全面系统地了解;逻辑思维混乱,逻辑推理不严密;只能以认识论思维而不会以关系存在论思维思考美学问题。"美"的确是难的,但并不能因为美是难的就否定"美的本质";恰好相反,"美无本质"才是真正的伪命题。美的本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和谐关系的性质状态。要认识美的本质,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要将认识论思维转化为关系本体论思维。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江苏省社联等十二单位发起的“文艺学与方法论问题讨论会”,4月15日至22日在扬州举行。专家学者和后起同仁,在自由的学术气氛中就许多大家共同关心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切磋。现将涉及的主要方面综述如下。一、方法论和方法、方法论和本体论,与文艺学(一)不少同志的观点是这样:方法论可以分为“原方法论”(即哲学方法论)和具体学科方法论。原方法论是哲学性的反思,是关于用什么方法去认识世界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论,是对认识活动和思维规律的一种“检讨”;而具体学科的方法论,是回答把哪些特定的手段作用于某学科的研究对象以及作用于程序的问题。方法就更具体地指手段、门径、程序  相似文献   

20.
追问模式的三种范型与两种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美学及文艺理论研究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对“什么是艺术/文学”的追问模式。这种模式分为确证型、综合型、开放型三种范型,在研究中存在本质主义和历史主义两种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