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潮》是斯文化运动时期学生自办的启蒙杂志.鲁迅对《新潮》曾给予很大的关注,在与《新潮》主编傅斯年的一次通信中,鲁迅和傅斯年在科学的认识、学生自我定位问题上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两者此后在启蒙道路上的不同选择,鲁迅走上了社会批判的道路,而《新潮》同人们大都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1919年由北京大学学生创办发行的《新潮》是新文化运动中第二本新杂志,以提倡新文学、新思想、新学术为主旨,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新潮》上刊登的文化广告,主要以新书籍、新教育、新社团为主,不仅体现了《新潮》的启蒙特色,有助于新文化新思想的宣传,而且从侧面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以及女性解放、教育改革等社会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新潮》杂志批评思想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社会评论向学理介绍方面的转变;二是关注角度由宏观转向微观。这种转变与《新潮》杂志面临的社会舆论压力和新潮社同人的思想变化有关。《新潮》杂志批评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旧传统、社会问题以及学术问题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但实际上,新文化运动者对科学的理解存在价值取向的差异。在《新青年》影响下产生的学生杂志《新潮》即是一例。《新潮》更重视科学的理性和系统性,重在介绍具体的现代学术知识,并强调科学的方法在构建中国新文化中的作用。这种对科学的理解,促使大多数《新潮》成员最终走上学术救国的道路,开启了中国学院文化之端。  相似文献   

5.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兴起以"民主"与"科学"为两大口号的思想文化运动。1918年11月,北京大学学生创办新潮社,效法《新青年》,于1919年1月1日出版社刊《新潮》杂志,积极推广新思想、新学术、新文学。这里从历史发展、文本内容和编辑思想三个方面介绍并分析《新潮》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6.
新潮,用以形容一届盛会,似乎不太恰当。 《品牌传播》杂志作为一个专业的行业平台,始终关注最新的传播技术,探知最新的传播趋势,挖掘互联网世界与品牌传播的奥秘,显然是别具一格和时尚的,故而新潮。  相似文献   

7.
昭和25年7月2日清晨,一名21岁的年轻和尚放火烧掉了金阁寺。事件发生后,小林秀雄认为这是象征了战后日本社会的令人费解的事件,于是在9月号的《新潮》杂志上刊写了题名为《金阁烧失》的随笔。依我见,《金阁烧失》同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创作关系最为密切,因...  相似文献   

8.
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改革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曹萌教授就是运用这组关系实现了他多年的学术理想。从2002年发表《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到2006年出版《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古代经典小说传播研究》和四卷本《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资料汇编》,可以明确地见出,曹萌的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工作正由启动嬗变为巩固和发展。这是一个以开拓新学术领域为目标,以特定研究方向为突破点的学术上的荜路蓝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诗序体这一新型诗歌体式为审视点,对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这一虚构文学的代表,以及陶渊明在诗序体创作中所获得的建树及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均进行了全新观照。认为诗序体成为唐代诗歌创作的新潮,“艺术包装”成为唐代传奇作家们的创作时尚,均与陶渊明的这一艺术精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蔡元培民主治校,学术革新北京大学,创办、编辑和出版《北京大学月刊》,在近世中国学术由旧到新的转变中,影响并塑造了一代学术,北京大学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新学术的主要策源地。本文根据原始档案材料,历史地考察了《月刊》的编辑历程、工作成就和编辑特点,论述了蔡元培的学术观和以学术为本位、强学术—强现实的学术编辑思想。作者认为,《月刊》的创办是蔡元培的学术思想、职业经历与近世中国学术发展的客观需要相结合的产物,是蔡元培和当时的北大学人富有创造性的自觉的学术实践活动;《月刊》是中国现代期刊史上最具典型意义和最富大学学报形态及特征的学术刊物;蔡元培以其创造性的工作,成为中国大学校长中第一个创办和建设大学学报的开拓者;其后,《月刊》被《自然科学季刊》、《社会科学季刊》和《国学季刊》分而继之,这本身又是北京大学学术刊物和中国大学学报由综合到专门化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思想学术史上,曾出现过多种类型的"中国文艺复兴"说,或以清代学术比附欧洲文艺复兴,或将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等量齐观,或认为中国儒家人生态度的复兴才称得上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胡适的"五四文艺复兴"说.就形式和精神气质方面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相同,都致力于"人的解放",高扬人的价值,以文明的再生为目标.但从历史内容一面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外发型"的思想文化运动,完全不同于欧洲文艺复兴的"复古"策略,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2.
顾毓琇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华裔科学家,他曾在《中国的文艺复兴》(1948)中提出,尽管“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学革命”,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相冲突,但也许更好的理解是把之作为“文艺复兴”的前驱,看到二者前后承继、缺一不可的紧密联系。顾毓琇的这一观点既不同于胡适、蔡元培等人直接把“五四”看作“中国文艺复兴”的观点,也不同于李长之强调“中国文艺复兴”与“五四”之间存在着断裂转向的看法,而为当今学界提供了一种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艺复兴”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布鲁尼是彼特拉克热衷的追随者,他崇尚古代社会,遵从古代典籍,在对希腊古典作家著作的大量翻译过程中,训练了他慎密的思维、求真的品格和严谨的学风,也从中学到了对历史事件因缘的推导和辨析艺术,转而为以拉丁和希腊的原始资料为基础的历史写作。他善于鉴别、校勘、考证、修订史料、用互证互补的方式作传或修史,史学写作的古典主义倾向融贯其间。史著中超越古人的观念和个人能力的自信心,寓示着人本意识的觉醒,加之他对当世佛罗伦萨社会的认识和进行研究的理念,构筑了他史学的现实主义基础,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历史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14.
晚清以降,知识分子非常重视学术与国家政治的关系。国粹派诸君通过弘扬国粹、阐发学术的方式宣传种族革命,竭力标榜华夏裔胄、炎黄子孙,希望藉此激发国民的民族情感。客观而论国粹派手中的"国粹"其实是"学术反满"的政治手段,国粹派以保存国粹、复兴古学的口号相号召,使清末的政治革命打上了浓重的民族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学术界一直在进行一场关于“中国有没有文艺复兴”的讨论。从文化发生学来看,在中国的百家争鸣与西方的文艺复兴各自的历史时期之前,中西方社会都是一种封建领主制社会。另外,从社会变迁与转型来看,两者所处的历史时期都经历了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经历着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转型。而且在社会转型时期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发现新的人、新社会是相同的。而另一方面,中西方社会有历史的共性也有各自的个性,因而转型的结果会各不相同。基于此,从社会基础、历史趋势以及历史的使命三个层面,对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进行历史比较。  相似文献   

16.
“平顶山”式分权结构是西方社会一种悠久的政治传统,西方的这种政治制度在古代世界并未表现 出多少优越性, 但这种政治传统却对后世的西方人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自文艺复兴运动起,西方人在古典精神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其政治制度,最终建立了一套中央与地方、立法司法与行政相互分权又相互制约的多重分权制约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7.
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以及"地理大发现"导致人类观念的改变是历史哲学兴起的主要条件。18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维柯创立历史哲学,提出人类社会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人类能够认识历史的观念。该观念成为西方思想史的新转向,也是唯物史观思想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黑人长期受到种族虐待和歧视的积淀,使偏见始终存在于许多白人作家的各类文本中。本文通过对“哈莱姆文艺复兴”中代表诗人的创作主题和主要作品的归纳浅析,解读他们充满了理性、尊严、宽容和追求理想的心灵,旨在呈现美国黑人民族真实的思想和完整的形象,并强调要重视其对美国社会和文化所作出的不容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西方对中国社会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在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后,随着欧洲强国向海外进行殖民扩张后,才逐步展开的,并受到西方各国统治者的鼓励和支持,成为关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地理、哲学、宗教、语言、历史及风物等领域的研究学科,跨越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文章重点从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追述西方对中国乡村研究的历程,讨论其主要著作、理论、研究方法、最新研究动态、热点与争议及代表性学者(包括海外华人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