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离3月20日台湾“总统”大选只20多天了,竞选双方已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究竟谁能赢得这次选举?一、民调数据看。“连宋配”略胜“陈吕配”根据最新的几份民意调查,“连宋配”、“陈吕配”的支持度各不相同,而且差异较大,而未表态 相似文献
3.
因应“三合一”选举的大败,台湾民进党的执政人事布局,到50天后的1月22日才算“尘埃落定”。当然仍由陈水扁在“总统府”领军决策,苏贞昌掌“行政院”,游锡垫任党主席,组成新的“三头马车”。一般认为,这是陈水扁、民进党为2008年“总统”选举确立的架构,届时民进党推出的候选人很可能就是“苏游配”。但在2008年5月之前,显然还是陈水扁“说了算”。 相似文献
4.
"红颜祸水"观念在中国流传久远,这一观念在女子与恶政间建立起神秘的必然联系,丑化、扭曲了女性与政治的关系,这种观念是两汉特定政治危机中的产物,是在两汉多"女祸"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是两汉精英阶层为了遏制皇族女性对皇权的破坏作用而做舆论宣传中衍生的观念,具体来说是通过三种途径发生的:历史上女性败政事例的突出、先秦经典的借助、灾异学说对女性的影射.这使得女祸观念在汉代得以形成,并且,随着此后封建王朝注意压制威胁皇权的外戚势力,女祸观念日益得以强化. 相似文献
5.
纵观民进党的大陆政策,大致由两个层面构成:一是理念与立场层次,主要涉及两岸定位与台湾前途,为其制定两岸政策的政治理论基础,起主导与决定作用;二是政策与执行层次,涉及如何处理两岸政治、经贸、文化等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为指导实践,是从属性的。民进党大陆经贸政策虽然属于后者,但其制定与调整也是在上述两个层面上展开。 相似文献
6.
虞晓波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01,(1):66-70
“台独”倾向的陈水扁当选为台湾新一任“总统”,台湾政局由此发生重大变迁.民进党取代国民党成为台湾’‘执政党”,两岸关系朝非和平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增大。对于民进党的上台,美国出于基本战略利益的考虑,在其对台政策核心不变的情况下,也相应调整了对台关系。本文分析了美国调整对台关系的表现及其原因,并对美国对台政策的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伴随政治危机和文化危机等不断加深,自由民主与资本主义渐行渐远。西方左翼思想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困境。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全球,资本主义民主政治都面临合理性和合法性危机,不能解决日益加剧的两极分化、社会不公、金融危机等问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超越资本主义民主模式,必须走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并不断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8.
张静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66-68
阿伦特的政治哲学一生关注点在行动领域,可是随着现代性的兴起,行动领域的危机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现代劳动全面侵占公共领域,人沦为动物物种,失去了崇高的行动生活。极权主义的肆虐是现代性危机的典型表现,直指现代政治的危机。平庸的恶是阿伦特对政治危机的独创性的考察,是现代伦理的困境。无论是现代的人之境况、极权主义还是平庸的恶,都意味着行动领域危机的必然出现。 相似文献
9.
受台湾特殊政治文化环境、现代公民意识不健全以及体制内资源匮乏的影响,民进党走上了民粹主义的道路。本质上而言,民进党民粹主义是一种虚伪的政治策略、一种破坏性的政治思维和一种空洞的政治价值。随着台湾政治环境的完善以及岛内选民的理性化,民进党民粹主义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道德困境、组织动员乏力以及信任危机,深陷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0.
蔡英文从政时间不长,未沾染太多政治恶习,也没有历史的包袱、人际的纠缠和以及利益的牵扯,而且也没有太大的政治野心。去年在民进党最低迷时刻,蔡英文出任民进党主席,不是因为党内派系都支持她,而是全党当下乔不出一个人来接这个位子。上任之后,台湾的学界、媒体对她期许爱护有加,希望她能彻底改革民进党,使民进党成为一个温和、理性的反对党,抛弃过去扁执政的偏激与对立,将台湾真正带往理性政治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张琦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14-18
对我国社会信用缺失产生原理由其外在性向内在性、个体性向整体性、现实性向逻辑性的推理结果显示,我国当前最严峻的信用问题是信用制度缺失。设计信用制度,不可忽视人的自利性以及信用信息供给与信用需求双重短缺对信用体系的掣肘。并且一旦这一制度设计出来后不能自我实施,就必须附加一种额外的实施机制,以提高不守信用者的成本代价,这是整治信用危机的最有效的经济手段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的、开放的生态系统。目前的现状是,不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因素都存在着一定的危机,诸如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民主政治的缓慢推进、多元文化的并存、高校内外环境不协调、高校内部教育目标理想化、内容僵化化、方法简单化、管理模式化等。通过对其生态现状的剖析,寻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3.
美元本位潜在风险体现为四个方面,即预期≠现实,美元≠美国,过度国债=信用不可持续,合法性不足:私人力量对国家利益的绑架,这些风险使得美元通胀不可避免。1970年代,美元信用来源由“抵押为主”转向“强制主导”,基于这一转换,“美元只能流通不能储备”成为被多数国家认同的事实,“存钱不等于存财富,资源才是财富”被人们普遍接受。这两点使得美元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仅仅具有支付和流通意义。美元的运行表现出一种“击鼓传花”的游戏特征,其中,“花”=美元,“鼓”=危机,危机没来,“花”可以照传,危机一到,“花”落谁家谁就吃亏。这就是全球金融利益博弈的新格局,也是此次危机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政治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是传统政治文化、资本主义政治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当时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在不完整的政治文化时期,各种政治亚文化并存,需要一种强大的政党制度来整合它们,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反映了这种需求;同时,这也暗含了其形成的内在局限及其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独立至今,哈萨克斯坦逐步形成了祖国之光党一党独大的政党体制,这一政党体制的形成不仅与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本人的政治威望和运筹帷幄直接相关,而且受制于哈萨克斯坦国内的社会阶层分化、国内精英的制度化权力分享模式的变化以及大国因素和地区因素的影响。可以肯定,今后哈萨克斯坦政党体制的走向也将长期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几十年间赶超英德,在20世纪80年代直逼美国,实现日本经济奇迹,一度成为后进国家的榜样,其发展模式也被广为借鉴。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一直被经济学家们看好的日本,经济增长的势头突然出现了停顿,陷入严重的危机。本文试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国际竞争力的低下”两个方面来解释日本的沉沦,并分析日本经济发展模式的优缺,希望找到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从身份危机到政治暴力——当代宗教恐怖主义的发生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的"9·11"事件之后,宗教成为了所谓"第四波恐怖主义"的一个主要因素.宗教恐怖主义可被看作是全球宗教复兴和宗教政治化的一个极端后果.宗教恐怖主义的发生基础在于全球化所导致的认同危机.作为一种强力的认同因素,宗教由此介入了权力政治的范畴.宗教政治化的结果即其变为了一种意识形态.恐怖主义则是全球宗教政治最突出的表现.恐怖主义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一种极端的形式来克服身份危机.如果说认同是基础,暴力是表现,权力则是将二者联系起来的中间逻辑.认同、权力和暴力三个政治概念,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宗教恐怖主义的一般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作为一种哲学逻辑的狭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终结了,"后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思潮成为西方左派理论的主体逻辑.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菲律宾一直处于动荡之中,阿罗约政权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这种持续的危机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但是不可忽视历史上独裁政权遗留下来的长期而消极的影响。本文认为,独裁阴影下政府能力的滑坡和“弱社会”的结构冲突严重并趋向碎片化,导致了今天菲律宾持续而严重的政治危机。 相似文献
20.
君士坦丁基督教政策的政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君士坦丁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执行不同的宗教政策,但是这些政策都紧密围绕其不同的政治目标而展开。在其登基前后,为了减少政治威胁,稳定政治地位,他宽容基督教;在统一帝国的内战时期,为了扩大政治联盟,瓦解敌人,他支持基督教;在帝国实现统一,他成为独一皇帝时期,为了缓和各种矛盾,强化精神统治,维护君士坦丁王朝的长治久安,他控制基督教,使之成为专制皇权统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