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6年10月15日,由《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主办的“多媒体传播下的史学大众化问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历史学家和传媒研究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社会科学战线》杂志主编邵汉明研究员主持,研讨会以学术界或专业界人士在央视媒体对中国历史进行的“大众化解读”问题作为切入点,期望能对历史学知识如何进行大众化传播和普及等问题,作出严肃的学术思考,并能对史学大众化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瞿林东等与会专家就如何理性地评价在多媒体背景下的史学传播、历史知…  相似文献   

2.
史学是生发于大众实践活动的需求并以大众化形态降生于世的一门学科,中国史学也不例外。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统治者不断强化的控制与利用,史学的“贵族化”倾向日益严重并最终形成“庙堂史学”垄断史坛的局面。不可否认,庙堂史学曾经为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并给后代史学留下了诸多可资继承的优良传统。但是,客观历史本身是以广大民众的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旦以客观历史为记述与研究对象的史学出现对广大普通民众的忽视而与其性质和目的相背离时,这种背离将使史学内容日趋狭窄、传播范围大为缩小,还将使史学的社会功能在很…  相似文献   

3.
史学大众化或历史知识的普及要传播正确的历史知识、传播正确的历史观点。这符合历史学本身的要求,也符合大众的根本要求。史学大众化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在普及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史学工作者、文学艺术工作者、传媒工作者相互间应该采取理解、交流的态度。历史学家要客观一点,所谓客观一点,就是看待历史题材文学艺术作品时,把握基本史实不能够歪曲,这是大方向,同时必须认识到作为文学艺术肯定要有一些加工,有一些创作;文学艺术工作者也要谦虚一点,媒体要慎重一点,不要太轻率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史学研究的“碎片化”问题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但尚未达成共识,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史学研究的“碎片化”主要表现为史学研究对象的零碎化、研究领域的日趋狭窄以及研究缺乏系统性。它有其自身特殊的历史成因。改革开放以后,学界由空疏宏阔的历史研究转向对具体问题的实证研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社会史研究的兴起,研究对象越来越小、越来越散,给人以“碎片化”的观感。再加上后来受西方新文化史的影响,“碎片化”之势愈演愈烈。为克服和超越史学“碎片化”,学者们提出了诸多有益办法。文章认为,可以采取两条具体的路径,即“由小及大”与“以小见大”。  相似文献   

5.
《理论界》2015,(9)
影视史学是近年来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的兴起和发展代表了传统历史研究向大众史学的下移与互融。本文以影视史学为中心,探讨其与传统历史学研究、心理史学以及大众史学的关系。通过对影视史学中的历史叙事与语境重构分析,作者认为影视史学是叙述史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史学走向大众化的重要实践。严肃的并符合史实的影视史学作品,对于历史学的发展与传播,有着较大的影响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21,(1):65-74
后现代史学在国内的传播具有阶段性。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现代史学在国内水土不服。1999年“怀柔远人”论争标志后现代史学正式进入国内史学界。21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对后现代史学进行深刻的学理探讨。受后现代史学影响,国内学者提倡多线叙事、回到历史现场和研究对象多元化,促进了思想史和妇女史等领域的发展。语言学转向带来的文本化历史,促使国内学者开展史料批判和拓宽史料范围,促进了阅读史、历史记忆和概念史等领域的研究。应当理性认识后现代史学对历史学的冲击,推动历史学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史学的大众化进程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传入之后才走上科学、健康的发展道路的,在这一过程中,李大钊发挥了重要作用。十月革命前,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李大钊开始认识到民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十月革命后,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认识趋于成熟与科学。他在史学理论上深入论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主体的观点并将其付诸史学实践,为中国史学的大众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把历史交还给人民"--口述史学的复兴及其现代回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广智 《学术研究》2003,(9):101-106
现代口述史学的奠立 ,源于史学的一种悠久传统。它的复兴运动 ,源于美国 ,波及东西 ,在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口述史学生动性、广泛性、民主性的特点 ,充分显示了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史学 ,一种普通民众而非精英人物的史学 ,一种由大众直接参与而又为大众建构历史的历史学。口述史学是对传统史学的一个巨大的反叛 ,新史学也正是在这种反叛中 ,迈出了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几十年来,学界一直都将“文艺大众化”中的“文学”概念与“艺术”概念视为一种平行关系,并用大众化的“艺术”标准要求小众化的“文学”也走“大众化”的道路,进而混淆了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审美方式上存在的巨大差别。“艺术大众化”本身就是一种大众娱乐方式的历史传承,而“文学”却是一种知识分子的“小众化”艺术;若要使“文学”实现“大众化”的人文理想,就必须借助其他艺术形式进行二次转化。因此,将“文学大众化”与“艺术大众化”等同视之,且人为地用“文艺”二字模糊或消泯“文学”和“艺术”的严格界限,只能使“文艺大众化”问题流于一种纠缠不清的理论空谈。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历史学界兴起一个新的史学流派,此派将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历史研究,探讨历史人物心理活动对个人成长过程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一史学研究方法传入我国以后,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共同从心理分析的视角研究中国历史人物的心理问题,既丰富了中国的史学理论与方法论,同时也出现以主观臆测研究问题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当新时代、新形势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历史研究》编辑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中共广东省江门市委党校主办,第8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在江门市召开(1993年9月6日至9月11日),有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收到论文50多篇。与会学者在回顾与反思的基础上,深入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历史研究面临的许多问题,以理论的超前性和理论工作者的责任感,展视了中国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史学的宗旨:把历史变成国民的精神财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主旨是阐述史学究竟何以应该并怎样才能实现把历史变成大众的精神财富。文章从现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没有传人的事实出发,着重反省了我国史学现状中的问题,剖析了史学在向现代化转型中出现种种挫折的深层原因。除去客观上的左倾之祸和教条主义泛滥之外,历史学家自身也有两方面值得正视的问题:割断了史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割断了史学与大众之间的联系。最后,文章以较大篇幅提出了克服缺陷的方法和途径,认为最关紧要的是史学家要重视理论思维,摒弃“精英”史学;重视研究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的历史,开发族谱宝藏并从正在我国农村出现的村志中吸取养料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中国中共党史研究会、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暨《江汉论坛》杂志社、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中共十堰市委宣传部、中共第二汽车制造厂党委宣传部发起并主办的第七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于1991年9月18—21日在车城十堰召开。会议主题是“外国史学与近现代中国史学”,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名从事史学理论教学和科研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在十堰市委和二汽党委的热情支持下,经过与会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就会议所讨论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然而,迄今为止,对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的研究都是非常薄弱的,以致迟至今日,我国还没有出版过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专著,我们对其中相关问题的研究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仅有的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研究多集中在哲学界,历史学界的研究相对不足。因此,看似雄踞史坛的这一学科,实则整体上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本刊邀集哲学、历史学界的相关学人,讨论马克思唯物史观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家的历史认识等问题,希冀研究能脱离文本解读的藩篱,展现最新的学术成果,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史学诞生于氏族公社时期,其存在形式是以全民性为特征的原生形态的史学。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在统治阶级的控制和利用下,中国史学由原生形态的史学向以庙堂化为特征的过渡形态的史学逐步转变。过渡形态的史学对广大普通民众的忽视,与史学的性质和目的相背离,这种背离最终引发了史学向自身本性的回归,中国史学开始了由过渡形态的史学向以大众化为特征的终极形态的史学转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环视世界 关注高端——海外史学理论译介的最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史学理论的引进是中国大陆史学变迁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近几年来,这种引进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呈现出新的趋势,取得了不少新的令人瞩目的成果,给国内学者带来世界史学发展的最新讯息.学术期刊是研究和译介外国史学理论成果的重要园地.在期刊的积极参与和引导下,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史学界的影响,海外学者对"西方中心论"的反思、对文明史、"历史符号学"研究引起国内学界注意.我们应当明识外来话语之利弊,妥善吸收其间的合理因子,来拓宽观察问题的视角,推动学术领域的开辟、研究方法的变革,进而建构起与本土历史相符的话语系统,形成相对自觉的与西方话语的互动机制,整体拉动学术增长.  相似文献   

17.
一史学文化大众化是不可回避的话题二十世纪后二十年,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真正迎来现代化曙光的历史阶段,学术界又一次掀起文化热潮。这次热潮,丝毫不逊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声势,甚而尤之。在学者称之为一场“知识的革命”。在这场“知识的革命”中,原有的、新生的各种文化碰撞、争鸣、交融、更新,再加上外来文化的渗入,从而构建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多元景观。史学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汇发展过程中,虽经广大史学工作者孜孜耕耘并取得可喜成绩,但我们无法否认,史学在“大文…  相似文献   

18.
从近代以来“科学”一词的翻译和引进及其与史学相联系的过程来看,科学并不是史学研究的具体规范,人们认为“史学是科学”只是希望以科学的方法规范史学研究,以期达到理想的境界。然在究竟使用何种科学方法,如何使用科学方法等方面则差别很大。反对者则试图以人文弥补科学的不足,虽然科学和人文精神在史学研究中并非“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然而由于认识论的滞后,学者们在“史学是不是科学”问题上纠缠许久。中间虽然有新人文学派的补偏救弊,但始终没有从认识论上加以解决,这也是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学者争论这一问题的原因所在。当然,各派建立科学史学的实践,仍然有力地促进了史学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历史研究》编辑部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中共广东省江门市委党校等6个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八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于9月6日至11日在江门市举行。参加会议的各地史学理论工作者有80余人。会议的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今昔”,围绕这一主题,与会者着重讨论了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自本世纪20年代开始形成以来,走过了70多年的历程。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比较完  相似文献   

20.
历史科学如何跟上社会改革的步伐,为“伟大的中国文明的复兴”做出贡献,这是时代给历史科学提出的要求,也是每个史学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其间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便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反思和再评价。为推进这方面的研究,本刊约请施丁、瞿林东、许凌云等同志写了文章,辟“中国传统史学的讨论”专栏,以期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指正。这组文章涉及问题相当广泛,例如,我国史学传统的定性、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和历史教育,史学研究同现实的关系,等等。行文各有侧重,认识有同有异。希望这样的讨论能活跃学术气氛,有助于史学改革的进展,欢迎广大学者、读者给予支持,把讨论逐步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