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生产的发展中,生产力是决定因素,而在生产力中,具有蓬勃创造力的劳动者是最积极的因素。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于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因此,如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一直是人们重视的课题,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满足人的合理需要,是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就必然要有需求,这是客观的。但人的需要不是纯粹的自然需求,而是随着文化水平和物质条件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人的需要是人们对自己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一种依赖性和可求性。只要创造出新的物质,人们就必然  相似文献   

2.
作为社会的人,既具有物质方面的需要,也具有精神方面的需求,从获取利益的角度来说,人既需要获取物质利益,又需要获取精神利益。作为社会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为了调动人们从事社会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往往用物质手段或精神手段给予劳动者以一定的报答、补偿和激励,即形成所谓物质刺激或精神刺激。在当前不断增强商品意识,大  相似文献   

3.
审美是人类一种较高级的普遍需要在普通心理学中,一般把感情分为情绪和情感两类。二者都是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自身活动)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心理体验。所谓需要,对人说来,是为延续和发展种族生命和自由而对必要的客观条件的需求的反映。在主体身上,需要通常以欲望、动机和意向等形式被人所体验。人类的需要如果按其对象来分,有物质和精神两大类。精神需要是人对自身智力、道德、审美等方面发展条件的需求的  相似文献   

4.
教学工作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意义是十分明显的,问题是采取什么方法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 我们知道心理学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表明:(1)学生的学习动机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而学生为了获得表扬、奖励,及避免批评、处罚而产生的荣誉感,只是其中的一种。(2)心理学将这许多动机分成外加动机和内在动机两大类,而考试评分是外加动机。成功的教学经验应当是既激发学生的外加动机,又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并把外加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持久地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5.
激励一词往往被用于企业的建机立制,即利用物质、精神的刺激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和主观能动性。然而,激励也是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有效“法宝”,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而动机又是由需要决定的。因此,只有对人的动机和需要有了清楚的认识,才能正确运用激励的方法去做好政治思想工作,从而使人们能够自觉地、自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做我们所设定的活动。国外的大公司、跨国集团都十分注重对经营者和员工的激励,经常对他们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然后,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在政策允许和企业承受能力的范围内,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充分调…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中,既有物质动力,又有精神动力。其中,物质动力是精神动力的基础,它通过满足物质需求、实现物质利益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精神动力则是物质动力的升华,它凭对精神需求的满足和精神价值的实现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相对于物质动力而言,精神动力是内在的、持久的、方向性的,如果缺乏精神动力,社会发展就可能会误入歧途。在新的世纪,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特别需要在全社会弘扬不懈奋斗的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是人的思想,其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教育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为现实当前和长远的革命目标而努力奋斗。激励在心理学中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维持兴奋的积极状态。在管理心理学中,激励就是通过某种内部或外部的刺激激发人的工作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励理论在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社会文化、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作用越来越显著。例如,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正确肯定  相似文献   

8.
宗教文化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旅游资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文化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精神领域中,它能满足人们求知、追求美、放松身心等方面的需要,宗教文化产品还能满足人们购买收藏的需求。这些特征恰恰与旅游的一些基本特征吻合在一起,具有满足旅游动机的内在因素,可以在旅游活动中发挥作用。因此,宗教文化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旅游资源。对这种特殊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科学的认识,采取慎重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即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人始终是劳动生产过程的主体。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主体作用的发挥表现为职工的目的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要通过不断地实现管理的基本任务来实现。它是一个创造机会,激发热情,控制行为,排除障碍,鼓励奋斗,实现主体需要和企业目标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就应当首先激发起职工的积极性。行为科学告诉我们,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越强烈,积极性主动性就越高,完成预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地衡量、认识和处理得失,树立既有益于社会和他人,又有益于自己人生的得失观,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探讨得失观首先应明确得与失的内涵。所谓得,是指人们对某种物质或精神的获取,是人们通过一定手段满足自身某种需要的结果;所谓失,是指人们对某种物质或精神的丧失,它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丧失、损失和丢失,也包括更高意义上的付出、奉献和牺牲。得与失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11.
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兰泽明人的需要是主体在自身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同客体的矛盾引起自身匾乏而产生的对某种或某些客体有所要求的状态。人的需要是一种自觉的、具有社会性的需要;人的需要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人的需要是通过有目的的生产劳动来满足的,...  相似文献   

12.
文化消费的特点和规律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所使用的文化概念只是狭义的文化概念,它的限定范围是:以文学艺术为主体,包括音像、出版和以此相应的文化艺术服务。文化消费就是指上述范围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消费。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相对而言,它是人类一种有特殊意义的消费活动,有着与物质消费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和读者们。一、文化消费动机的生理原因及其类别人们的各种消费活动都是由一定的消费动机引起的,消费动机是消费行为的直接原因,没有消费动机也就不可能有消费行为。文化消费动机是指能够引起人们购买某种文化产品或选择某一货币支出投向的兴趣、意图、愿望等的动机。人的消费动机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反  相似文献   

13.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究竟是什么,这在唯物史观中是一个带全局性的关键问题;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主张,以至近年成为人们关注和探讨的热点,现就目前提出的若干见解作一简介,供研究者们参考.需要说 持此观点的论者认为,理论界通行的人类社会是在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看法固然不错,但由于社会基本矛盾不过是人的活动的表现和产物,而人进行任何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激发行为.因而,人的需要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这可以从它对于认识和实践,对于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上加以说明.人们认识世界是由于客观的实践需要,从而决定了他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主动性、选择性、计划性和创造性;人们改造世界则是出于求生存,求享受,求发展的需要.人的需要的发展和提高,则促进了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由此也就使得人类社会逐渐进步.在社会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4.
徐连云 《家庭科技》2013,(12):38-38
很多人认为商品应该是具体的,如书本、食品、日用品等。但在某种情况下,心理也能成为一种消费品,即心理消费。以付出金钱或者其他代价为手段,以获得心理平衡为目的的消费就叫心理消费。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需求,心理消费则能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你需要积极、和谐的心理,获得别人的亲近,使你的生活更美好,这就需要必要的心理消费。  相似文献   

15.
行为来源于动机。道德行为作为反映人们社会属性的特殊行为,自然离不开人的各种性质和程度不同的动机作用。在作用于道德行为的诸动机因素中,自尊动机是普遍存存的,它的作用是重要的,但易被人们所忽视。 自尊动机是普遍存在于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心理要求,主要表现为一种实现尊重需要的心理反应:其一,自尊动机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必须以文明社会确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前提。人与社会隔绝不会产生自尊动机;短暂的独自活动,自尊动机会趋于减弱。  相似文献   

16.
肖炎 《松州学刊》2000,(2):49-49
我们生而为人,我们行进的轨迹称作人生。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活动,劳动者制造的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产品通过交换产生价值。人的能力有大小,对社会的贡献和作用不同,因而价值有高低。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我们通过不同方式体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审美情感原本就寓于生命活动的丰富性中,原始审美与劳动活动难解难分。审美活动绝非仅限于纯艺术领域,当今企业劳动环境的风貌、生产工具及对象产品的造型,以及人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中的美的形象,都是基础审美活动的对象。企业文化建设既需要强化科学精神,也应当培养审美的人生态度,企业文化审美塑造的目的就在于劳动者生命动力的开发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18.
所谓精神消费它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主要体现为文化需要)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其内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交往活动中,采用不同的方式,接受和吸收各种精神产品来满足自身各方面精神需要的精神性活动。精神消费无论是采取个体形式如个人阅读、看电视;或采取群体的形式,如群众文娱活动,知识比赛等,其消费对象都是观念性的产品或知识劳务,这是精神消费与物资消费的根本区别点。精神消费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制度的形态。反映该社会所固有的社会矛盾。但是,如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一样,一定社会…  相似文献   

19.
苏联社会学学者列文和彼得罗维奇在他们合著的《当代苏联家庭中的经济问题》一书中对于人们的烟酒嗜好问题提出了一种新观点,兹择译如下: 人类的需求从大类上说,可以划分为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社会需求。研究需求体系的分类,必须精确地划分出某一种需求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上的地位,但是,仅仅从人的生物学观点或某种兴趣爱好来考虑,不能把握本质。比如,抽烟表面看来也是一种需求,更明显的是人们对酒类的需求,也与抽烟相类似。因此,在研究任何社会集团中的家庭开支时,在说明需求分类时,不能忽视烟酒之类的需求,不能不指出这类需求仅仅是一种虚假的需  相似文献   

20.
论精神需要     
一、精神需要的作用所谓精神需要,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它包括尊重、友谊、爱情、审美、知识、才干、理想等方面的内容。精神需要是人类生活特有的和不可缺少的。人类形成史的研究表明,在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过程中,由于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产生了思维,“人之所以为人,全凭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