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然而,迄今为止,对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的研究都是非常薄弱的,以致迟至今日,我国还没有出版过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专著,我们对其中相关问题的研究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仅有的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研究多集中在哲学界,历史学界的研究相对不足。因此,看似雄踞史坛的这一学科,实则整体上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本刊邀集哲学、历史学界的相关学人,讨论马克思唯物史观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家的历史认识等问题,希冀研究能脱离文本解读的藩篱,展现最新的学术成果,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向往和追求的,费尔巴哈曾说过:“人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幸福的追求。”[1]从古至今,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生活轨迹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追求幸福,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始终是千差万别的。马克思从人的现实生活处境出发,通过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通过对宗教、异化及资产阶级片面人性的批判,通过对人的本质、人的自由和解放的阐释中创立了马克思实践幸福观,从而使“片面的人”发展到“完整的人”,“异化的幸福”发展到“真实的幸福”。  相似文献   

3.
我们知道,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寻求哲学基本逻辑的另一条道路开始的。虽然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研究的内容上较多地关注无产阶级在西欧的革命道路问题,但在理论深层,他们却是在建构一个新的哲学理论框架。由此形成的新的深层理论总体范式几乎成为后来全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理论参照系。这个重要的哲学理论前提主要是由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等人奠定的。  相似文献   

4.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活的灵魂所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精神生活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它以物质生活为前提,同时又超越于物质生活,具有独立性;人的精神需要是精神生活形成的直接动力,而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是精神生活形成的两种路径;与物质生活相比,精神生活更能体现人的存在及其本质,因此,促进精神生活的发展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使财富事业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需要加强对马克思财富论的研究.研究马克思财富论,应从和谐的视角入手.马克思财富论中具有丰富的和谐思想:财富目标的和谐诉求,财富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是财富的诉求,二者的内在关联是"人";财富内涵的和谐底蕴,财富是多内涵的统一,多内涵的财富概念要求多需要的满足、要求多形态财富的产生,这使得在财富活动中要合理安排好各种关系,从而使社会结构和谐,在此基础上社会的各项机能亦达到和谐;内含于财富源泉观中的系统范式下的财富泉涌的动态和谐;再生产图式中蕴含的内在均衡条件约束下的财富宏观运行上的相对和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马克思学说本身的性质要求及学说的历史命运——“老年马克思、青年马克思、晚年马克思之争”等角度,阐发了科学理解马克思学说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强调了其前提是克服教条主义式的研究,论述了科学理解马克思学说的正确的方法论应是;歧义性与统一性的辩证统一;“真理是过程”和“真理的全面性”的辩证统一;部分与整体的统一;具体理论观点和方法论的辩证统一;“我们走近马克思”和“马克思走近我们”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覃志红 《河北学刊》2007,27(6):23-27
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正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马克思生产理论面临新的挑战,有关精神生产的讨论成为新的理论热点。那么,精神生产究竟在何种意义上成立?精神生产在马克思总体生产中的地位如何?自由劳动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我们从马克思总体生产的思想出发,则可以为这些问题的解答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8.
"异化",作为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基本概念,长期以来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学术领域内引人注目的、突出的问题,同时也是东西方探讨和评论马克思学说时容易引起争议的焦点话题.尤其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史上,其为研究马克思本人思想发展的中心所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虽然表现出青年黑格尔派倾向,但其哲学基本立场仍然是黑格尔的思辨的唯心主义的概念逻辑,应忠实于原著,不宜过分拔高。马克思正是以黑格尔哲学的内在逻辑为评判标准,并成功地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系统地发挥,创造性地解构了伊壁鸠鲁原子论哲学,表达了抽象自我意识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学界关注的多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却很少关注马克思哲学在方法论上的重大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一个科学的发展历程,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两大方法论转向:一是由"哲学的思辨方法"向"实证的方法"的转向,二是由"哲学的思辨方法"向政治经济学方法的转向。  相似文献   

11.
12.
传统的理解认为,实证主义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派别,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对它进行系统的批判.不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侵入工人运动中的实证主义思想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从哲学观、历史观、经济学三个方面对实证主义思想展开了总体的批判,清除了实证主义对工人运动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若虚是金代著名经学家,其著作《滹南遗老集》蕴含了其在文献整理上的成就。在校勘上,其校勘方法科学丰富,涵括了对校、本校、他校、理校诸校法。尤其是理校,王若虚对此应用极为熟练,方式多样。其中据语法校勘是其理校的特点,使其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前人。这一方面归功于他治学态度的严谨,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其先进的学术理念。其校勘实践对今后的校勘工作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论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 ,人们对人的发展问题的研究多是同时态的分析 ,而缺乏对人的发展作历时态的考察。马克思在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理解为人自身发展的历史的基础上 ,提出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理论。即人的发展将经历以下三个历史形态 :“人的依赖关系”、“以物为基础的独立性”和“自由个性”阶段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方法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刘 《学术研究》2004,23(11):52-57
马克思选择现代资本生产作为理解现代性的途径 ,创立了从“资本生产的过程”、“资本生产的规律”、“资本生产的结果”三个层面解剖现代性的方法论。认真思考和领会这三方面的方法论观点 ,对于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与历史目的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或者说是微妙的。一方面,马克思在对历史目的论和传统的历史哲学给予严厉的、全方位的批判,并试图与其划清界限。另一方面,青年马克思运用人性这一先验在场的价值范畴将历史解释为异化和复归的过程,在此异化史观中,人的本质充当着历史目的的功能。而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那里,共产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为历史目的,它使从整体上观察历史成为可能,它构成了历史意义的源泉,赋予历史运动以积极目标。这种似是而非的关系表现出一种挣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革命理论的特质,表现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方法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古以来 ,哲学作为一种形而上的学问 ,其本体论的探求是不可能被取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形态 ,当然不能没有本体论 ,尽管在具体表述上仍有不同看法 (如存在论等 )。目前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主要不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本体论 ,而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由于任何理解总是和它特有的方法联系在一起的 ,因而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必须注意考察马克思研究本体问题的方法论。通过这样一种方法论的考察 ,也许会有助于深化我们目前的研究和讨论。马克思关于本体论问题的方法论 ,…  相似文献   

18.
只有理解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才能真正理解唯物史观;而要深刻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需要把握马克思考察意识形态的方法论.马克思考察意识形态运用了元批判方法和总体性考察方法.通过元批判方法,马克思去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历史前提的遮蔽以及对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的遮蔽,同时去除了意识形态以"普遍性的形式"对其真实本质的遮蔽;通过总体性方法,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总体化过程中,尤其是通过物质生产过程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揭示了整个社会历史运动过程的机制以及社会总体的结构,从而科学地概括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始终是他革命话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在正式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之前,马克思共开展了三次比较系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工作。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论层面的推进也暗含了他革命思想的不断发展。这种发展集中体现在《共产党宣言》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革命研究路径的差异上。从方法论的维度回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革命话语,为我们正确认识马克思在1848年革命前后理论工作发生转换的重大意义提供了相应的研究视角,也有利于我们从思想史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利益理论认为,利益的基本内容是物质生活条件,而利益的本质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利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前提和动力因素,利益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高度和谐的利益共同体是人类社会的价值目标.马克思利益分析方法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可具体总结为;从分析社会表象深入到利益分析,从分析利益主体到分析利益关系,从分配关系入手把握利益关系的状况,从利益关系的状况探索协调利益关系的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分析现实问题,应该把握重大社会事件背后的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根源,社会集团和利益群体背后的社会地位利益分化和利益关联性,根据利益关系的性质和程度决定我们的政策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