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也是木刻界一致公认的导师。本文试图就鲁迅与中国早期木刻社团的关系进行比较全面和认真的考察。然而历史资料多已湮没,钩沉匪易,倘有不足之处,尚乞读者补正。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出路与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了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历史,指出了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在发展与结构、管理与制度、经费与场地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着重论述了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关键在于要做到高度重视、正确导向,把握好学生社团的航向;深化实践、寓教于乐,实现好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突出重点、分类指导,营造出学生社团的特色;规范管理、抓好骨干,推动学生社团的持续发展;建立机制、不断创新,促使学生社团建设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3.
李钧 《东方论坛》2008,2(2):46-49,62
以生态文化学观点考察鲁迅林语堂学案,会发现:鲁迅与林语堂的反目实际上是五四“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观的内在冲突与悖论,即精英启蒙思想与民主自由思想的内在冲突。它们有着历史的合理性和互补性,但是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原因,文学史对鲁迅与林语堂的文学观给予了高下与正误的判定。而鲁迅林语堂学案又是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事件的潜在延续和隐性表现,林语堂则充当了一个替代性的标靶。今天重提鲁迅与林语堂学案,力图放弃文学史写作中的一元政治意识形态标准,使文学研究的标准回到审美,回到和谐。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社团蓬勃发展,高校社团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强对高校社团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从以人为本,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坚持统筹兼顾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探索在社团发展中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现存由潮人社团始创或资助的学校 ,大多经历了两次明显而重要的转型。第一次是从潮人学校转型为深受中国政治因素影响的华侨学校 ,而在二战后由华侨学校逐渐融入当地的教育体系 ,最终转型为新加坡的公立学校。新加坡潮人社团兴学的历程 ,表明了新加坡潮人社团的教育事业与中国、新加坡的政治与社会大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新加坡潮人社团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迁 ,相应调整其教育事业以更恢宏的姿态主动纳入历史的潮流 ,融入国家社会的建设行列 ,去巩固其传统的地位和加强其现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左联内部有关"雪峰派"、"胡风派"、"鲁迅派"的说法,"两个口号"的论争,使左联内部潜在的宗派矛盾明朗化尖锐化,对七月社的生成有缘起作用.在鲁迅身边成长起来的"少壮派",在鲁迅离世以后,依然是胡风主要依靠的同道伙友,有些直接成为七月社的核心同人;而在"口号"论争中认识和理解胡风的更大一批文学青年,则成为后来陆续走进<七月>的"初来者".左联的解散和左联成员的分化,使文坛的社团重组成为可能,七月社就是在这种分化和重组中萌生出来,并成长为上世纪40年代中国最富影响的文学社团.以实证为基础,努力还原左联到七月社生成和流变的历史场景.  相似文献   

7.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的注释过程中,注释者除查阅文献资料外,还访问了与鲁迅著作内容相关的当事人和知情人.史学家顾颉刚曾与鲁迅共事,并产生恩怨纠葛,自然在被访问之列.在接受访问及与注释者的通信中,顾颉刚以平和坦荡之心,提供了不少第一手资料;但在自家日记中,则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立场和观点.围绕《鲁迅全集》注释的方方面面,在历史的明与暗、思想的显与隐、文本的表与里之间,折射出顾颉刚微妙的政治和文化感受,这成为考察20世纪后半期中国知识分子心态史的一个突出个案.  相似文献   

8.
对高校学生社团存在问题、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素质拓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具有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社团内部管理不顺,社团建设连续性不够;指导力量不足,社团建设深度鲜有提高;社团硬件保障不足;社团建设目的不明确,对学生素质提高作用不充分等问题。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学生社团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和社团管理;优化社团发展环境;抓好骨干队伍的培养;扶持和培养优秀社团、典型社团,严格把关,实现社团档次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政治诉求是与他关注现实、关注底层紧密相连的,鲁迅的选择更多地出于反抗专制、同情弱者的道德立场,是以改变人“吃”人的现实、消除主从关系为宗旨的。鲁迅决不认同权威、集团,决不认同打着某种旗号或以未来的承诺来侵害当下,鲁迅的政治是“反政治的政治”。鲁迅给我们的启示并非如何选择以确保“政治正确”,而是如何具体地关注政治而又不屈从于政治。  相似文献   

10.
高校社团文化的兴起和繁荣,形成并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和新领域。实现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新时期加强高校社团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要坚持先进性、创新性、方向性、协调性等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社团在高校教育和管理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功能。对大学生社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理论上的初步分析,探讨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途径,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的见解、思路和方略。  相似文献   

12.
边缘替代:对中国社团的经济与政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讨论了让渡、拓展与边缘替代等基本概念,重点对边缘替代进行经济和政治分析。经济分析认为(1)依靠边缘替代策略发展起来的社团在今后会为政府带来长远的政治利益,社会分权能够提高总体效益。(2)在政府的边缘职能领域可能存在边际成本递增的陷阱,政府将边缘领域让渡给社团是一种理性选择。政治分析的结论是(1)边缘替代的政治意涵使得现阶段的社团主要是为政治服务,社团的替代行为只能是对政府边缘职能的替代。(2)政府与社团的关系是让渡下的拓展关系,社团边缘替代的实质是依附性合作。总之,边缘替代是社团目前处境中的理性选择,它构成了中国社团今后发展的策略和逻辑。  相似文献   

13.
在政治社会化的五个机构中,同侪群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力最大。学生社团在同侪群体的政治社会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学生社团政治社会化功能却被忽视,导致其应有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没有实现。通过详尽的数据分析,描述大学生社团的现状,分析大学生社团政治社会化功能缺位现象,并对大学生社团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 在历史辩证法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由一个徘徊于欧洲上空的“幽灵”发展成为波澜壮阔的经济、政治、思想运动,并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逐步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必然造就出无数为这一美好社会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伟人与战士。这些杰出的人物感应着时代的脉搏,身披着新世纪的曙光,代表了新兴的阶级力量,昭示出新的历史发展的方向。鲁迅,正是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中为这一理想社会大厦英勇献身的无数伟人与战士中不朽的一员。在鲁迅光辉的战斗的一生中,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并占据着极为  相似文献   

15.
重读《范爱农》是为了重新认识有计划的个人史写作,如何处理作为背景或事件的社会政治史。“信史”这一晚清至民国重要的学术思想问题深深扭结在鲁迅文学作品中,《范爱农》所呈现的记忆与遗忘、纪实与虚构是鲁迅对于这一问题的独特回应。《范爱农》内容涉及范爱农的个人史、辛亥革命史实以及晚清革命会党光复会的历史。其中,对历史背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中如何择取和改写,体现了鲁迅对历史的价值提炼和认识历史的方法。重读《范爱农》不仅为了呈现文本的丰富性,而且是对深嵌在中国近代知识转型中的、自身包含着复杂张力的鲁迅文学的一次回溯与再认。  相似文献   

16.
在对鲁迅宣传和阐释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条与其精神背离的政治功利性线索,启蒙者的鲁迅形象长期被遮蔽。1962年后,鲁迅被纳入“兴无灭资”的阶级斗争视野中来,“文革”期间的每一次政治运动,都从鲁迅身上榨取资源,内涵丰富的本应“说不完的鲁迅”被“文革”政治彻底地符号化了。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山西农业大学首届大学生国旗护卫班为例,从共青团支部进社团、思想文化教育进社团、个性化教育进社团、主体性教育进社团等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业务建设等问题;从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指导教师责任的双重性、社团负责人素质的综合性、高校社团政策的宽松性等个四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的必要条件,同时也以实例证明了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的现实性、可行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同辈团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作用影响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社团活动过程的隐蔽性、社团成员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性、社团对其成员民主意识的熏陶性和社团自我价值体系的形成性等,使高校学生社团成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渠道。因此,为保证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方向,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目标,需要从政治方向和主流政治文化两个方面,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引导教育。  相似文献   

19.
笔者针对“鲁迅与仙台”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中记述的幻灯事件是否虚构情节,藤野先生的教学方法使鲁迅反感而离去等,提出在解读中应坚持“温情和善意”的原则。通过考察文章的写作背景,认为鲁迅写作的基调是温情和善意。即便有虚构情节,也不足以影响这个基调。以往的“鲁迅与仙台”研究也符合这个基调,亦即符合鲁迅本意。笔者批评了当前文学研究中的“解构”主义倾向,即妄议历史人物,无根据地怀疑一切。这种倾向在“鲁迅与仙台”研究中虽然比较轻微,但也应该警惕。我们应该提倡对历史人物的温情和善意,而不以臆测或以时事政治需要来衡量人物。  相似文献   

20.
鲁迅日记是鲁迅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日记呈现出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诸作家极不相同的特色 ,他对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有许多都不提及或者仅隐隐提及 ,为鲁迅研究留下了一些难解的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