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佚名 《青春男女生.妙语》2010,(11):33-33
贞观七年腊月太宗视察朝廷大狱,那里有390名被判处死刑的囚犯等待批准,执行死刑。因为死刑事关人命,所以在死刑审核的程序上,太宗规定要实行三复奏,甚至是五复奏。 相似文献
2.
阮忠勇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8(4):13-18,27
《]晋书.王羲之传》载王羲之在晚年"穷名山"、"泛沧海"之事。这并非一般的山水之游,而与其道教信仰有关。王羲之所游之"沧海",很可能在东海中的舟山群岛。 相似文献
3.
4.
涂绪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2):313-317
史家常称唐太宗圣明,为政多善而足法,故有“贞观之治”。然考诸史实,唐太宗失德、失策、失治之处甚多,若非忠智之士有所补救,他的许多过失都足以导致败家亡国。贞观之所以称“治”,一方面由于唐高祖广用贤能、直言纳谏、安静养民的治国方略在贞观前期存在功效延伸,与隋末战乱形成了对比;另一方面则是唐太宗与唐高宗授意史官在贞观历史记录中大肆隐恶饰美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董连祥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唐太宗的诗歌 ,表现了他躬行节俭、从善如流的品质 ;反映了他偃革兴文、布德施惠的策略 ;概括了他以武功定祸乱 ,以文德致太平的过程 ;描写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 ;抒发了他济世安民的壮志豪情 ;贯穿着他的乐观向上的格调、不屈不挠的精神 ;渲染了他善于识别人、用人的治国才干 ;揭示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再现了“兼众美而有之”的帝王形象。他的创作在唐诗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7.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受到褚遂良的诬陷,宰相刘洎被杀害。刘洎被杀从表面来看是他的言论不当所致,而实际上是多种因素交汇促成的结果。刘洎性格直率,锋芒毕露,而晚年的唐太宗却对大臣猜忌日益严重,当性格羸弱的李治成为皇太子之后,唐太宗对强势大臣的举动就十分担心。褚遂良奏上一番诬谮之辞后,唐太宗就顺水推舟将刘洎赐死。显然,担心幼主难驾驭刘洎,是唐太宗杀死刘洎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8.
贾岛“推敲”的故事,从晚唐开始就有两种版本流传,其情节甚至被正史采纳。但从事件发生的时间、贾岛的交游关系以及文献记录等角度可以考察出,该事件实为后人的杜撰。捕风捉影未必无因,该流言形成及流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与贾岛自身狷狂又怪癖的性格及苦吟诗风有关,也受到唐朝科举制度、干谒之风和书写传奇之风流行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此外,地域和贾岛在后代的接受史也促进了该流言转变为事实。古代文学史中有很多史事是由流言演变而来,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还原和解释可以有助于了解文学发生、发展的轨迹,为文学作品的研究提供真实的背景。 相似文献
9.
道教美术主要是指以道教思想观念为核心内容或者为道教文化服务的美术作品。道教关术常常与人们的生活、工作相胶着,为普通民众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提供精神支持。它往往处于庆典、祭祀的中心地位,见证和参与世俗民众的宗教与信仰生活。它的内容或者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或者是将抽象的道经转化为感性、鲜明的图像,容易为普通民众所接受。道教美术是民间性、世俗性、大众性或草根性的,具有鲜明的“俗”之意蕴。这种“俗”之意蕴的形成是由整个道教发展、传播的特点以及道教美术自身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道教美术是伴随着道教的产生、发展而逐渐成长起来的艺术门类,它充当着中国文人精神自由翱翔的家园,是道教史迹与事迹的图像化表达,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元素。它又常常浸泡于皇室贵族社会的祭祀庆典等文化活动之中,成为皇室祭祀庆典活动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对祭祀庆典活动的顺利完成起到积极推进作用,具有庙堂性与贵族性气息。道教美术“雅”之精神的形成则是由道教美术自身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陈俊堂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2):110-112
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王世贞首次集中以“古雅”论书,其审美价值观念倾向于古拙、含蓄,着意于意趣表达。由于他对“古雅”的推崇,也使这种美感属性从普通层面逐渐提升为书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唐代小说幻术母题有丰富的表现 ,显示了道教法术的影响。其来自唐代社会自由的文化氛围 ,来自前代的道教与佛教故事传说 ,也有唐代小说家的创造发展 ,对于后世小说创作 ,产生了多种影响 相似文献
13.
赵胜利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5):52-56
以中国书法艺术与文学趣味之间的关系为着眼点,以中国书法史为经略,展示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趣味对同期的书法艺术风格的影响,并以魏晋风度、盛唐气象为个案,着重剖析二者之间的相互浸濡与融汇。 相似文献
14.
丁国祥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4):54-57
对书法艺术展开大规模研究是在唐代,但取得令后人引颈成就却在两宋。在经历了历史的湮没与战火毁圮之后,两宋致力于书迹的搜集印行,其难度之大更映衬了两宋书帖不可估量之价值。并且,在搜罗印行的同时,两宋学者形成了一大批书学研究著作,或倾力于书艺,或偏重于典籍,或用心于评点,在书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守仁是明代大儒,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影响至今。他传奇的一生兼有立德、立功、立言的特点,被称为封建时代的完人。由于其特殊的贡献得以从祀孔庙,成为官方认定的经世大儒。学界关于王守仁从祀的过程研究较多,但对于其能够得以从祀的原因还少有详细梳理。可从王守仁个人理想、主要成就、外部保障及学说的时代性等四方面来论述厘清这一问题,这对于研究王守仁的历史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岳纯之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4(1):98-105
重修《晋书》,是唐朝官方于贞观20年(646年)组织的一次大规模修史活动,关于这次活动出现的原因,陈寅恪认为是唐廷企图通过篡改晋史,“尊扬皇室,证明先世之渊源”,李培栋认为是“由于一系列政治事件对太宗的刺激”,太宗要借修史为自己辩解、向大臣发出劝诫和获得内心慰解.实际上,这两种解释均难成立.唐朝之所以重修《晋书》,是因为此前诸家“晋书”在内容、体裁、史学观、史料采择等方面存在各种缺陷,不能适应唐初的政治形势和时代要求.正是因此,据唐人李延寿记载,早在贞观十五年(641年),唐朝可能已经出现过《晋书》的修撰活动. 相似文献
17.
冯傲雪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61-65
咏史诗的创作到唐代呈现出最为兴盛的局面,究其文化动因,既有重经验、崇古人的民族心理基础,又有文人自身史学修养深厚、政治参与意识及主体自豪感强、漫游经历丰富等主观条件,同时还与古代诗歌传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刘振华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6):90-94
唐代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隆盛时代。婚姻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社会功能历来被人们重视。唐代妇女在婚姻、社交等社会生活方面相对开放自由,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盛唐时期务实进取、繁荣自信的文化气象。 相似文献
19.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笔墨遒劲、嗜书尤甚的帝王书家,其在书法实践上的成就以及对后世书法理论和审美意趣的基奠上,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唐太宗对书法的挚爱主要表现为:始开崇王之风,躬耕翰墨书论,督学馆设书科。其"法度森严""雅正中和""尽善尽美"的美学思想恰当地诠释了初唐书风的审美风尚。"书""教""论"贯穿了唐太宗书法艺术的整个生命历程,也为唐太宗的翰墨情结及其在书法史上的成就作了贴切的注解。 相似文献
20.
金诗学唐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锡九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49-54
金代诗歌在受苏轼等宋代诗人的影响之外 ,也受到唐诗的浸润。本文依据金诗发展变化的自身情况 ,考察了金诗学唐的历程。文中将金诗学唐分为金初“借才异代”时期、“国朝文派”时期、金代后期等三个阶段 ,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从一个方面展示了金诗发展的轨迹 ,揭示了金诗的某些重要特点 ,对于我们深入地认识金诗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