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王文光、赵永忠在《学术探索》2007年第3期中撰文指出,梁启超是中国民族史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开拓者。他首先提出了中国民族史的学科概念,并在1900~1923年间,不断研究、总结,不断调整自己的学术观点,使之更加符合中国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形成了公认的中国民族史学科,从而丰富了中国史学的内容,同时也显示出梁启超的史学研究是以民族史为中心的。  相似文献   

2.
"四裔"是中国传统史学中少数民族史书写的特定术语,亦是吕思勉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吕著特别是《中国民族史》一书中浸染着中国传统史学的"四裔"观。吕思勉更以纯粹的史学精神、翔实而系统地考证了中国"四裔"诸族的源流、演变和相互关系,较为客观地揭示了古代中国各民族的基本历史面貌,为中国民族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前后,随着日本以及西方史学理论的不断传入,中国学术界按照西方学科模式对各个学科进行重组,而中国民族史学科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林惠祥先生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民族史进行分析归纳,构建了前所未有的中国民族史学科的新型框架。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民族史研究不仅应满足于追寻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还应探求民族发展的现实和未来。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开拓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理论和方法上取得新的突破,为新时期的民族工作提供更多的智慧,是中国民族史研究者的当务之急。正确把握民族史研究的方向,加强学科理论建设,使民族史具体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科学的基础上牢固地建构中国民族史学术体系,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民族史资料收集整理方面,还存在着广阔的空间,需要进一步开拓视域,扩大范围,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历史资料及波斯、阿拉伯等域外文献尤其值得重视。为推进中国民族史研究在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多学科协调并进,在多维视域中产生新的研究成果。当今,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深化,离不开历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边疆学、地理学、考古学、宗教学、人口学、军事学、政治学等众多学科学者的参与。在中国民族史学框架构筑上实现飞跃,使中国民族史学成为一门交叉学科、综合学科,这既是学科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的要求。为了开拓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新局面,必须立足于探索,着眼于创新。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民族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民族”概念问题、中国民族的来源、中国民族的分类、民族间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其对近代民族史学的贡在于,一是促进了民族史学科的独立与繁荣,二是为后世树立了民族史学的指导思想,三是为近代民族史研究提供了基本路径,四是为近代民族史学提供了研究的基本方法;其民族史学的不足和缺陷在于汉族中心论取向及具体问题研究之空泛。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史的研究和撰述因被赋予了与传统史学迥然不同的学术意义和现实关怀而成为近代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史研究不仅是中国通史撰述中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体现史家所持撰史观念的基本坐标.多种中国民族专史的撰述出版以及研究论文的不断发表,使民族史研究很快成为了近代史学中的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也反映了民族史研究因现实关怀而获得了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民族史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史研究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前半叶民族史书写的几类主要范式虽然在时代背景、指导思想、民族史观、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显示出从传统史学话语体系经新史学话语体系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转变的学科史特征,但在撰述意旨、结撰方法和民族史本体认识等方面却都体现出自觉的中华民族意识。本文以20世纪前半叶中国民族通史撰述为中心,探讨知识分子在民族史书写过程中表现出的中华民族意识,挖掘其对当今中国民族史书写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族史研究是白寿彝先生学术生涯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为推动中国民族史研究发展,白先生一贯追求并倡导理论的突破与创新.他身体力行,在民族史学科的理论建设上,始终强调民族史研究的重要地位,指明民族史研究的历史任务,提出民族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为学科健康、科学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少数民族的历史地位、民族关系、民族英雄的评价等专题研究上也不断从理论上推陈出新.在民族史研究的理论创新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堪为后人典范.本文除对白先生在中国民族史研究的理论贡献作一综述性考察外,还进一步阐明该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史学优良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如何处理好华夏民族与其它民族的关系,这是历来撰史者们需要认真考虑而不可回避的问题。司马迁首创民族史传,详叙汉朝各周边民族史,并以其卓越的史识和进步的民族思想,从探求治国之道的角度出发,很好地处理了华夏民族与其它民族的关系,这在中国史学史上开了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先河。今天,我们对司马迁进步的民族思想进行总结、探讨,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一、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中国民族史学,由族别史、民族关系史、通史体中国民族史、中华民族形成史、民族考古、民族地区历 史地理等几个部分组成,不仅全面探讨中国各民族及整个中华民族起源、形成、发展的史事、人物、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并力求探讨其中的规律性。 中国民族史学,是中国历史学有机的组成部分。缺少中国民族史,不反映中国各民族对中国历史发展所 作的贡献的中国历史,是不完整也不科学的;背离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去探讨和叙述任何中国民族的历 史,则违背了中国民族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本质特征,因而也是片面和不科学的。本书属通史体中国民族 史,既力求按不同地区反映中国各民族历史的基本面貌;又力求从总体上叙述中国古今众多的民族如何形成 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及各民族对祖国历史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转用的产生条件、类型和影响语言转用的三个相关因素,并分别从民族文化的融合、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的角度,分析了当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转用的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中国革命史》教学中存在着一种偏向,就是忽视少数民族革命史的教学。无庸置疑,中国革命史是由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创造的。忽视了少数民族革命史的教育,中国革命史的教学是不完整的。因此会严重影响到这门政治理论教育功能的发挥。《中国革命史》教学中的少数民族革命史教育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再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整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影响最直接、最广泛和最深远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它的功能也在不断地被认识、被开发,这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各民族的幻想故事中,蕴含着极丰富的人生理想,既有以追求丰衣足食为主题的生活理想,以颂扬舍己为人的道德品质和不畏强暴的英雄人格的道德理想,也有以赞美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原始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这些发自广大少数民族人民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和理性呼唤,对新世纪的人们,特别是广大少数民族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纵横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民族生存学、文化历史学、文艺本体学的角度出发 ,运用比较文学和文艺传播学的思维方式 ,对 2 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进行全面地审视和评估。 2 0世纪内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最优异的表现和最重大的业绩只在两个时期 ,即 :2 0世纪的前叶和 2 0世纪的后叶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思想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务民族共同创造的。每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文化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一种种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份份极其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既可以说是繁若群星,也可以说是散若群星。人们早就期盼着有一部能全面介绍中国55个兄弟民族文化的工具书面……  相似文献   

17.
民族政权是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的产生具有自然环境、经济、文化、军事、中原王朝国力的变化、外来影响等多方面的因素。民族政权的性质因时代和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而不同 ,并且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 ,总的趋势是和中原王朝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由“独立政权”经“结盟政权”向“藩属政权”转化 ,在清王朝的“康乾盛世”时完成了整个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与民族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尤其是毛泽东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思想、邓小平关于"着眼于民族地区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族自身发展"的观点,指导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转型及其深化。当前,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必将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为全面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理论保证。  相似文献   

19.
尊重少数民族特殊利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这是我国法律一贯坚持的重要原则,在民事权利方面,现行法律针对少数民族的特殊情况,作了一些特别规定,为我们全面、准确地认识,理解少数民族公民特别民事权利提供了法律和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北方民族桦树皮器物的造型艺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北方民族很早就开始用桦树皮制作各种器物,随着各民族文化特征的逐渐形成,各民族的桦树皮器在造型上也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创造了融民族性、地域性为一体的桦树皮器物的造型和装饰艺术。桦树皮文化与陶器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反映着狩猎文化、牧业文化与农业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