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春秋时代的弭兵会议共举行了两次,这二次会议成为春秋时代国际局势变革的原因。而从法律视角来看,第一次弭兵会议晋楚两国所采取的二种不同决策与行为直接影响了二国的国际地位。分析第一次弭兵会议这个过程中晋楚两国的决策与行为,有助于我们从中发现当时的战争法对国际主体的制约作用。本文基于《左传》的法律史,研究春秋时代的战争法。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入的考察,我们发现,迄今为止,实际上只出现过三次高潮;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两宋时期的文化复兴;3.本世纪初叶的新文化运动。 与三次文化高潮密切关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巨大社会形态的变革,1.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变革;2.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变革;3.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变革。 这样看来,除第二次社会形态的变革是因为外力的作用──西方殖民帝国采取特殊的鸦片加大炮的侵略方式完成的,变革前夕没有出现文化高潮以外,其它两次变革的前夕均出现了文化高潮现象。为了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  相似文献   

3.
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是一部行程艰苦卓绝、色调恢宏悲壮的变革史。在历史的行进速度,社会物质结构与文化结构的变化幅度,政治军事斗争、道德伦理观念冲突的激烈程度,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心理结构的转变节奏等方面都有别于世界各民族历史发展的格局。这段历史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自我否定的心灵痛苦,也灌注着现代中国人发现自我、解放自我,走向世界历史的喜悦和憧憬。它在两条历史发展轨迹上实现着两种变革:一是社会政治变革,一是文化思想变革。每一个先进的中国人都在这两种变革中分別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鲁迅与郭沫若就是思想变革史上涌现出来的两位文化巨人。他们依据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尺度,分别对人类文化,特别是东方封建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做了独到的估价,共同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杰  相似文献   

4.
历史理性的发展轨迹——评《人类探索自身历史脚步的追寻》卞敏自然与历史自古以来就是哲学家们研究的两大领域,并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自然观与历史观。就历史观而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无疑是哲学史上的一次深刻的变革。但唯物史观作为历史理性的一种科学形态...  相似文献   

5.
凌硕为 《求是学刊》2007,34(1):106-110
新兴的申报馆在王韬的小说创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促成了两次创作高峰,同时也是两次转变。申报馆与王韬的合作开启了报刊与中国小说作家合作的先河,意味着中国的小说创作在商业资本和近代传媒的介入中酝酿着重大转变,在小说界革命之前尝试了小说的近代变革。  相似文献   

6.
雷鸣 《日本研究》2006,(2):10-16
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历史学等理论和方法,对日本第二次经济体制变革的历史过程进行了考察.文中首次提出日本第二次经济体制变革的四阶段说,即第二次经济体制变革是由战间期、战时统制期、战后改革期和战后复兴期四个历史时期所共同组成;同时,在梳理既往研究和运用现代经济理论对日本第二次经济体制变革过程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分析经济体制变革的理论框架;在对日本战后经济体制性质的认识上本文亦首次提出"组织化"的提法,即存在于政府、财界、企业、银行间的"组织化"才是日本战后经济体制的最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印度社会的发展往往与宗教变革相关.印度历史上主要经历了四次大的宗教变革运动,而每次宗教变革都推动了印度社会的发展.今天,印度经济的崛起无疑也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多方面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两国是全球治理体系的两个关键角色,在其变革过程中负有特殊责任。中美两国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既有合作机遇也有结构性矛盾。中美关系的走势不仅直接影响两国政治经济发展,也深刻影响全球治理及治理体系变革的方向与进程。实现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构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良性互动,既有助于中美关系发展,也有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中国法律经历过两次大的转型 ,即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从“礼治”到“法治”的变革 ,最终形成孔子正统和清末礼法之争 ,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法律制度。清末礼法之争之后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进程 ,中国经历了艰难的过程 ,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极大影响中国的法律制度。因此 ,入世条件下中国法律的完善 ,即WT0对中国法律诸方面发展造成的影响和完善可以认为是中国法律的又一变革。  相似文献   

10.
在日本各政党之中一向以纲领路线稳定而著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日本共产党,以2000年11月第22次代表大会修改党章,2004年1月第23次代表大会修改党纲为标志,实施了自1961年第8次代表大会以来最大的政治变革,在日本国内和国际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回顾日本共产党的发展道路入手,探讨日本共产党新世纪展开的政治变革的背景、内容和初步效果。  相似文献   

11.
社会秩序变革的三重动因:社会哲学的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峰 《学术交流》2012,(7):130-134
社会秩序变革是指同一社会秩序的自我更新或因不同秩序间更替而产生的社会秩序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过程。社会秩序作为非实体性存在,其变革的动力机制内在于社会系统并因社会系统诸要素的交互作用而生成。在社会哲学的层面上考察,社会结构体系演进是社会秩序变革的深层动因,个体需要的拓展、组织利益的博弈和国家权力体系的推动是其主体动因,社会规范体系的更新是其直接动因。上述三种动因交互作用形成社会秩序变革的动力系统,统一于社会整体的运动过程。从这三种不同的视角透视社会秩序变革的动因,有利于更全面和深刻地理解社会秩序变革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本论文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的角度较为系统地探讨了中国近代小说翻译高潮的发生过程。论文从中国近代文学格局变革、文学观念变革两个方面展开了讨论。最后通过回顾前文 ,指出中国近代小说翻译高潮实际生发于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之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法学教育的过去、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的中国法学教育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变革。第一次是清末新政,西方近代的法学思潮涌入中国,法学教育发展迅猛,法学一度成为显学。在概念、原则和体系诸方面均与中国古代法学迥异的现代西方法律制度开始在中国建立。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后的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和发展,法学教育再次勃兴,并呈现出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格局。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法学教育的现状,从法学教育精英化走向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我国未来法学教育坚持精英化走向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刘轩 《日本学刊》2007,(4):64-72
民营化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调整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变革现存社会组织结构,减少社会交易成本,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在推进民营化的政策过程中,由于特定制度环境的影响,政策过程可能会偏离政策自身的价值取向。战后日本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虽然两次民营化的社会背景和政策过程不尽相同,但是在"分割性多元主义"的利益集团决策体制下,经过各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博弈,使民营化偏离了其自身的价值取向,最终只是基本满足了利益集团的利益需求。  相似文献   

15.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我国实行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两年来,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存在尚待完善的问题。本文旨在对我国未来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途径的研究成果进行一番回顾和评述。  相似文献   

16.
《求是学刊》2015,(4):90-96
1974年,葡萄牙"四二五"革命之后,葡国开始真正赋予澳门自治的权力。澳门政制由此走上了一条较为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回归前后,为适应澳门的新形势,澳门政制进行了两次较为重大的变迁。70年代中期,澳门建立了与地区自治相适应的政制。回归之后,澳门则建立了与高度自治相适应的政制。这两次重大的政制变迁,与澳门宪法性法律的演变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宪法性法律的变革反映了澳门政制上的变迁,进而又固化了澳门政制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正>若从产业演进角度观察社会经济形态的嬗递轨迹,我们发现中国三千余年的文明发展史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即古代农业社会、近世农商社会和现代工商社会。其间发生的两次转折,第一次是在两宋时期(其端倪则在唐宋之际的变革期即已经显现),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开始跨入近世农商社会阶段;第二次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其端倪则在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之后已经显现),近世农商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进。此后经过20世纪整整100年的寻觅和探索,到21  相似文献   

18.
从党政关系的历史变迁看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阶段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 ,对建国以来党政关系的变革过程作了阶段性划分和特征分析。认为中国党政关系的变革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寓党于政”、“以党代政”、“党政分开”、“以党统政”四个不同阶段。这四个阶段的变化表明 ,中国党政关系的变革过程 ,实质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变革过程 ,而这种变革过程从根本上决定中国的人民民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际落实与实际运做的性质。这种变革过程所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同时也代表了中国政治体制变革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党政关系的阶段性变革还表明 ,中国政治体制的变革并不是以某种抽象的价值目标为动因的 ,而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依据党的执政经验或教训和应对当时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重大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作出的对策性选择。尤其是邓小平力主推行“党政分开”和江泽民 1 989年 6月主持党的工作以来 ,中国的党政关系和政治体制都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和具有转型性质的发展 ,中国的党政关系和政治体制进入了一个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新时期。  相似文献   

19.
《孔学堂》2015,(4)
世界儒学不是现成既有的儒学,而是经过变革的儒学。这涉及对儒学的理解。儒学最核心的观念结构是"仁→义→礼→乐"。"仁"是仁爱精神,这显然是一种普遍的理念,无须变革。"义"即正义原则。儒学有两条正义原则:一条是正当性原则,要求社会规范建构及其制度安排出于超越差等之爱、追求一体之仁的动机;另一条是适宜性原则,要求社会规范及其制度适应某共同体当下的共同生活方式。这两条原则显然同样是普遍的理念,无须变革。"礼"指社会规范及其制度。一方面,任何社会都需要规范与制度,所以孔子要求人们"克己复礼";但另一方面,任何具体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制度都没有永恒的价值,所以孔子指出"礼有损益"。儒学需要变革的,首先是礼。"乐"是指在礼的基础上的社会和谐形式。一方面,任何社会共同体都应当追求和谐;但另一方面,由于乐建立在礼的基础上,不同生活方式下的社会和谐形式也是不同的。因此,乐或社会和谐的形式也是需要变革的。以上这样一个理论系统,应该就是世界儒学的基本内容。这个理论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显然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它对于世界文化新秩序的建构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探求》2015,(2)
中国近代以来,围绕古今中西文化问题所展开的文化论争持续不断。尤其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古今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异常激烈。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三十年代读经讨论,到五十年代抽象继承法争论,一次次的文化思潮在急遽变革的时代奔流涌动。这些文化思潮的背后,是不同的文化立场和主张的纷争和博弈,梳理并反思这些文化立场和主张背后的历史渊源和价值诉求,对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