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以为,阐述艺术活动(创作与欣赏)中的主客体关系,应当形成一种新的观念。这种新的观念认为:创作的主体与客体,是在以现实为中介的相互建构的关系中逐渐生成的;逐渐生成的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关系产物,是艺术作品。接受(欣赏)的主体与客体,是在以艺术作品为中介的相互建构的关系中逐渐生成的;逐渐生成的接受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产  相似文献   

2.
阿多诺认为,艺术作品是要把握非同一的东西,艺术作品的真理内容就是这个非同一的东西。但是把握这个非同一的东西就如同康德的认识论要把握“自在之物”一样会陷入幻相之中。艺术的真理内容表现在这种幻相之中。艺术作品中的唯物论是以幻相的形式出现的。因此,艺术中的客体优先性与认识中的客体优先性是相反的,艺术中的客体优先性表现为摆脱客体的自由。如果艺术中的客体优先性表现为摆脱客体的自由,那么艺术中的客体优先性恰恰变成了观念论。这种观念论表现在艺术中的唯我论上。艺术中的唯我论是必然的,但也是社会确立起来的,艺术中的自律性其实也是它的社会性。因此,艺术中的唯我论也能够走向唯物论。阿多诺过分强调艺术的自律性,强调内在的超越性,这也显示了他的唯物论所体现出来的观念论向度。  相似文献   

3.
论艺术作品的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作品是怎样构成?按照现行的构成理论,有两个层次的回答:其一,内容与形式;其二,内容方面的构成是题材与主题两大要素;形式方面的构成是体裁、语言、结构、表现手法四个基本要素。前者是普遍原理,后者是具体构成规则。我认为:这种构成理论是空泛粗疏的。它并不能充分体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普遍构成原理,同艺术实践尚有遥远的距离。有鉴于此,我们遵循马克思主义美学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构成原理,探讨一种新的构成理论,其核心是内部结构构成。一、要素构成是外部构成要素构成理论告诉我们,从形式要素上的确无以区分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不过,可以从内容上找出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分野。我们说,内容的确可以区分艺术与非艺术。但是,要素构成理论也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区分的界限。  相似文献   

4.
论认识客体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客体作为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人们对它的研究从未停息过,近年来的理论兴趣更是有增无减。其中,认识客体的定义、结构和特征问题分歧意见较大,误区也多,因而仍有辨析、讨论的必要。一、关于认识客体的内涵界定问题究竟什么是认识的客体,如何理解它的丰富内涵,这是认识客体的首要问题。对此,有的文章认为:“我们把物质世界中那些被纳入主体对象性活动结构,同主体一起构成现实活动结构的两权并发生相互作用的功能关系的事物叫作客体。”①也有的文章认为:“客体是人所要认识、所要改造的对象,即客观世界,它包括自然界…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视域中的自然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象学美学对这一问题的论述集中体现在杜夫海纳的相关论著中 ,因此 ,我们就把焦点集中在他的身上。现象学从美学的角度对自然对象进行探讨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 ,只有自然的审美对象才真正体现了人与自然 ,即主体与客体之间那种真正的密切关联的关系 ,如杜夫海纳所说“有关审美对象的思考一直偏重于艺术。……如果这个经验 (指的是艺术作品的审美对象 )从现象学看来是最清楚不过的话 ,从本体论方面来看就不清楚了。① 他认为 ,作为艺术作品的审美对象是被制造出来的 ,在这个对象身上打下了艺术家的人性烙印 ,这样的审美对象是一个…  相似文献   

6.
艺术风格是作家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在风格美的创造过程中,人们不仅按照客观艺术对象和作品构成因素的审美特征进行创造,而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创作主体内在的审美个性来塑造。这就形成了风格创造过程中多种美学因素间的有机联系。这种联系构成一个审美关系的系统网络,影响、制约着风格的形成。因此,从艺术  相似文献   

7.
艺术观察是艺术家对生活真实的把握的第一手段.过去我们对艺术观察的探讨,一般都只停留在单向的思维和静态的分析上,因此就难于看出艺术观察内部的一种具有普遍联系的复杂综合,进而把它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本文设想改变一下对艺术观察的分析的思路,即把艺术观察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考察系统内部的各种联系以及构成整体的结构和层次.经过考察,我认为艺术观察的系统性表现在:(一)艺术家主体接受被观察对象(即客体)提供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这是艺术观察的固有本质,即自然质;(二)艺术家主体向对象客体投射自身的情感、愿望、理想乃至气质,这是艺术观察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化迫切需要完善自身的基础理论,而深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如何确定认识对象中的物质和精神,如何判断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和客体,如何区分社会关系中的主观和客观,如何把握历史规律中的内容和形式,构成深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文艺是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作为上层建筑的文艺,都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所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必须配合社会主义的革命任务,反映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即由此而产生的新的社会风尚、人民的新的道德面貌和精神特征,以此来教育人民,打击敌人,从而推动历史的前进。社会主义时代向文艺提供了新的反映对象,在历史的激流中前进的广大工农兵群众对文艺也有了新的要求。作品的内容变了,题材和主题思想变了,艺术形式也不能不变,笔墨也不能不变;被反映的客体变了,接受表现的客体变了,作为反映者和表现者的主体也不能不变。风格,它犹如人的气度风貌,诚于中而形于外,一笑一颦都反映着心理的变化。风格,它是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的统一体;它是内容的表象、形式的升华。风格,它是作家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艺术上成熟的标志。但是,风格作为一种艺术特征,它归根到底是服务的手段,是应该为作品的内容服务的;是应该适应服务对象的审美需要的。社会主义文艺作品的风格,必须从有利于社会主义出发,必须能够充分地体现新的反映对象的内在特征;必须能够充分满足服务对象不断提高的审美需要。因此,从本质上来说,不论老一辈的作家艺术家,或者年青一代的新成长的作家艺术家,由于他们的反映对象的不断更新,服务对象的要求不断提高,他们的风格就都面临着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任务。本文拟就下列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些尚有待于深化的粗浅理解。  相似文献   

10.
骆小所 《学术探索》2002,(5):124-126
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感知世界的言语形式 ,发话主体感知世界与认识世界不同 :认识世界所依据的是事物的本质 ,所以 ,它的对象往往只能是处在固定关系的联系中的客体 ;在感知世界中 ,事物的关系和联系却是流动的 ,变化的。这样 ,形成了科学语言与艺术语言的区别。就艺术语言的言语表述来看 ,它反映的虽然不完全是客体 ,但它是客体信息对主体情感的激活。它有的指称相同 ,但语义却不同 ,有的无指称 ,但却有内容。这样 ,增强了人们对艺术语言描写对象的感知度 ,淡化了对描写客体的抽象度。  相似文献   

11.
凡是有成就的作家艺术家都是有自己的美学追求的,他们总是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来探索、揭示、提炼生活中的美。所不向的是,由于生活经历、思想修养、艺术趣味等方面的差异,在表现不同的美的形态中往往反映出各自独特的美学追求。那么,赵树理的美学追求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这位“象农民一样纯朴”、“憨直而又机智诙谐”的人民作家,所刻  相似文献   

12.
艺术表达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始终,在此过程中,艺术表达主体与艺术表达客体之间构成一种对象性关系,这种对象性关系既是一种认识关系,也是一种价值关系,更是建立在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基础上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是反映与建构的辨证统一,审美反映侧重于阐释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奠定了艺术表达的研究基石;审美建构侧重于分析艺术把握世界的方式,也就是实践—精神的交互运动,分析艺术表达与认识活动、价值评价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哲学界对于主体和客体的讨论,开阔了马克思主义认识沦研究的视野,促使大家深入思索主体的认识对象和内容问题。主体的认识是否只以客观外界事物为对象和内容,有没有以主体自身为对象和内容,即有没有主体的自我意识?承认主体的自我意识,会不会与唯心主义划不清界限?主体的自我意识对人有什么意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必要性,已广为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所承认.两者如何结合?在结合中两者的关系与地位应当怎样看?大家还有不同的看法,争论各方在一定领域、一定条件下均有它一定道理.本文强调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要从多方面、多层次、静动态等各种角度进行思考.下面拟从七个角度简析两者的结合.一、主体与客体的结合计划是主体,市场是客体.无论哪一级计划都是人们制订的.计划的内容和对象是什么?是商品生产与交换,是市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就是要以计划引导商品经济的  相似文献   

15.
文论研究通常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出发,寻找其研究对象,作家、作品、诸者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其主要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6.
艺术的根本特征是“美”。以“丑”为特征的现代艺术实际上是“艺术”的异化,不足以撼动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美依据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呈现为“艺术题材的美”与“艺术创造的美”。“艺术题材的美”参与了艺术作品美的构成,但由于艺术媒介不同,产生的审美效果不同,故造型艺术反映丑的题材受到更多的限制,作为观念艺术的文学在反映丑的题材时可以有更大的范围。真正体现艺术的审美价值、决定艺术作品所以美的关键是“艺术创造的美”。这种美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艺术形象的逼真美,二是艺术形象的主观美,三是艺术媒介的形式美。艺术创造的美使美的艺术在反映现实题材时获得了不受美丑严格束缚的广阔空间,艺术作品既可以因美丽地描写了美的现实题材而美上加美,也可以因美丽地描绘了丑陋的题材而化丑为美、丑中有美。  相似文献   

17.
<正> “主体”这个概念,哲学界过去往往把它和思维、精神相提并论。近年来,大家都统一于这样一种解释,即:主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活动的人,是和人们实践认识的对象——客体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我们认为,这种解释仍然不能使人全面把握什么是主体和客体及它们之间的真实关系。一、什么是主体、客体哲学界历来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反映者和被反映者的关系。我们认为,离开事  相似文献   

18.
廖武林 《云梦学刊》2006,27(4):112-113
当代肖像呈现多元化趋势,它不仅包括现代肖像的形式,也有古典的造型,但它日渐成为艺术家主观表现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载体,是主体对客体的个人体验,同时也是客体被关怀和被体会的需要。真正的艺术是存在本体的反映,这种反映的物化形态能够在感觉上造成我们与本体的同一。  相似文献   

19.
反映与信息     
认识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观念的或理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反映(主体反映客体)和被反映(客体被主体反映)的同步过程来实现的。按照通常的理解,反映是主体的意识以不同形式复制或再现客体,在主体的头脑中形成关于客体的观念的映象,而客体则彼主体所反映,转化为主体的观念的内容,这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主体的意识一经达到了对客体的复制或再现,造成了关于客体的观念的映象,就意味着认识了客体,获得了关于客体的知识。但为什么说这就是主体认识了客体,获得了关于客体的知识呢?客体本身并不直接等同于它被意识复制或再现  相似文献   

20.
论客体     
什么是客体呢?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客体就是“外部世界”,就是“自然界”,客体属于本体论的范畴。这种观点表面上抬高了客体的地位,实质上无异于取消了对于客体的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客体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弄清客体的基本含义、类型与特点,对于进一步拓深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客体的基本含义客体是与主体相对的范畴,客体和主体的矛盾是认识论中的一对基本矛盾。认识论研究的基本任务就在于揭示主体如何正确地反映客体,如何达到主客体的统一。主客体的关系问题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线之一。马克思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