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语诗歌是英语语言的糖髓,数量浩瀚,形式多样。它不仅拥有与其它语种诗歌相同的特点--形象、生动,同时还具有更强烈、明快的节奏和和谐、优美的韵律.阅读、欣赏英语诗歌不仅给人带来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能帮助提高语言水平。这是英语语言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提高阅读和欣赏英语诗歌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了解一点奖诗知识。下边就英诗的意象表达及格律特色略作简述以助初学者一臂之力。一、英诗意象表达与欧宝有人说意象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意象就不成其为诗。这种说法当然有点夸张,但也不无道理。使用形象、生动语言所达到的意象效果…  相似文献   

2.
诗歌教学的意境导入刘亚金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个“情”就包括境界和情调。它是通过形象显示,又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现,读者从形象化的语言中受到感化,引起激动、联想和想象。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不是先天就具备的,而是...  相似文献   

3.
修辞格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有感染力。尤其是对于语言简洁的诗歌来说,比喻的作用尤其重要。本文运用引证和分析的方法主要介绍了明喻、暗喻两种主要的比喻形式在诗歌的作用及应用,从而有助于提高英文诗歌爱好者的文学修养和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4.
从汉语的空间化看中西诗歌空间形式的同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文学的形式总不免为它的语言“模子”所塑造。如果说西方拼音语言是一种典型的线性语言,汉语言则具有某种空间化倾向。与此相一致,西方传统诗歌注重时间的线性发展,古典汉语诗歌则倾向于同时并置。打破传统句法的西方现代诗,虽也具有空间化效果,但中国古典诗歌的空间化并非只是由对语言完全任意的破坏才达到的“效果”,而是从空间化的汉语中自然生长起来的“精神”。它具有一种空间整体感,而不是空间断片性,也较少存在西方现代诗歌那种由线性语言本身的限制所导致的空间形式悖论。以空间化见长的中国古典诗歌,更宜于发挥“画”的审美功能,以时间流取胜的西方诗歌则包含着更多的适宜于“乐”的成份。  相似文献   

5.
1、0、在讲诗的语法以前,先要说说诗歌语言的性质以及诗的体式与诗歌语言发展的关系。 1、1、诗的语言是民族语言的精华。它是最凝炼、最形象、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诗的语言必须建立在民族共同语的基础上,不能脱离或游离于这个基础。它必须能为本民族成员所理解、接受,能够表达他们的心理和感情。诗的语言是一般文学语言的提纯。诗的语法既要服从于民族语言共同的语法结构规律,同时,由于它在表意上和格律  相似文献   

6.
诗的语言是文学语言中最美的,而诗歌的优美和内涵往往依靠隐喻得以实现.隐喻在诗歌中发挥着修饰功能、陌生化功能、认知功能等.本文意从隐喻在英语诗歌中所发挥的功能入手, 探究如何理解和把握英语诗歌,展现它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7.
比兴是中国诗歌艺术的两种传统的创作手法,它伴随着诗歌的产生而产生,也伴随着诗歌的发展而发展。先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高峰期,在这时期,比兴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以至繁荣的发展过程,它完成了诗歌艺术由巫术的、功利的转化为抒情的、审美的这样一个伟大的质的飞跃,对其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比较而言,《诗经》以兴的大量出现、比的抒情因素增长、用法纯熟巧妙标志着比兴的成熟,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以比的泛化延伸、比兴构成象征体系并具有形象美和意境美标志着比兴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一、还诗以声予诗以美诗是美的。人们常用“诗情画意”来形容和描绘美好的环境、美好的事物。同时诗又是可以歌唱的,故称诗歌。诗歌是伴随着音乐而产生的。它是语言的艺术又具有音乐的节奏,还追求和谐悦耳的旋律,它不仅具有形象之美又蕴含声音之美。它给人以美的思想、美的意境、美的情操,美的教化。在文学的品类中,诗可以说是最精粹的。诗人艾青说:“存在于诗里的美,是通过诗人的情感所表达出来的人类向上精神的一种闪烁”。还说:“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又说:“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  相似文献   

9.
比兴是中国诗歌艺术的两种传统的创作手法,它伴随着诗歌的产生而产生,也伴随着诗歌的发展而发展。先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高峰期,在这时期,比兴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以至繁荣的发展过程,它完成了诗歌艺术由巫术的、功利的转化为抒情的、审美的这样一个伟大的质的飞跃,对其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比较而言,《诗经》以兴的大量出现、比的抒情因素增长、用法纯熟巧妙标志着比兴的成熟,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以比的泛化延伸、比兴构成象征体系并具有形象美和意境美标志着比兴的繁荣。  相似文献   

10.
最讲究音乐性的文学,莫过于诗歌。诗和歌从产生时起关系就十分密切,所以总是合在一起称为诗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作为文学体裁的一大类别,它对语言的要求可以说是最高的。因为其它文学作品的语言在根本上和一般的口语是一样的,而诗歌的语言同口语却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在于:从来的诗歌都是可歌可诵的。诗歌之所以普遍地可歌可诵,是因为它具有音乐性。这种音乐性,除了节奏,主要表现在韵上。韵,本指“和谐的声音”,后来人们借“韵”字来说明语音现象,韵就成了汉语语音学的专门术  相似文献   

11.
日常语言是各种汉语诗歌语言的母体和基础 ,由于审美活动的需要 ,诗歌语言要在社会语言规则的前提下进行有效而有限的创造 ,这涉及诗歌语言构成技巧等许多问题 ,也体现了人的创造本质。本文通过大量实例对日常用语背景下的汉语诗歌语言进行了分析 ,来说明诗歌的世界是超越我们的日常生活物象的 ,然而超越不是无限的 ,诗歌有它的认可度  相似文献   

12.
土族传统民歌 ,表现了比较早期的民族艺术趣味和风格。其语言通俗 ,比喻形象 ,曲调多以衬词、衬句而取名 ,演唱高亢嘹亮 ,悠扬悦耳 ,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土族传统民歌具有丰富的内容 ,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民间诗歌在土族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它深刻地反映了土族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和民族风情  相似文献   

13.
诗的语言是最精炼的语言,它又是音乐的语言。由于诗歌具有明显的节奏和韵律,因而也就便于朗读和记忆。这是中外诗歌的共同特征。多读外文诗歌可以培养外语语感。英语诗歌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伊丽莎白时代,诗歌吐萼扬华,开得满园春色,莎士比亚便是当时最享有盛名的伟大诗人之一。继而在十七、十八、十九世纪,英国又相继产生了弥尔顿、布莱克、彭斯、  相似文献   

14.
诗歌语言的价值,可以通过语言自身的效应进行检验。任何语言都有一定的效应,只要它是在进行表达。当人们听懂这句或这段话时,它就产生了语言效应。与普通的日常语言不一样,诗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诗人惜墨为金,他们运用语言,总是要制造出某种特殊的效果,让读者如醉如痴地沉缅于诗的境界中,享受着诗美,这就是诗歌语言的美学效应。诗歌语言是否能激起美学效应及其程度的高低,是衡量诗歌语言运用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5.
沦陷区诗人南星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共性,它们具有浓厚的古典主义情调,和谐宁静.而"庭院"一词,作为他诗歌中的常用意象,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这些诗歌内部空间的自足与封闭.而作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特例的<沉忧>则象征着对"庭院内的世界"的突围.它和南星其他诗歌一起,反映着诗人的创作心态和时代语境耐人寻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创造”诗派在诗歌语言形象的色彩表现方面 ,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他们比较注重诗歌语言形象与诗歌情绪的色彩感应 ,诗歌中的色彩运用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艺术个性 ,从而丰富了新诗“绘画美”的美学追求 ,增强了新诗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不少诗词作品,要求达到使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的教学目的,我们就应当将视界放大,除了必要的作品解读,还应当比较理性地看看文学鉴赏的心理过程。懂得这个过程也是文学鉴赏的基本要求之一。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一种审美认知活动。读者在鉴赏诗词作品时,总是通过语言媒介来把握诗词中的艺术形象,得到审美感受,从而领会诗歌蕴含的精神内涵。诗歌鉴赏过程大致可分为感觉、感染、感触三个阶段。第一,感觉阶段。这是读者对诗的形式或诗的形象的外在反映。由于读者所把握的诗词形象,是具体、感性的知觉形象,…  相似文献   

18.
对当代诗歌语言转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体的更迭变化,诗歌精神的转型,都伴随着诗歌语言的变革而发生.当代诗歌在不断探求将诗歌传统与现代观念、现代审美情感衔接的过程中,极力伸张诗歌语言的表达能力,并以此推动着新诗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周佩红在《蔡其矫诗歌的语言特色》里,道出了一条重要的规律:“然而,这里没有任何连接词和说明语明确的告知此涵意,诗绪的桥梁已随略去的说明而隐入暗中,可见的只有那一一相对独立的形象的词句,犹如一个个桥墩,供读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铺设桥板,最终达到作者规定的彼岸。” 诗歌是一种具有空间性的艺术形式,形象的组合、转换和过渡,常常略去一些读者可以想见的面面俱到的表白,避免小说式的叙述语言的交代过程,删去散文式说明性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最常见的文学体裁。诗歌的特点是语言精炼,形象鲜明,节奏和谐,感情强烈,具有独特的意境。一首好的诗歌能使学生受到艺术感染,陶冶性格与情操,激起学生深思遐想,思接千载,神游全球,壮怀激烈,奋然向前。 诗歌的种类比较多。从内容上看:有抒情诗、叙事诗;从形式上看,有格律诗、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