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纪德君 《社会科学》2003,3(8):112-117
《资治通鉴》和《资治通鉴纲目》等“通鉴”类史书 ,可以说是中国长篇讲史小说的前源或母体。宋元讲史 ,讲述的就是“《通鉴》汉唐历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 ,明清历史演义在题材内容、编撰思想、章回体式、叙事结构及战争描写等方面 ,也不同程度地受到“通鉴”类史书的影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 ,既与宋元以来“通鉴”类史书的普遍流行和通俗历史教育的普及有关 ,同时更与小说艺术的自身发展状况息息相关。认识到这一点 ,才庶几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代长篇小说特别是历史小说发生、发展的某些历史规律 ,理解其所体现的一些基本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
司马光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研究者相继不断,在众多论著中,对研究司马光另一部与《通鉴》关系密切的著作《资治通鉴目录》(以下称《目录》)很少问津。本文在点校《目录》的基础上,就《目录》是否为《通鉴》的提纲,《通鉴》在付刻前是否作过修改以及《目录》校勘《通鉴》的价值三个方面,作一番探讨。一、《目录》是《通鉴》提纲说辨误《通鉴》的编纂过程分为丛目、长编和定稿三个步骤,这在学术界已有定论。最近,宋衍申先生在《司马光传》中提出了一个新观点,说是丛目之前有一个提纲,这个提纲在编写过程中不断修改,《通鉴》上奏前又做了一次定稿,成为今天所见的《目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典小说名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亦称《三国志演义》)被清代著名书籍评点家金圣叹誉为“古今小说之一大奇手也”。同时代的毛宗岗对此书总评曰:“吾于《三国》(指《三国演义》)有观止之叹也。”可见,这部小说的艺术价值可说是众口皆碑。《三国演义》主要写魏、蜀、吴三国鼎立争雄,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写战争离不了写人这个构成战争的决定因素,而小说在写人方面却有得有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就曾精辟地评价道:“至于写  相似文献   

4.
试论韩信《汉中对》的战略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徐勇,黄朴民《历史教学》杂志社,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历史上高明的战争指导者无不重视开展战略运筹,预测战争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宜稳妥的战略方针,指导战争,克敌制胜。保留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汉中对》...  相似文献   

5.
论《三国志演义》与《通鉴》《通鉴纲目》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纪德君 《学术研究》2004,(5):130-134
三国志演义》的整体叙事框架主要源自《资治通鉴》和《资治通鉴纲目》。其外在的结构体式 ,诸如分卷、分则、立题目 ,每卷标明所叙之事的年代起迄 ,以及正文中常常标出纪元朝号等 ,都显示了《演义》与《通鉴》、《通鉴纲目》的密切联系 ,其内在的叙事结构也基本上是“通鉴”式的 ,其帝蜀寇魏的思想倾向 ,也明显受到了《通鉴纲目》的影响。因此 ,研究《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 ,应充分重视《通鉴》和《通鉴纲目》曾经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描写战争,是《史记》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史记》最精彩的笔墨之一。作者从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与蚩尤的涿野之战始,一直写到汉武帝晚年征伐匈奴、大宛的战争,大小凡数百次,写的虽详略不同,但大都真实、生动,富有艺术魅力,不仅反映了史实,而且也为军事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史记》中的军事文学描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司马迁不是表面地写战争的一般情况,而是多方面地向深处开掘,尽量地触及到战争胜负的本质原因。如写陈涉发动起义,是因为秦始皇的严刑峻法和繁重徭役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秦二世上台,  相似文献   

7.
关于编写《资治通鉴》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封建历史学典籍丰富,体裁完备,记述详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长之一。谈到历史著作,不能不首推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两部名著不但是中国封建时代史家之绝笔,也无疑是世界封建时代史家之绝笔。本文想谈谈《资治通鉴》编写中的几个具体问题。一、《通鉴》各纪的成书年代《通鉴》的编写,始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终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共十九年的时间。治平三年四月,司马光把写好的《通志》八卷进呈英宗。他在《进通志表》中说:  相似文献   

8.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以下简称《考异》)三十卷,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目录》同时完成。胡三省为《通鉴》作注时,将《考异》条文分注于有关正文之下,《考异》与《通鉴》始合为一书,但《考异》仍有单行本通行。长期以来对于《考异》的研究,是《通鉴》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的环节。对《考异》的研究多限于《通鉴》研究的论著中有所涉及,专文论及的寥寥无几。白寿彝先生指出:“在考异著作中,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一书尤应受到重视。”(《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考异》确实在史学上有很大的贡  相似文献   

9.
《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是中国史学史上一部著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共354卷,囊括上起战国,下迄五代的1362年的历史。《通鉴》包罗宏富,卷帙浩繁。它是由司马光主编,刘(分攵)、刘恕、范祖禹等协助,用了十九年的时间完成的。作为司马光的助手之一,范祖禹在编写《通鉴》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过去讲《通鉴》时,往往只谈司马而少谈范与刘,这是有违历史真实的。对此,本文试评述之。  相似文献   

10.
阎连科可以称为军旅作家 ,多数写和平时期的军旅 ,探讨中国的农民性、国民性 ,写战争的作品并不多 ,但是我们认为从战争文学发展的角度看 ,阎连科为数不多的战争小说应该占有一定的地位。《在和平的日子里》、《和平殇》这两部以和平命名的战争小说 ,写人、写和平时期的人 ,关注的却是战争 ,通过战争对人的影响 ,来写战争的残酷 ,写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越南的战火持续了几十年 ,越南人民对战争的残酷性有深刻的体验 ,《在和平的日子里》的主人公阿芹出生在越南一个世袭的军人家庭 ,中越边境的战争中 ,父亲受伤 ,哥哥、恋人死于战场 ,而恋…  相似文献   

11.
于稳立 《理论界》2006,2(8):190-191
《论持久战》是对日持久战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这篇著作不但科学地预见了战争的基本趋势和前途,而且对造成这种结局的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从而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即战争发展要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同时,它也指明了这场战争的具体战略方针,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抗战最后胜利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说历代兴亡之事,意在对明朝历史作全面而深刻的反思,尤其是在民族问题上,他借古讽今,表现了他在明朝灭亡后坚持民族气节的高尚操守;因家国亡于异族入侵,借《资治通鉴》以诉亡国之恨,在王夫之前有胡三省注《通鉴》,后有陈垣的《通鉴胡注表微》,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每当国家民族处于危亡之际,一些有民族气节的学者皆会从历史中寻找精神寄托,鼓舞信念。  相似文献   

13.
李建 《齐鲁学刊》2002,(2):113-117
司马光《通鉴》史论寓论于史,是《通鉴》全书的有机 组成部分。它的突出特点是,以“礼治”的思想为核心评论历史是非,以君臣为中心论述致 治之道,以“鉴古”“考今”为目的服务于社会现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述史事。《通鉴 》从纪事到史论都围绕着取鉴“资治”的原则,但史论部分更直接地体现了司马光的思想观 点和撰史目的,是《通鉴》的点晴之笔。  相似文献   

14.
在目前研究越南封建王朝侵略老挝史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越南封建王朝向西的侵略扩张究竟始于何时?弄清楚这个问题,对越南封建王朝侵略扩张史的研究,是有所裨益的。越南封建王朝最早的西侵地区和时间考在越南正史《大越史记全书》和《越史通鉴纲目》里都记载了一件不可忽略的事件,就是越南封建王朝屡次发动吞并莒隆地区的战争。因为莒隆地区与本文后面论述的越南封建王朝侵略老挝地区的始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先考证莒隆地区的范围和方位。关于莒隆,《越史通鉴纲目》注云:“莒隆,蛮名。丁、黎为莒隆蛮。李灭之。黎顺天  相似文献   

15.
唐中央与南诏地方政权,在天宝十载和十三载,打了两次战争:一次为泸南之战,一为西洱河之战。这两次战争,间隔不长,规模较大,影响不小,是唐史和云南地方史上的重要问题。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认为:“自天宝九载(引者按:据《通鉴》、两《唐书》,应是天宝十载。)杨国忠发动西洱河战事,骚动全国,引起安禄山、史思明之乱,南诏阁罗凤北臣吐蕃,争战大渡河以南地之后,吐蕃与南诏协力骚扰,连年争战,为唐大患。”木芹先生说:“这次战争(引者按:指西洱河之战。)的时间较长,涉及面较广,规模也较大,所以影响也是大的。对唐来说,战争前内地的情形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由于唐统治者的惨败,使得山雨已经到来。……在战争中,内地人民承担着苛重的捐税和军费,同时失  相似文献   

16.
<正> 峻青同志写过许多优美动人的散文,也从事过长篇小说的创作,但成就最高、最能显示他的风格特点的,还是短篇小说,特别是反映胶东老区革命人民斗争生活的作品,象《黎明的河边》、《交通站的故事》、《马石山上》和《党员登记表》等,更是脍炙人口,历久不衰。他的短篇不仅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对整个革命事业的发展,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一峻青的短篇小说,特别是那些优秀的感人之作,大都写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转折时期,题材不外乎两大类:战争题材与和平建设题材。而这两种题材又有不同形式的穿插和交织:写战争题材的作品,往往要重笔浓墨地表现人物对将来幸福生活的渴慕和向往;写和平建设题材的作品,则常常把笔触伸延到历史的回顾中去。这样,就从生活发展的内在联系上,把过去、现在和将来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大多数作品都充溢着昂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闪耀着共产主义理想的光华。  相似文献   

17.
以王仙芝为首的农民大起义是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战争。其究竟发生于何时的问题,长期来史书记载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三: 一曰乾符元年说; 二曰乾符二年说; 三曰乾符中说。以上三说,孰是孰非?且辨析如下。第一种主“乾符元年”说的是《资治通鉴》和《平巢事迹考》。但此二书均为宋人著作。他们距王仙芝起义,相差二百余年,撰书时,虽有一定材料依据,但未必确凿可靠。《通鉴考异》卷二三曰:“按《续宝运录》:‘濮州贼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批长篇章回小说基本上是在按鉴演义的情况下产生的。从小说发生学的角度来看《通鉴》、《纲目》在著述宗旨、结构体制、叙述方式等方面给予按鉴演义小说多方面的艺术营养,小说家们在汲取这些艺术营养之后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艺术创新。同时也应该看到,对《通鉴》、《纲目》的过分依傍,也严重地阻滞了历史演义小说观念的觉醒和发展,而这也是演义小说难出艺术佳构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汤勤福的博士论文《朱熹的史学思想》(齐鲁书社2000年1月出版,下简称汤著),拜读之后有一些感想,必欲一吐而快之。一汤著在史学史研究上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对朱熹《通鉴纲目》的考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通鉴纲目》“凡例”是朱熹所撰,他还撰写了部分的“钢”,而“分注”则是朱熹托其学生赵师渊撰写完成的,即认为《通鉴纲目》的主要作者不是朱熹而是赵师渊。这一观点影响极大,几成定论。对此汤著作了说细的考辨,得出了全然不同的新论断。作者考证,元朝贺善曾指出当时有人怀疑《通鉴纲目》非朱熹所作;全祖望、王梓…  相似文献   

20.
<正> 仓修良同志撰写《<通鉴>编修的“全局副手”——刘恕》一文(见《杭州大学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科学报告会论文集》),对我在《文史哲》1977年第三期《关于编写<资治通鉴>的几个问题》,提出了批评意见,有必要作一补充说明。关于刘恕参加《通鉴》的丛目与长编的编修,到底是负责魏晋南北朝部分,还是五代十国部分,历来众说歧异。例如宋人晁说之说:“自三国历九朝而隋则刘道原,唐迄五代则范纯甫。”而徐度《却扫编》卷下说:“司马温公编修《资治通鉴》,辟刘贡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