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丛考·顾况考》一文,对顾况的生平考论甚详,但有一些论点似尚可疑。故作此文,以就正于傅先生及关心、研究顾况的同志们。一、顾况的生卒年傅文否定了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定顾况生卒年为727—815年的论断。因为“遍查有关史籍可以确定闻说之所本的……一是所传镇江焦山的《瘗鹤铭》,一是唐皇甫湜《顾况诗集序》”。这两条史  相似文献   

2.
鲁原先生的新著《人生元本一首诗》(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出版)是一本别具一格的唐诗鉴赏和评论著作,如先生在前言中所言,"这是一本关于诗的书,又是一本关于人的书,确切地说,是关于诗人的书."我认为这里的诗人有两重含义:一是本书以评传的写法,对初唐至唐末50余位诗人的性格、心灵、命运遭际加以呈现,在对这些诗人的选择、发掘中,显示出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鲁原先生独到的透视角度和理论修养,一言以蔽之,这本书是以新的研究视角对于个人化的唐代诗人的再发现;二是鲁原先生作为当代一位极富情感、以捕捉诗歌精灵为己任的诗人学者,在呈现唐代诗人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个个人化的作者.本书之所以能完成双重含义的指向,源于作者以人为本位的诗学表述方式,源于他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本体追问.  相似文献   

3.
顾况,在唐代乃至整个文学史上,都算是最长寿的诗人之一。他享年九十岁,无疾而终。笔者在阅读有关顾况的文献资料时发现,他的长寿与其人生观念、生活习惯、对道教的独特理解、个性气质等,密切相关。而文献中的认识多为揣想附会之词,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相似文献   

4.
崔致远这个名字,对于我国人民来说并不陌生。清初汇编的《全唐诗》、清末刊行的《唐襟百名家集》、《唐宋五十家集》,都收有他的作品。1934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和当代新编《辞海》作家条目,也将他的名字列为唐代著名文学家之一。崔致远的诗歌,不仅在数量上、艺术造诣上超过了在他以前的任何朝鲜诗人,而且以其明净简峭、秾丽深婉的艺术风格为百花盛放的唐文苑增添了异彩。因此,他在中朝文化交流史和朝鲜诗歌发展史上享有崇高的声望。  相似文献   

5.
顾况的诗风有着与大历诗风不同的风貌,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个性。顾况的一生都受到道教的影响,道教思想不仅影响了顾况诗歌的内容、表现形式,同时也影响到了顾况诗歌的语言,形成了其诗歌语言古奥和华丽兼而有之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尚永亮先生就倾心于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的研究,发表了关于中国第一位贬谪诗人屈原的多篇论文;此后,又相继发表一系列关于唐代贬谪文学的文章,出版了<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唐代诗歌的多元观照>等专著.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7.
李宛平 《南都学坛》2006,26(6):68-70
司空图是晚唐重要的文艺理论家。他的文艺理论著述《诗品》及《与李生论诗书》等文论是研究中国唐代诗歌及诗歌理论的经典之作。他提出的不拘一格的作品风格论,重视诗人本身思想修养的创作主体论和辨味外之味的诗歌解读理论是其理论三大组成部分。他的诗歌理论对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实践具有积极的研究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与元九书》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在白居易25封书信体文章甚或全部文学作品中位居前列,具有不容忽视的多元价值.从文学价值看,《与元九书》对唐前诗歌演变历程进行了勾勒、批评,对现实主义诗论进行了阐发、总结,文本体现出严谨缜密、叙议兼举的艺术特色.从认识价值看,《与元九书》为后世提供了了解作者成长历程、诗人在当时的社会美誉度、与诗人相关的诗坛佳话及唐人诗歌生产的方式、诗人对自己文学创作评判的文献依据.从审美价值看,《与元九书》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和人文情怀,读者于其中深切感受到诗人与元稹的倾情晤谈,以及他对唐代诗人成就的赞赏与遭际的同情.  相似文献   

9.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身世复杂,阅历丰富,足迹几乎遍及唐代中国的主要地区。在他的诗文创作中记载了李白一生的政治追求、功业之念与他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在他流传至今日千余首诗中,怀古咏史诗歌占了一定的比重。所谓怀古咏史诗歌是指以特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变迁为其吟咏对象而写的诗歌,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源远流长的。沈德潜《古诗源》里辑录的一些上古时流传的谣谚就有咏史的成份。《诗经》中部份篇什也有追溯历史人物重要活动的章节,这些都容涵咏史的成份和意味。当然,真正以历史事件的变迁和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  相似文献   

10.
浙江诗人李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了多部诗集,近期出版的《随笔诗》是一部诗歌自选集,可以看到中年李浔的诗歌中所有的抑郁、感伤以及摆脱现实束缚的渴望。他的诗歌有着一贯的温婉细腻,有的幽默风趣。新疆体验,使他的诗歌呈现出亮色。然而,他担心的是,回到故乡该怎样去生活,他所热爱的诗歌是否在三十年之后还有读者。  相似文献   

11.
陈子昂在我国文学史上、至少是在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有着为其他诗人所不能代替的重要地位,他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一向被公认为唐代诗歌革新理论的一面旗帜;《感遇》三十八首及《蓟丘览古》,上继阮籍《咏怀》、左思《咏史》,一扫齐梁、初唐绮艳柔靡之习,也为唐代诗歌革新提供了一些创作实绩。他的诗虽确如皎然所说,失于“复多而变少”(《诗式》卷五),甚至还不妨说有点泥古的迹象;但在当时具体历史条件下,也毕竟还是从一定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寓革新于复古的弯弯曲曲地前进的意义和趋向,  相似文献   

12.
王绶青是当今诗坛上为人瞩目的中年诗人。从1955年发表第一首诗歌至今,他在诗之行旅中已经走过了三十六个年头。其间虽有“文革”时期的一度中辍,也有在艺术探索中的彷徨和困惑,但他毕竟步履沉稳地走过来了。收获是丰硕的。他不但出版了规模可观的抒情诗集《天涯采英》和即将出版同样规模可观的抒情诗集《天野海郊集》,而且还出版了长篇叙事诗《斗天图》(与李洪程合著),所有这些都是他在诗歌道路上踏出的深深脚印。  相似文献   

13.
李贺诗歌中涉及了大量的女性描写,其内容之丰富,在唐代诗人中并不多见。总体上李贺笔下的女性可一分为二,即虚幻世界的女性和现实生活中的女性,虚幻世界的女性又有神女和鬼女之分,其诗歌中对神女的描写形象尤为突出。袁行霈先生说李贺的诗歌"一言以蔽之,就是书写内心的苦闷。"李贺对女性的描写也是诗人内心苦闷的抒发,并且大量的女性描写已经成为他抒发内心苦闷情感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饶阶巴桑是享有全国声誉的藏族军旅诗人,新时期以来,他相继出版了《石烛》、《爱的花瓣》、《对生叶之恋》等诗集,丰富了当代诗歌的宝库,值得我们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中华书局新近出版的王勋成先生的专著《唐代铨选与文学》,是他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资助课题的一个成果,是继傅璇琮先生《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一书之后,又一部在史学与文学结合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的著作。  相似文献   

16.
拙著《孟浩然诗集校注》的《前言》中,曾谈及孟诗的艺术风格,今日看来,既有不足之感,又有未尽之意。兹不避重复,再作探索。孟浩然在唐代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诗人。说他不大,是用他和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相比较。他的作品,不及李杜之多,成就不及李杜之高,声望、影响也不及李社之大;说他不小,是由于他是唐代王孟诗派的先行者,而他的诗歌在当时也确实得到了好评。  相似文献   

17.
自称“为儒为吏报国家”的日本平安时期伟大诗人管原道真,在赞州时期诗歌中却对公务频发牢骚。而对工作不满乃至厌烦,在早于道真一个世纪之前的中国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中就有宣泄。这样的情绪,似乎不应属于这两位诗人,但这恰恰表现了特定环境中他们真实的精神世界,体现出两位诗人的精神相通之处。更应注意的是,在两住诗人表现这种情绪的载体中,特别是《行春词》和《早秋苦热堆案相仍》这两首诗歌中,还存在着语言以及表现形式上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8.
<正>11月7日上午9点,江汉大学特聘洛夫先生为荣誉驻校诗人仪式暨中国武汉2014·洛夫诗歌品读会在江汉大学举行。洛夫携同夫人陈琼芳与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屮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文华学院、湖北省作家协会、荆州市文联、湖北日报、长江文艺出版社、《中国诗歌》《中华传奇》杂志等高校、文艺团体和出版机构的学者、诗人、作家、画家以及江汉大学  相似文献   

19.
“兴寄”说是唐代重要的诗学理论,它要求诗歌创作抒发诗人的性情,并通过“比兴”表现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杜甫更强调诗人的内在复杂情感与外在景物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杜甫用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了“兴寄”说.即在注重诗歌社会价值的同时,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从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风。《秋兴八首》正是杜甫“沉郁顿挫”...  相似文献   

20.
北宋扬州诗人王令在宋代作家里,颇象唐代的李贺,他们都很短命,却给后人留下了数百首以奇警创辟为特色的诗歌。钱钟书先生曾说王令“大约是宋代里气概最阔大的诗人了”。王令的诗歌奇崛警迈,令人可惊可愕,当时就为人所瞩目。“年十数岁……未尝从师为辞章,即雄伟老成,人见之皆惊”。就连公认的倔强人王安石也赞誉他“卓荦可骇”,“非安石所能及”。王令的诗歌创作,在气度上与唐代韩、孟,宋代欧阳修、苏舜钦、梅尧臣相同。他在《还东野诗》里云:“吾于古人少所同,唯识韩家十八翁。”所以钱钟书先生说:“王逢原作诗,心摹手追,最属昌黎。”精确地指出了王令诗歌最显著的特色。而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