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视觉文化不同于传统视觉文化的特点在于视觉表达的肤浅化、视觉形象的虚拟化、视觉传播的表征化。这些特点源于当代视觉文化推崇世俗趣味、视觉快感,追求奇观展现、闹剧氛围、风格混搭的美学原则。而这一系列的变化,则是视觉审美转向的结果。从视觉生产来看,视觉形象的创造从个体性的创作转向机械复制和商品化生产;从视觉接受来看,人们逐渐从艺术欣赏转向艺术消费。  相似文献   

2.
视觉文化的崛起改变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地形图,文化的广泛视觉化也在悄悄地改变文化自身的规则。可视性成为文化的显性原则,因此,对视觉文化的基本构成单元的讨论必然指向形象。形象作为视觉文化最基本的元素,决定了视觉文化的总体面貌,形象的构成原理也就是视觉文化的运作规则。形象本体的考量乃审视视觉文化的重要视角,形象分类为图像、影像和景象三种形态,触及视觉文化中形象运作的不同层面;形象的主题类型学分析聚焦于形象类型,类型的概括有助于揭示形象如何生产意义乃至意识形态;形象作为视觉对象,与视觉性和表征密不可分,其关系解析打通了理解视觉的社会建构和社会的视觉建构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主导型文化形态,对视觉形象的依赖程度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大众文化视觉形象类型的深层结构系统进行剖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众文化在媒介环境变迁、视觉主导性及其社会转型等方面的一系列现实问题。简言之,通过将大众文化视觉形象的动态表征过程转化为一种反映特定意识形态诉求的文本叙事活动,我们可以对其主题类型、话语类型、叙事特征等多个层面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提炼出"英雄形象"、"成功者形象"、"追梦者形象"等一系列既充分反映时代变迁语境,又极具支配性表征范式意味的中国当代大众文化视觉形象类型。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化作为中国当代社会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包含了极为重要的视觉建构问题。以相关研究文献为依据,通过对大众传播媒介和受众的二手调研数据、采用社会学抽样方法进行的一手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至少可以在如下三个方面为我们深入探讨大众文化现象提供实证依据:第一,大众文化依托视觉主导的当代传媒形态,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视觉享乐产品,和以视觉方式把握这个世界的基本法则。第二,视觉形象生产的跨媒介转向,为大众文化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媒介选择和视觉形象生产方式。第三,大众文化中的视觉素养问题表明,在视觉意识形态主导受众视觉素养的高低与价值观形成的同时,受众本身的视觉素养与价值观也影响着大众文化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5.
音乐性是当代中国实验话剧文体实验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尽管越来越强调自身的本体属性,当代中国实验性话剧却依然对音乐性情有独钟,并且在话剧文体的整体性调适中达到了富于乐感的新境界。当代中国实验性话剧文体的音乐性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音、义之间的张力性、结构的流动性和“对话性”、音乐的直接介入等。音乐(音响)将语言、舞台表演等形象化的内容引向悠远的时空,同时又借助于后者的形象“实体”实现听觉形象向视觉形象的转化性生成,在五官互通中实现音乐与话剧的广泛融合。  相似文献   

6.
文化创新问题是大国崛起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问题.中国文化在一个世纪以来被西方中心主义所边缘化,如今应该重新思考新世纪东方文化价值和大国文化形象树立的问题了.本文从五个方面讨论了当代中国文化创新问题:从国际后殖民文化视野中强调当代文化艺术与美国的全球文化战略相关,进而提出"太空文明时代"命题,关注其与美国倡导的"视觉文化"问题,进而揭示了大众传媒能否代表民间立场问题,图像时代背后的文化代价问题,大众书写的现代性症候与困境问题.作者强调新世纪中国文化创新具有可能性,但是需要学术界有清明理性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7.
媒体奇观是当代社会主导文化形式-媒介文化的重要表征.明星现象是当代社会的超级媒体奇观.明星不仅仅是一个个真实具体、极富魅力的形象,更是大众传媒生产的一种文化产品,一种承栽着一定文化内涵与意识形态的表意符号,一种文化实践的过程.明星的生产是特定符号意义的生产,明星形象的巨大魅力及其对大众无可抵挡的吸引力源于多样媒介文本产生的符号象征作用和互文效应,这些媒介文本在建构明星形象的同时拼贴和构成了社会的多元话语,使明星奇观成为产制多元意义的文化场域.  相似文献   

8.
郑涵  金冠军 《社会科学》2004,(8):107-113
中国大众传媒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演变为中国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但是 ,它正徘徊在历史性的十字路口 ,“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传媒体制是中国大众传媒产业发展的严重误区。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中国大众传媒领域发生了巨变 ,中国大众传媒政策在逐渐融入世界大众传媒产业发展潮流。但是 ,如果不深入检讨计划经济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关传媒发展的意识形态 ,重新反思当代中国大众传媒发展历程 ,那么中国大众传媒产业将难于尽快走向未来 ,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刘亚红 《理论界》2010,(11):161-162
中国女性的现代性成长非常需要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然而大众传媒在这方面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在传统文化遗存和当今商品大潮的合力下,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往往给日常生活中的女性很多消极的引导和暗示,主要体现在淡化女性性别意识、强化女性无我意识、固化女性依赖意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图像视觉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日益深刻.图像视觉文化的生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和社会表象.图像视觉文化发展到当代,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对文字的压制等也构成了当代社会图像视觉化的重要特质.大量的形象符号已俨然形成一个自恰的系统,并业已按照自身的逻辑进行着自身的生产和复制.当代视觉文化的生成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因素,这一时代大潮是历史无法阻挡的.  相似文献   

11.
欲望的机器——当代审美文化批评视野中的大众传播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对生命价值的规定和体验是以实践的历史过程———时间为前提的,但在当代审美文化环境中,大众传媒却出于功利目的的需要用鲜明、生动并能满足人们当下欲望的形象来吸引作为受体的大众,使其沉湎于空间中的形象而放弃对时间过程和意义深度的探寻。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形象的复制在高科技时代变得简便易行,因而大众传媒不仅可以通过形象的批量生产来左右社会时尚,而且能够以其特有的话语权力控制着整个社会的欲望。于是,人们能动的审美追求便被异化为被动的感官享受。这种现象是需要加以警惕和防范的  相似文献   

12.
当代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的三个面向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华 《学术论坛》2007,30(7):176-178
当前,在社会大环境和媒介大环境的双重制约下,我国大众传媒业正承受着激烈的内外竞争压力.作为当代大众传媒业的主导形式之一,广播电视媒介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如何进行创新就成为当前广播电视节目生产的关键问题.文章从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等三方面,讨论了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如何进行创新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前文艺理论研究中,国家形象塑造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中国当代文艺引入国家形象构建问题,既与当前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相合拍,又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和文艺实践不断走向自觉与成熟的标志.重视国家形象塑造的历史传统,注重历史语境的现实考索,关注形象史中的诸种误读,把握国家形象内涵与构建的动态性,构成了当代文艺实践构建国家形象的“历史性”诉求.而立足于中国当代的生存现实、文化现实和媒介现实,提供中国人自己的发现和思索,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声音,当是当代文艺实践构建国家形象的“现实性”诉求.而文艺本身具有虚构和理想性质,国家形象体现或满足了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的不同文化想象,以及理想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和型塑着现实的形象,体现了当代文艺实践构建国家形象的“理想性”诉求.如果说历史之维指向的是国家形象的底蕴和厚重感,现实之维指向的是国家形象的现状和当下感,那么理想之维指向的则是国家形象的想象与期待感.当代文艺实践构建国家形象体现了历史性、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统一、相融通的审美品格.失去了其中任何一维,当代文艺实践所塑造出的国家形象将是平淡、苍白和无力的.  相似文献   

14.
张伟 《学术月刊》2023,(7):152-162+203
作为革命话语对大众传媒的征用与改造,《晋察冀画报》不仅代表着革命话语与群众路线对抗都市消费话语的成功实践,也创构了20世纪上半叶“解放”观念视觉表征的审美范式。无论是双语结构的“图—文”互文、主题与图像形式的对比性设计抑或象征民族精神的隐喻符号的呈现以及人物肖像特写的神话性建构,其修辞性的视觉表征架设了影像形式与政治鼓动之间的潜在关联,使得基于修辞的视角理解画报意指成为可能。而“摄影武器论”与“延安文艺讲话”则从语境层面铺垫了“解放”观念修辞表达的深层动因与内在逻辑。《晋察冀画报》的“解放”书写与其说是晚清至民国画报启蒙表征的基因使然,不如说是中国共产党在掌握权力话语进程中提升自身文化配置的内在诉求,其对视觉文艺观及大众文化观的接纳与改造不仅成就了《晋察冀画报》的价值定位,对当代中国的视觉文艺建设同样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5.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大众传媒对老年形象的呈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关于大众传媒对老年形象的呈现问题愈益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大众传媒如何呈现老年形象会直接影响到大众的老年观,影响老年人对自身的态度以及非老年人对老年群体的态度,并对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多种效应.加强对大众传媒对老年形象的研究,促进大众传媒着重呈现积极的老年形象,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佳帅 《中文信息》2013,(7):143-143
从意识形态转换与美术形象话语实践互证的视角,考察在70-80年代的历史转折下,意识形态的转变对当代中国美术的影响,以及在这种转变背后艺术表达的视觉逻辑演变。  相似文献   

17.
在W.J.T.米歇尔所描述的“图像转向”背景下,影像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成为民族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路径和优先选择.影像文化不仅以其特殊的表现方式契合了国家形象的表达与传播诉求,而且展现出卓越的社会沟通力与情感召唤力.然而,影像的悖论也会造成国家视觉形象塑造的困境——多元主体、真实的幻象、视觉霸权、弱阐释性等问题成为统一性、整体性国家形象析出的障碍.影像的传播和接受有赖于它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通过影像“剩余价值”的持续生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解民族国家形象塑造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大众文化的娱性文化逻辑建构了"狂欢中国"的形象,欲望叙事策略建构了"欲望中国"的形象,而其对民族主义情绪的生产与传播则建构了奇观化的"文化中国"形象,或隐或显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及其建构。由于将"大众"误识为"人民大众",将"欲望"等同于"民心",以及将"市场化"中性化,我们对大众文化缺乏深刻的哲学反省和有针对性的文化批判,而制度匮乏和制度剩余的状况同时并存则使大众文化生产缺少有力的体制引导。朝向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大众文化实践应在先进文化建设的框架内进行理念和制度的规划,以建构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经验与认同符号的"和谐中国"形象为旨归。  相似文献   

19.
在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中,“视觉”是一个并不显见却又至关重要的议题.首先,技术作为本雅明艺术生产论得以展开的内在逻辑起点,在历史语境中的具体生成及其内在价值主要是以视觉的文化再生产方式得以呈现的.在一个关乎技术与文化再生产复杂关系的问题域中,无所不在的“视觉”因素成为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其次,借助光晕与震惊、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政治审美化与艺术政治化等一系列关键概念,本雅明艺术生产论的现实功能指向问题,可以在视觉维度得到充分的揭示.最后,对于本雅明艺术生产论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中的理论效应问题,不仅要立足于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全球语境,更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复杂文化生态,在视觉文化转向的视域中予以审慎考察.  相似文献   

20.
浅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松 《理论界》2008,(12):24-25
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要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了解广大群众的思想状况,努力做到理论宣传普及工作的通俗化、形象化、生动化,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和大众传媒的作用,并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