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正文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3):169-172
编辑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产生的。这一历史阶段以文字的产生为其重要标志,以记载文字的物质载体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以及社会交流文化信息的需要为其基本条件。在这一基础之上编辑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3.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1)
一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地名的基本功能就是区别和标识地理实体。地名起源包括意识地名、体语地名、语言地名、图案地名和文字地名等几个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大,地名也由少而多,由简而繁。现在,地名命名的对象已不限于传统的地球表面,月球、金星、火星等星球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地名。 相似文献
4.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15-19
我国乡里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殷商时期的邑、里、丘是居民的最小行政单位,受贵族政权管辖。西周的乡遂制度比殷商的乡里制度有所发展,基层行政组织大备。春秋战国时期,县、郡政区相继产生,乡、里基层政权从属于郡县之下,国野界限泯灭。乡级政权人员建制结构完整,乡官职责分明。里政权职能繁杂,里吏分工细密,各司其职,里内的什伍组织更加完善。乡、里两级行政职能发展到战国末期已相当完善,标志着我国乡里制度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5.
杨宽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5)
本文是今年二月作者在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讲学时所作一个学术报告的提纲。听讲的有日本十多所大学、研究单位专攻中国古代史和考古学的学者。这个学术报告全文近五万字,附有许多插图和表格,现已译成日文,即将由日本偏重出版考古图籍的“学生社”出版。) 相似文献
6.
沈一清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文字起源于何时?这和语言的起源一样,都是不易解决的问题。其原因在于远古洪荒,缺少资料可供查考,只能根据考古上的论证,不能据为实录。但我们知道,语言、文字都是用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如直接用口头表达,那就赖于语言;间接用笔头表达,那就赖于文字,由此可知,文字是依附于语言而创造出来的。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发展很早。我们的祖先以高度的智能,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于文字的创造,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之一。虽然史书记载不备,或者出于后人附会,但从人文发展的程序来看,也可以获得若干有关文字发生、发展的端绪。为了探求我国汉字的起源。依据古代传说,以及近年出土文物的资料,还是可以得到若干线索,供人研究的。 相似文献
7.
贺云侠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1)
要提高人口素质,首先就应该从胎教抓起,出生婴儿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民族素质的提高。为此,本文阐述了我国古代胎教的起源和发展,并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略谈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思想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崔明德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3(1)
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包括中国各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少数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有的认识甚至比汉族政治家和思想家还要深刻和精辟.许多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十分推崇"孝"和孝子,看重和强调道德和品行,重视和强调"诚信"的意义和作用,强烈呼吁和期盼出现大一统局面.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思想文化中之所以会出现汉族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孝"、"德"、"诚"和"大一统"等思想观念,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原因:其一,"孝"、"德"、"诚"和"大一统"等是各个民族普遍认可和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其二,有的少数民族本身就与中原汉族有着比较密切的渊源关系,保留着汉族思想文化的基因;其三,少数民族的政治家都比较重视学习和吸收汉族的思想文化;其四,一批汉族人进入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少数民族政权的上层人物,在思想、文化、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对少数民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五,少数民族在与汉族长期交往中深受汉族思想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吴贤哲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3)
在杜甫给我们留下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中,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他忠君,恋君、感君的地方,据笔者统计,有八十余处以上。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认识杜甫忠君思想产生的基础、内容、变化和实质,以求得对杜甫忠君思想的正确认识。 马克思说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这本身代表着社会统治的物质力量的阶段,同时也就是这个社会的统治精神力量”。在唐代的统治阶级思想中,虽然是儒道佛三家并存,但作为维护和巩固封建秩序,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主要还是儒家思想。在唐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中,儒家之论占了很大比重。杜甫在青少年时 相似文献
10.
陈筱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6):126-130
本文对忠君观念是从孝中分离或延伸出来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孝既不能协调君臣关系,也没有包含臣对君的忠.忠君观念产生于春秋时期,其思想渊源就是西周的臣德"敬",其母体则是春秋的公共道德"忠".春秋时期调整、规范君臣关系的道德是"君明臣忠".君明臣忠观念的产生是由于君臣政治关系的明确和社会道德的进步,特别是社会政治的巨大变化."忠"君之德的产生与宗法制度和孝德无关. 相似文献
11.
魏娟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2):67-68
张九成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一生著述颇丰,同时他还是一位忠君爱民的政治家。他在国家遇到危难之时,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利用一切机会为皇帝建言献策;在朝时,刚正不阿,不畏强权,敢于直言;在处理君臣关系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同时张九成谨守孟子民本思想,勤政为民,关心群众的疾苦,深受百姓的爱戴。 相似文献
12.
胡家祥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0(1):72-75,100
情与礼(理)构成社会发展的内在张力之一:长期经历礼(理)的束缚后,人们就会普遍渴求情的解放;而经历一段时间情的泛滥,危及社会秩序,势必要求重新确立礼(理)的统治。从这一维度看,中国古代文化史呈现出多个发展演变的圆圈,有清楚的脉络可循。由于我国古代社会偏重理性,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情感观念总体上表现出逐渐开放态势。 相似文献
13.
汉魏之际忠君观念的演变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虹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61-65
汉魏之际忠君观念由盛转衰的变化,始于桓灵的黑暗统治对士人忠君信念的严重摧残。汉末建安时代,皇帝傀儡化和失节士人的得志,以及两汉政治思想理论的两面性和天命论式微的影响,使忠君观念在这一时期完全坠入低谷;其最直接的后果,是魏晋以降君权的衰落 相似文献
14.
李克和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
大凡一种艺术样式的兴起,一种文学现象的发生,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相联系,而时代越近,人们对它的成因和特质则越易于了解;距今愈远,人们的认识亦愈模糊。奇怪的是,中西方在对戏剧的源流及本质的把握上,情形却并非如此,而且恰恰相反。众所周知,西方远在古希腊便有了成熟的悲剧,但人们对它源于古代英雄史诗,却持有共识,学术界几乎无甚争议;我国戏剧的问世大大晚于西方,直到宋元之际,戏曲才姗姗登台,人们对它的“出身”却反而茫然,数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戏剧本质的认 相似文献
15.
宋晓嵇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根据古藏文历史文献记载,在明朝永乐之前,西藏尚未发现有印刷工艺。元朝,武宗海山时(1308——1311),为皇帝所信赖的大德尊巴降央,委托前藏欧巴洛赛益西等人,把经藏《甘珠尔》和《丹珠尔》篡编成集,并派他常住日喀则附近的那塘寺。欧巴洛赛益西和大译师索南沃赛、江惹强秋绷等三人,把在藏所有的《甘珠尔》和《丹珠尔》抄本的原文搜寻齐全,他们集思广益, 相似文献
16.
严武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4)
早在原始社会之初,人类的两性关系纯然被自然法则所控制,属于自然现象,当时既无嫁娶婚姻之事,也未成其习俗,更无婚姻制度可言。迨人类文化知识日有进展后,两性关系的结合逐渐产生规范,遂因各族婚姻习俗而异其制。这时,各民族受婚姻习俗支配的男女结合,仅仅具有不成文法律性质,而无所谓婚姻的礼仪,婚姻法律的限制。基于我国各民族社会发展阶段迟速不一,各族婚姻的构成,自难同属于一类的方式,难能苟同。现仅就汉民族 相似文献
17.
18.
沈成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Z1)
档案载体由原始萌芽状态演绎到今已有几千年。从甲骨片、青铜器、泥板、羊皮纸等载体演变发展到纸张、胶片、磁带、光盘并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间纸张的发明和计算机光盘的出现,对档案载体是一场意义重大的变革,尤其是磁带、光盘档案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现行档案的管理方式,给档案领域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德为教本、移风易俗 ,尊老爱幼、六亲和睦 ,勤俭持家、以身作则 ,一向为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传统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家庭来说 ,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思想精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仕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1):187-194
春秋战国以后,儒家的"仁爱"思想占据了中国道德教育思想的主导地位,在沿袭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以后相继演变出了汉代的"三纲五常"伦理学说,以及"存天理,灭人欲"为根本目标的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禁欲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封建伦理道德思想及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成熟,同时预示着封建道德及道德教育思想开始走向没落.自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新旧道德思想激烈交锋,封建道德及其教育思想开始走向崩溃.中国封建道德教育思想和观念,尽管有消极、落后的一面,但是也蕴藏着丰富的思想精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