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由于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粮食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种粮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种粮积极性不高,我国出现了粮食生产连年下滑、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为了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增加种粮农民收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4年开始,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把原来对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  相似文献   

2.
粮食产业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是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必由之路本文试图在分析国内外粮食产业化经营动态、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就粮食产业化发展方向与政策取向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江西粮食生产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江西粮食生产目前面临的主要困境,包括: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政府抓粮食生产的动力不大、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增多、粮食产业化水平低。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的对策:一是要抓住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这一核心,二是夯实农田水利和耕地质量两大基础,三是要实施政策兴粮、科技增粮、产业增效三大战略。  相似文献   

4.
农户种粮意愿弱化是指由于种粮比较收益降低、农业劳动力缺乏等因素引发的农户种粮积极性降低而导致农户粮食产出萎缩,进而引发粮食种植业退化现象。实地调查研究表明,最近几年,我国农户种粮意愿弱化呈加速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单个农户粮食产出下降、复种指数下降及部分农地抛荒等,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包括农业劳动力上涨及短缺、粮价过低、年轻农民“厌农”情绪扩张等,如何通过进一步的农地制度创新以改变这种局面,成为提升农户种粮意愿进而化解粮食种植业退化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粮食生产会受到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自然因素、农民种粮意愿和农村劳动力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其中农民的种粮意愿和农村劳动力主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在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下,我国粮食生产仍出现“十连增”,主要是因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三农”的优惠政策,提升了农民的种粮意愿和生产效率。最后,本文指出了粮食生产安全出现的新问题,并为维持粮食生产的持续增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粮食生产会受到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自然因素、农民种粮意愿和农村劳动力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其中农民的种粮意愿和农村劳动力主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在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下,我国粮食生产仍出现"十连增",主要是因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三农"的优惠政策,提升了农民的种粮意愿和生产效率。最后,本文指出了粮食生产安全出现的新问题,并为维持粮食生产的持续增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粮食政策后种粮大户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共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新政策,调动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但同时也使种粮大户面临着一些新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政策的“双刃剑”效应和农村土地流转的不规范;为了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稳定种粮大户的粮食生产与经营,必须完善和配套惠农政策、规范和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增强和提高农民外出就业能力、创造和增加农民非农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8.
粮食补贴政策是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从分析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粮食供求形势入手,依据WTO规则并借鉴国际粮食补贴经验,提出以保障粮食安全为重点、兼顾特定目标群体即种粮农民的收入,应该是现阶段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目标的理性选择,围绕这一目标,提出了以构建直接补贴为核心的粮食补贴机制,并提出确立以中央政府为粮食安全调控主体的宏观调控体系,改革粮食风险基金的筹集办法、强化向中西部粮食主产区倾斜的政策强度等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提高农民种粮经济收益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农民种粮经济收益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粮食的自然、社会与经济特性决定了农民种粮经济收益偏低;较低的种粮经济收益驱使农民的主体行为选择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发达国家粮食生产经验也表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提高农民种粮经济收益,增强其种粮积极性.我国粮食总产量与粮食人均占有量均呈"N"形波动,呈现非稳定状态,表明我国粮食安全存在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种粮经济收益低且呈明显下降趋势.为缓解这一趋势,切实提高种粮经济效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就需创建以控制种粮成本、降低种粮风险、提高粮食产品价值为核心的三维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0.
《小康生活》2005,(4):8-8
财政部3月4日表示,2005年中央财政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数额将在去年116亿的基础上至少增加10%,同时,还将首次对全国近800个产粮大县实施财政奖励。  相似文献   

11.
依据安徽省种粮大户的抽样调查资料,对种粮大户的状况进行了具体地分析,认为种粮大户在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为扶持种粮大户的进一步发展,建议完善农业补贴制度,通过科技扶持、项目带动改善种粮大户的生产条件。  相似文献   

12.
加强粮食生产 促进农民增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粮食问题和农民增收问题是现阶段“三农”问题的两大核心问题,尤其在粮食主产区,增产又增收是一道难题,如何破解这道难题,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提出“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随后相继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如何构筑粮食主产区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并举的长效机制,是仍然值得研讨的重大课题。江西作为粮食主产区,粮食既是优势产业,更是农民增收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粮食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  相似文献   

13.
运用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对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影响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粮食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的实施,影响到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粮食的播种面积和粮食的总产量,影响到农民总收入和粮食安全.最后,从优化政策设计、提高政策执行效果、完善政策配套措施三方面提出了优化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历经流通补贴、消费补贴、生产补贴等多个阶段,有效实现了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两个目标。基于市场自发调控的总体发展趋势,分析了我国粮食补贴政策演变的历史背景,以及各阶段的政策成效,总结以往和现有粮食补贴政策的主要问题,指出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总体走向和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世界各国都减少或取消了支持价格政策,转向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关键就在于直接补贴相对于价格支持政策来说,补贴的效率较高。分析了粮食直接补贴的优点,粮食直接补贴运行中对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这两个方面并不如预期那样有效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粮食直接补贴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不同耕地规模影响农户粮食经营行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对4958个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考察耕地规模对农户粮食生产、销售和储备等经营行为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农户耕地规模对其种粮的积极性、种粮手段、农业生产投入、粮食储备与销售情况等方面均有显著影响.总的看来,耕地规模较小的农户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更倾向于放弃耕地经营权,对于农业技术的关注程度也较低,粮食商品率偏低,不太注重粮食储备.因此,适度扩大农户耕地规模,有利于农户提高种粮积极性和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粮食生产能力保护体系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如下几点完善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保护体系的政策启示:必须在任何时候都要十分重视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能力的保护问题;严格保护耕地资源;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采取政府一般性服务支持和其他收入支持措施,支持粮食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小康生活》2005,(3):4-4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努力实现今年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农业部日前下发了《关于2005年发展粮食生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保证 ,一是保护耕地 ,切实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二是制订措施 ,尽力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三是依靠科技 ,着力寻求粮食生产新的增长点 ;四是依靠投入 ,努力增强粮食生产的后劲  相似文献   

20.
自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关于“三农”问题的决议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惠及“三农”的政策.其中,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财政上实施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综合直补等惠农政策.但在实际执行中,各个地区都存在一些客观问题,影响到惠农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以甘肃省环县辖区内三乡的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综合直补实施情况为例,归纳总结了西部地区在实施惠农补贴政策中存在的各种不足,并据此提出政策实施力度、针对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及目标群体等方面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