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009年8月30日举行的第45届众议院选举中,民主党大胜,自民党大败。9月16日下午,鸠山由纪夫当选日本新首相,组成民主党、社民党、国民新党的三党联合新政权。战后以来(或日“自1889年即明治22年以来”),日本首次因众议院第一大党交替而建立新政权,这是否意味着日本政治真的走上了战后历史的分水岭,进入一个崭新时代?日本政权更迭对今后中日关系将可能带来什么影响?上述问题便构成本文论域。  相似文献   

2.
1996年9月28日,管直人与鸠山由纪夫等联合创建了民主党,两人并列为党首。这成为“1955年体制”解体以来日本政坛上又一重大事件,使日本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预示着日本政坛又转入新的分化组台阶段。1997年新进党解散后,为与执政的自民党抗衡,组建新的在野党便成为摆在日本政坛的一大课题。在此种形势下,1998年4月27日,原民主党与新党友爱、国民之声、太阳党等党联合,建立了新的民主党。营直人再次当选为民主党党首。自此,民主党成为日本第一大在野党,在日本政局变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直人对民主党的组建起到关键性作用,成…  相似文献   

3.
2017年10月,日本举行了第48届众议院选举。安倍晋三率自民党夺下284席而赢得大选。"突袭"解散的策略及在野党的分裂是自民党大胜的重要原因。希望之党成立后,民进党宣布与之合并。然而,小池百合子将赞成修宪等作为入党条件,这迫使民进党左派结成立宪民主党。希望之党虽以反安倍为口号,其竞选纲领却与自民党并无大差,加之小池的"排除的逻辑"与不参选,导致了希望之党的失势。相反,立宪民主党因其鲜明的反修宪立场吸收了左翼选民,一跃成为最大在野党。而能否建设好民众基础并提出更吸引中间选民的方案是其对抗自民党的关键。大选后,虽然安倍会加速修宪的进程,但是面对修宪势力内部见解的不一致,如何纠集修宪势力以实现自卫队入宪方案仍面临很大挑战。  相似文献   

4.
2009年日本众议院大选以来,"普天间问题"成为搅动当前日本政局动荡的焦点.民主党提出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主张,尝试着摆脱不对等的日美同盟关系.其结果,一方面"普天间问题"使执政的民主党不得不回归理性和现实,另一方面导致民主党与社民党分裂、冲绳县与中央政府对立,使民主党陷入被动应对的尴尬境地.另外,日本本土与当地行业间的竞争、知事和地方议会的选举、私有土地的归还等日本国内因素,使"普天间问题"的解决处于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5.
2009年9月,日本民主党竞选胜出并开始了执政之路.民主党的执政,打破了自民党长期一党执政的局面.这一重大变化,使日本政党体制的复杂性逐步显现,日本具体是朝两党制、多党制发展,还是向一党独大制发展,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本文认为,民主党执政对日本内政外交产生重大影响,中日关系走向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如何合理研判日本的政治走向,理性应对中日之间的分歧,成为今后处理中日关系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随着日本第45届众议院选举落下帷幕,民主党以压倒性的优势取胜,日本政党政治极可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民主党在参众两院先后获得成功,标志着民主党的真正崛起。中国共产党与日本民主党长期保持着友好、健康、坦诚、深入的交流,并设有制度化的交流与合作机制,这对民主党执政后的中日关系必然产生良性影响。本文结合日本民主党的政治理念、崛起历程与中国共产党交流的历史,探讨民主党崛起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战后日本的知识分子护宪运动并非必然以和平主义为指导思想,但曾切实遏制了政府的修宪进程。面对第二届安倍内阁制造的又一次宪法危机,日本知识分子积极开展护宪运动,实际改变了政治议程与社会舆论,体现了相当的政治影响力,其代表性思想是立宪主义。现有知识分子护宪团体能否坚持在国民主权、立宪主义原则的指导下与政府违反宪法、违背民意的行为进行斗争,将直接影响未来宪法问题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继2009年年底民主党鸠山内阁推出"新增长战略" (基本方针)之后,2010年6月18日菅直人内阁正式推出日本的"新增长战略".该增长战略被视为是民主党执政以来首次推出的有关日本经济中长期运行的发展规划.同以往的经济增长战略相比,菅内阁的"新增长战略"究竞新在何处?尚存哪些问题?未来前景如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成为本文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日本第46届众议院选举,是在野田佳彦内阁被迫解散众议院、民主党败选征兆明显的大背景下举行的。投票的结果,自民党成为众议院选举的最大赢家,民主党遭受惨败。选后,自民党与公明党联合组建了安倍晋三内阁。新成立的安倍内阁将重振日本经济、强化日美同盟等作为核心政策课题,并致力于继续推动日本国内的修宪进程。但是,安倍内阁的内政、外交政策必将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恐难以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并面临2013年7月份参议院定期选举的"关口",稳定执政的前景并不明朗。  相似文献   

10.
2009年9月民主党上台执政以后,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能力与政党支持取向发生了不同变化。在依赖工会团体联合支持的基础上,民主党政权与财界团体经团联之间相互试探,并动摇了业界团体的政党支持取向。在利益集团与民主党政权的利益互换过程中,二者的合作是存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11.
2011年9月2日,野田佳彦正式就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成为民主党执政后两年内产生的第三位首相。野田上台之后,对前任菅直人内阁的内外政策进行了若干重大修正,其外交政策特别是对中日关系的看法尤为值得关注。在此背景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日关系研究中心和地区安全研究中心,于2011年11月26日召开了"野田内阁执政后的中日关系走向"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日本研究所副所长王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以后,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逻辑是主导日本对华安全观念和政策形成的基本思路。民主党上台后,自由(理想)主义和建构主义安全范式的取向有所抬头,并开始在其领导层的对华安全决策思维中产生一定影响。但是,由于受到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今后日本决策主体在三大理论范式中取得某种良性的思维平衡、建立新型对华安全关系的前景,依然困难重重,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3.
日本平成时代政党政治发端于自民党"一党支配"体制的动摇,历经"多党重组"及"两党竞争",终止于自民党"一党独大"格局的形成。其间,自民党先后两次在下野后又上台执政,并最终确立了"安倍一强"支配体制。此种演变脉络的形成存有内在逻辑:在"变动"的时代环境里,以社会党、民主党为代表的主要政党由于执政失败而走向党势衰落;小选区制有利于第一大党的运作特点加剧了大党之间选举竞争的激烈程度;行政改革的效用累积有力地支撑了官邸主导型政策决定机制的构建;加之自民党党内支配体制的中央集权化倾向,这些均为"一党独大"格局的形成与"安倍一强"支配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平成时代的日本政党政治在朝野竞争、政策决定与政治参与等领域,面临着是否完全体现"政治民主"的课题挑战。  相似文献   

14.
刘红 《日本研究》2012,(3):48-54
"1955年体制"下日本形成了由官僚和族议员主导的、自下而上的政治决策体制。对这种决策体制的改革在小泉内阁时期达到巅峰,其后却出现了倒退。2009年8月政权由自民党向民主党更迭,民主党誓言要打破自明治维新以来确立的根深蒂固的官僚制度,铲除自民党政治的基础———政官商的"铁三角关系",加快由官僚主导向政治主导的转变。然而,历经鸠山、菅直人以及野田三届民主党内阁之后,民主党政权下的政治决策体制改革究竟取得哪些进展?尚存哪些问题?今后前景如何?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成为本文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近年的日本政局可谓动荡激烈。在一年前的众议院选举中,民主党一举夺得308个议席,不仅在众议院实现了从自民党绝对稳定多数向民主党绝对稳定多数的大逆转,而且在日本开了两大保守政党之间通过选举实现政权轮替的先河。但仅在十个月之后,踌躇满志的民主党就在参议院选举中惨遭重创,失去了在参议院中已保持数年的多数优势,从而使民主党联合政权不得不直面应对"扭曲国会"的困局。于是,在民主党参议院败选的背后藏有哪些玄机、"扭曲国会"下的民主党联合政权在内外政策上将做哪些调整等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对此,本刊特约请李薇、张伯玉、高洪、林晓光、冯昭奎、吕耀东、吴怀中等学者撰文发表看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民主党执政后的政官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党执政后锐意推行政治主导路线,致使日本沿袭多年的官僚主导统治结构受到强烈冲击。但由于官僚系统的抵制及民主党的先天缺陷,这场旨在打破官僚主导体制的攻势逐渐减弱,在某些领域甚至有所后退。东日本大地震后,政府的赈灾不利更凸显了民主党执政团队在驾驭官僚队伍方面的失败。这一轮政官博弈最终以民主党放弃其竞选公约中的部分承诺为代价,形成了一种脆弱的妥协。  相似文献   

17.
<正>2010年4月30日,"《日本蓝皮书(2010)》发布会暨日本形势研讨会"在京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会议围绕民主党执政前景和日本发展趋势进  相似文献   

18.
芦田均(一八八七年—一九五九年)是战后日本第五届内阁首相。该届内阁是战后第二届所谓“中道”联合政权。芦田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曾在日本驻俄国、法国和土耳其使馆任职。一九三二年退出外务省,参加国会议员竞选,连续十一届当选为日本众议院议员。一九三三年—一九四○年间曾任“日本时报”社社长。战后初期,他同鸠山一郎等人创建自由党。一九四七年退出该党,参与民主党的建立,任民主党总裁。这期间他曾任币原内阁的厚生大臣和片山内阁的外务大臣。一九四六年任众议院宪法修改特别  相似文献   

19.
2009年8月30日,日本举行了国会众议院第45届选举。民主党以压倒性的优势赢得众议院多数席位,获得执政权力。9月16日,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当选日本内阁首相,与社民党、国民新党合作组成三党联合内阁。这是战后日本政治史上第一次具备较完整意义上的两大政党轮替,这一历史性的变化,对日本国内政治的结构、格局和生态,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方针的选择,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一方面,日本政治将进入以两大政党为中心进行博弈和角逐的格局,另一方面,其发展变化还有很多非确定性,究竟能否就此形成两大政党轮流执政的制度化机制,还需要密切观察。本文将主要从日本民主党政府的对外政策的角度,就其中最为重要的对美、对中政策,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战前和战后的日本政治中,掌控政治主导权的是日本官僚和官阀.明治时期确立的日本政治权力构造实际上是以官阀为主轴的财阀、军阀三位一体的国家主义体制.正是在这种制度下,日本发动了对外侵略,最终以战败告终.战后,美国出于冷战战略的需要,使得战前日本的官僚和官僚独裁体制在战后得以继承,这在政治上的意义非常大.战后自民党长期执掌日本政权,而自民党政治就是官僚垄断政治,日本外交则以日美同盟为核心.随着民主党入主内阁的时机不断成熟,小泽一郎和鸠山由纪夫试图带领民主党脱离自明治政府以来就一直持续的官僚独裁政治,并力图转变一直以来追随美国的政策,实现日美对等.最终由鸠山由纪夫实现了政权交替.鸠山内阁面临了很多困难,国际上主要来自美国的压力,国内除了自民党的反扑之外,党内也出现了分歧.菅直人接替内阁首相后,重用政经塾议员,而政经塾议员必然从属于某个财阀、官阀,所以有人说菅内阁不过是政经塾的一个傀儡政权.从菅内阁组阁以来,民主党内阁非但没有改善内外交困的局面,支持率还不断下降,可以说日本目前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