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日中两国民间通信来往迅速增加。随着通信来往的发展,在日本、相继成立了同通信来往有关的各种民间组织。兹介绍其一二。一是日中友好通信之会,成立于七年前,会址在东京。该会每月聚会一次,介绍和讨论中国的最近情况和怎样同中国通信联系等问题。目前已拥有三百万会员,遍布日本各地。该  相似文献   

2.
战争与我     
战争与我编者按日中友好人士用井千惠子女士将她为“全国妇女主张和平大会”写的征文寄给本刊,以表达她对“故乡”中国的深厚情谊。作者的悲惨遭遇和此后为发展日中友好所做的努力,更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那场馒略战争,不仅使中国人民,而且也使日本...  相似文献   

3.
1.日本中国友好协会(日中友好协会).1950年10月成立.以促进日本与中国的友好为宗旨.出版《日中友好新闻》(周刊)、《中国研究》(月刊).会长:重泽俊郎(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理事长:和田一夫.全国48个都道府县有联合会,492个地区支部,会员30,000名.2.日本中国友好协会(正统)全国本部.1950年10月1日成立,以加强日中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好为宗旨,开展对中国的研究和介绍,促进两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体育、学术、技术交流和人员往  相似文献   

4.
大平正芳先生的英名,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亚太地区,是广为人知的。大平先生作为当代日本的政治家,曾为日本政治、经济、外交等诸方面做出过卓越贡献,同时也为日中邦交正常化和日中友好睦邻关系而尽心尽力。大平先生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先见之明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5.
由日本大修馆组织撰写的《日中文化交流史丛书》全十卷本,经日中两国学者反复论证、探讨,已经组织就绪。该丛书将由日中双方学者驱使最新资料,共同执笔。在论及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的同时,详述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促进意义。读者对象为学界、日中关系部门、知识界及一般读者。该丛书由石田一良、周一良先生任  相似文献   

6.
自明治维新以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的日中关系,一言以蔽之,.淤臼是日本单方面对中国侵略的历史也并非言过其辞。尤其是自1931年9月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的前后十五年间,是日中关系在近代史上最为不幸的时期。"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开始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确实是以军部为核心制定战争计划并推行的。但是,当时的日本国民却支持了军部的侵略政策。今天,我主要谈日本国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又如何被迫协助战争、为战争效力的真实历史。  相似文献   

7.
一、战前的中国研究——以支那学为中心日中两国交往源远流长,文化联系密切。人们常用“同文同种”、“一衣带水”形容两国关系的特殊亲密性。但近代日中关系史却不象言辞那样美妙,基本上是日本侵略与中国抵抗的历史。早在甲午战争爆发的二十多年前缔结《日清修好条规》时,明治新政府对中国的野心就已经显露出来了。在这一背景下,战前的“日本中国研究”也得到特殊发展。近代以前,江户幕府采取锁国政策,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日中友好活动家、日本藤泽市村上齿科医院院长村上仁信先生,因病于1993年2月12日夜逝世,终年86岁。村上先生热心于日中友好事业,在任藤泽西扶轮国际会长、国际交流委员长期间,率先在扶轮国际组织内发展与中国的学术交游。在他和程岛定七先生的力主下,先后两次邀请、接待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代表团访日,照顾辽大去日研修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汉学研究大约始于相当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公元五世纪左右 ,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其间始终没有中断过 ,成为日中文化交流历史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 ,在上千年的汉学研究历史中 ,日本汉学家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翻译、解读中国古代作品的方法 ,人们称之为“训读”或“和训”1。说训读方法是每个汉学家从事汉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和必要手段并非夸张之辞。它伴随日本汉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至今依然是日本汉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翻译手段。在国际汉学研究中 ,日本汉学研究历史之悠久 ,汉学家人数之最多 ,翻译作品及…  相似文献   

10.
值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的《日本问题》杂志创刊之际,谨表示衷心的祝贺。 现在,日中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正在顺利发展,这是令人感到万分高兴的。为了发展具有两千年悠久历史的日中友好,加强两国人民的相互信賴,必须加深相  相似文献   

11.
前苏联后期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嬗变与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革息息相关。文化和政治思潮的杂糅化、教育改革的唯利益化、文学作品的价值转向和西方有意识的文化渗透构成了社会价值观嬗变的肇始之源。文化和政治思潮的杂糅化表现为抽象人道主义蔓延,抽象伦理观、"历史终结说"兴起,"俄罗斯思想"复归。教育事业发展的公益性丧失、教育评价体系标准的唯利益性转变、文化愚昧阶层重新出现等教育改革问题也成为引发道德价值观裂变的现实原因。文学作品对苏联历史的歪曲评价迎合了社会混乱的思潮,"现实有效"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使前苏联人的价值向度发生全面逆转。思想多元化为文化领域的道德价值嬗变提供了最初的可能,而教育则是一种制度媒介,文学领域的价值导向在根基上为拔除前苏联共产主义道德价值观推波助澜,西方的文化侵略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外部条件。在几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社会道德价值观嬗变的路程随文化领域的非道德化蔓延开来。  相似文献   

12.
平山郁夫是日本画坛的一名巨匠,以绘画丝绸之路而遐迩闻名。 平山现任日本国立东京艺术大学校长、日本美术院评议员、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日中友好21世纪委员会日方委员。他出  相似文献   

13.
日本深层文化与中日文化交流在21世纪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深层文化与中日文化交流在21世纪的作用松尾康二我很久以来就非常关心中日关系,最近又接触了许许多多中国学者和文化人,自己的感触也越来越多。特别是深感到为了未来世界的和平繁荣,日中两国在文化方面对整个人类发挥的作用有多么重要,所以,我若能为日中文化交...  相似文献   

14.
应日本六兴出版社邀请,由中国日本史学工作者用日文撰写的《东亚中的日本历史》大型丛书,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到八七年底已全部脱稿。从今年四月起,将在东京陆续出版发行,预计年内可全部出齐,这是一部从古至今以日本历史为中心,以日中关系为线索的大型系列丛书,全书十三卷,约二百七十余万字。各卷题目及作者分别是:《倭国与东亚》(沈仁安)、《奈良文化与唐文化》(王金林)、《织丰政权与东亚》  相似文献   

15.
马兴国拜会村上立躬理事长辽大日本研究所所长、辽宁省留日同学会会长马兴国教授于1月9日,前往日中友好会馆,拜会村上立躬理事长和三由干雄事务局长。主人热情地介绍了日中友好会馆所开展的友好活动和新成立的日中历史研究中心的宗旨及研究计划;客人介绍了辽大日本研...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到"角色"再到"行动"的传导,是一国外交战略的内生性逻辑自洽过程。日本的自我认知结构,是在历史演进中由特定的知识、文化和观念等要素组成的。知识要素的构建因循了工具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和机会主义等原则,文化要素中的矛盾性、善变性、序列性、依附性等特点形塑了日本外交行为逻辑,观念要素中的"强权观念与神国思想相互嵌入"的特点,固化了日本"在东方华夷思想之外壳中嵌入西方霸权主义之内核"的思维取向。"追求大国地位"是影响日本国家战略最深刻、最本质的"先赋角色"。日本在自我认知、角色构建的基础上,推行了以构建"观念资源与制度资源"为中心的"战略性外交"。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解读日本特有的认知结构、角色构建、外交行为及其传导机制,不仅能为认识与判断日本的国家战略走向提供更为精准的描述与解释,还有助于重构与创新日本外交的"知行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7.
著名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不仅是日本历史学界享有声誉的进步学者,而且也是国际史学战线上宣传马克思主义、反对修正主义的一位战士.长期以来,他坚持不懈地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日中友好和中日文化学术交流作出了很多贡献.1913年,他出生于日本的高知县.1936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名东京大学)文学部日本史学系.毕业后,就任文部省维新史料编纂局嘱托、帝国学士院帝室制度史编纂嘱托(相当于顾问)等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历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  相似文献   

18.
战后 5 0年 ,日中关系及日本的中国研究处在转折关头。其间积累的研究成果固然不少 ,若作为“研究史”来概括的话 ,给人的感觉依然还是“战后日本思想史”的反映。战后日本的学术研究 ,无论哪个领域 ,都是以战败为契机进行自我批判 ,在此基础上批判和否定日本的学术研究。所谓战后日本思想史 ,就是指在这种“反省”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没发生什么 ,思想界怎样出现真空以及如何变质的历史。1 945年以后 ,马克思主义在世界思想界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1 970年前后 ,“左右的对立其实没有意义”的想法出现在日本。从日中思想交流史方面看 ,日本…  相似文献   

19.
今年三月,作为日中社会学会第二次访华团顾问,福武直先生再度来到中国,先后访问了北京、上海、苏州等地,带着中日社会学界日益增进的友好交往与合作的欣喜与展望,于四月初离华回国。万万没有想到,三个月后,他竟因心肌梗塞而与世长辞,终年72岁。噩耗传来,我们不禁为失去一位对中日社会学界的友好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先驱者而痛惜不已。福武直先生是日本战后著名的社会学家,也是日中社会学会首任会长。他早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四十年代初曾经五次来中国苏  相似文献   

20.
刘淑霞  王平川 《唐都学刊》2008,24(5):122-126
毛泽东的民本思想深受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儒家"立己立人"的优良传统和"拯民于水火"的使命意识:传统民本主义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关注、重视人民利益的政治理念;佛学所特有的拯民救世的价值理念,均为影响其民本思想的重要文化元素,是毛泽东民本思想重要的文化精神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