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井上毅的职业教育思想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李文英井上毅(1844~1895年),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他与森有礼一起被尊为“日本教育近代化的父母”①。他作为主要起草者,参与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和《教育敕语》的制定,规定了日本教育发展的总...  相似文献   

2.
日本军国主义教育及对国民意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立了以美国等西方国家教育制度为样板的西方民主教育体制。随着天皇制国家体制的确立、军国主义路线的逐步形成及《教育敕语》公布,日本最终选择了在利用西方教育体制的同时推行军国主义教育的教育体制。在军国主义教育的灌输下,日本国民意识中的“效忠天皇的意识”极为浓厚,迷信天皇、尊崇天皇成为日本国民居主导地位的精神思想。  相似文献   

3.
近代天皇制的理论结构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王金林《明治宪法》、《皇室典范》、《军人敕谕》和《教育敕语》是构筑近代天皇制理论体系的重要文件。本文拟根据上述文件,对近代天皇制的特征及理论结构作一简略的剖析。一、从《明治宪法》看近代天皇制的多重特性曾经参...  相似文献   

4.
教派神道、佛教、基督教三教联合的"三教会同"构想是日本政府经历了一系列试行错误的宗教政策后提出来的。明治末期,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兴起,政府在镇压运动后,为缓和阶级矛盾,提出宗教感化社会的主张,要求神、佛、耶三教辅助以《教育敕语》为指导方针的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的道德涵养,宗教与教育携手为国家服务。由日本政府主导召开"三教会同"恳谈会,得到了三大教派的积极呼应,"三教会同"体现出日本政府自明治维新以来由对宗教的强力打压到积极利用的转变,标志着大正时期以后日本政教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组织编撰的学术文集——《日本战后70年:轨迹与走向》和《中日热点问题研究》于2015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日本战后70年:轨迹与走向》一书,由日本战后70年编委会编。该书从政治、外交、安全(日美同盟)、经济、社会、文化、思想、中日关系等多个领域,对日本战后70年来的轨迹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刻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日本的未来走向做出预测。《中日热点问题研究》一书,由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编辑部编。该书根据"聚焦中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日本在占领初期自主提出的"文化国家"构想,是日本最早的国家重建理想形态。围绕"文化国家"是什么以及应当如何实践,在日本政界及思想界形成了保守派与进步派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背后反映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国家重建道路,即以延续近代"国体"为目标的国权立国论与以民众思想启蒙为理想的民权立国论。占领初期日本民主化改革不彻底所造成的"帝国民主主义"现象,正是国权与民权在战后重建中矛盾并存的体现。而与民主化改革背道而驰的国权理念最终主导战后日本重建的现象表明,战后日本国家重建并非由占领当局主导,而是从"文化国家"这一原点出发的日本自我能动性选择及适应的结果。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日本民众民主化思想启蒙缺失导致国家前途命运由极少数政治、文化精英操控传统的延续。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之初,日本修改了战后持续50年的《教育基本法》,确立了新的教育理念,实施了新的教育举措。此次教育改革是承前启后的,在总结战后教育利弊的同时展示了日本新世纪的人才战略。  相似文献   

8.
“扶翼”亦即日本近现代学校教育的军国主义化 ,通过系统地向学生灌输封建军国主义思想 ,把学生训练成服务于军国主义的忠实工具。“扶翼”二字在明治维新后日本诸法律规章中被反复使用。在推翻德川幕府统治以后 ,以西南藩伐为首的封建统治集团 ,进行了一场很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 ,并确立近代日本天皇制 ,在此体制之下 ,“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天皇统治之”,近代日本学校教育变成“扶翼”天皇之工具。 1 890年的《教育敕语》把天皇规定为最完美的道德化身 ,把“扶翼皇运之无穷 ,继承皇祖之遗训”规定为教育内容。实际上 ,日本军国主义正是…  相似文献   

9.
《日本国宪法》宣布日本放弃战争并对军事力量做出限制。宪法甫一出台,便出现了"修宪论者",这与幕末日本和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后继起的"条约修改运动"十分相似。岸信介是战后初期"修宪论者"的典型代表。在他执政时期,虽然"修宪任务"未完成,但通过不断找寻"防卫力量"与宪法契合点的诸多努力,留给了后人一笔政治遗产,即在"南进论"指引下构筑海上防卫力量。从"吉田路线"为海上防卫力量复兴所做的准备,到岸信介执政时期的重建,再到池田内阁以后的传承,日本海上防卫力量经历了由复苏到强大的过程。结合今天日本的实际情况,可以认为战后日本海上防卫力量的重建是从岸信介政府以日美同盟为后盾与美国共享亚洲及太平洋海权开始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岩波书店战后四次刊行的《岩波讲座日本历史》系列近现代史部分为例,从史学史的角度,考察了20世纪60、70年代乃至90年代冷战结束至今,日本史学界近现代日本史研究从"日本帝国主义史"转向"日本帝国史"的范式变化轨迹。这一过程与战后日本史学的整体发展阶段基本对应,反映了具体时代背景下日本历史学者的问题意识、方法论乃至价值观。如何理解和把握战后日本史学界近现代日本史研究范式转换的内在逻辑,是值得深入挖掘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战后改革",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重建、复兴和再度崛起。"战后改革"在政治上的核心成果是制定了以自由民主、和平、人权为三大支柱的和平宪法,并以此作为日本政治的基石。本文采用历史学的研究视角,以"大正民主主义"为切入点,通过聚焦这一时代的代言人吉野作造的思想与实践,透视"大正民主主义"与"战后民主主义"的历史脉络,揭示"战后改革"中的本土历史经验与外来元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对"战后改革"成果的影响与制约。  相似文献   

12.
二战前日本实行的婚姻家族制度建立在以《明治民法》为基础的传统"家"制度上,提倡家长权、家督继承制和男尊女卑,维护和肯定封建家族制度;二战后,经过民主化改革,以夫妇关系为本位的新型婚姻家庭制度得以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女性的地位。然而,法律上的自由平等并不能替代伦理上的认同,离婚率居高不下、单亲妈妈家庭增多、数年离婚热潮等现代日本婚姻家庭中的若干问题仍困扰着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13.
陈秀武 《日本学刊》2007,(1):100-111
《古事记》与《日本书纪》都是“以后代之意,记上代之事”的日本古典史书。两部著作的神代卷极为相似,多以神话代史。从两部著作的成书,到天神敕语的政治效力,再到神武天皇的建国精神,记纪神话都表现出强烈的时代使命与政治思想。在后世传承中,为日本的思想家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对记纪神话中的日本政治意识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神国”国体观念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4.
中美英反法西斯盟国在《开罗宣言》中对处置日本海外领地进行了原则规定,盟国的立场和态度充分体现在"三个所有"的规定上。处置日本海外领土中,琉球群岛的地位和定性非常关键,直接关系到战后处置日本本土问题。西方国家对琉球群岛的立场是清晰的,即琉球群岛不是日本固有领土。《波茨坦公告》是《开罗宣言》处置日本的原则规定的逻辑发展,其对战后日本领土主权作出明确规定,即战后日本领土主权仅限于其本土四岛及盟国决定的临近小岛礁。将日本所有武装力量及附属民事机构从北纬30°线以南地区驱逐出去是《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法律文件的实施要求,也是日本战败的必然,由此北纬30°线成为战后中日海上岛屿领土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15.
论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东北大学高教研究所孙浩日本政府历来重视教育事业,战后尤为注重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本学者早在1962年编著的《日本的成长与教育》一书中就坦言道:“日本虽然在战争中几乎丧失了四分之一的经济物质条件,但支撑战后如此辉煌的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读《战后日本的对外开放》纪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副教授朱立南,最近出版了一部集其近年日本经济研究之大成的专著─-《战后日本的对外开放》。战后,日本逐渐从一个经济封闭的国家,转变为开放度较高的国家。日本开放经济体制的建立,大致是沿...  相似文献   

17.
日本工匠精神启蒙于奈良时代,初步形成于中世,确立于江户时期,并作为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信仰力量,在日本近代及战后经济腾飞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工匠精神的基本价值与制度依据在于强调敬业、敏求的"家职伦理";其终极追求"天道奉公"既是工匠家国观念的集中体现,也符合尊崇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日本制造"取胜的秘诀在于工匠精神,但是近20年来,有着悠久传统和良好信誉的日本制造业大企业丑闻频出,"日本制造"陷入困境,工匠精神的失落是其重要原因。研究日本工匠精神的形成、内涵及其在日本制造业转型中的作用机制,或有助于培养中国的工匠精神,从而在中国迈向制造业强国之路上发挥东方劳动观念与职业伦理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一二战后,教育法学在日本兴起。战后频繁的教育立法,构成了日本完备的教育法体系,使教育法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为教育法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50年代以后的教育立法往往有悖于战后初期的“民主理念”,实行与战前统制教育相似的政策,从而造成政府与国民间的摩擦,国民掀起了争取“作为权利的教育”的运动,①,并要求科学地阐明“国民的教学权”,这一运动成为教育法学产生的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出现了一系列教育法理论专著。1950年前后,有仓辽吉的《教育关系法评述》和长田新主编的《教育基本法》,带有强烈的抵制国家统制教育的色彩,是对教育法的民主精神作出理论上阐述  相似文献   

19.
战后初期的日本,上至天皇、政治家,下至文化精英、社会舆论,文化国家成为战后日本国家重建的理想社会形态而受到广泛推崇。在文化国家理念之下,强化文化外交以树立文化国家日本的和平形象,成为占领早期日本对外政策核心理念。但随着冷战的爆发,占领当局对日政策急剧反动化,文化国家理念在战后日本国家重建中地位也急剧衰落。这也折射出占领下的日本文化国家构想迎合占领改革的本质,决定了其昙花一现的局限性。尽管如此,占领下的文化国家构想,作为战后日本和平思想崛起的集中体现,给战后日本国家重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日本和平宪法是在占领军主导下制定的,战后制宪权的正当性时常遭到质疑。这是目前日本宪法出现和平主义危机的直接诱因。"强加宪法论"、"新老两代人交替论"等修宪主张立足于人民制宪权立场,但人民制宪权蕴含着极权主义陷阱、不能为宪法秩序的建构提供稳固基础。从权力来源来看,国际法限制战后制宪权是基于二战时期日本犯下的国际罪行。宪法不能违背国际公认的价值规范,国际法为制宪权划定底线与主权独立并不矛盾。从制宪过程来看,国际力量的中立地位和制度经验积累,使其具有了为战后日本立宪的独特优势,其权威地位得到了日本人民认可,确保了宪法持久的正当统治。国际法与宪法规范在价值上具有同构性、国际力量的制宪权威确保了日本战后制宪目标得以实现,这为辨别日本战后制宪权的正当性提供了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