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瑞 《日本学刊》2007,(1):42-54
20世纪90年代末,为使日本经济摆脱长期萧条,日本银行实施了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超宽松货币政策——零利率政策和数量宽松政策。2006年,伴随日本经济复苏,数量宽松政策和零利率政策先后宣布解除。本文以IS-LM模型为理论工具,分析货币政策在日本经济走出长期萧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利率功能复活后货币政策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2.
自"安倍经济学"实施以来,日本经济经历了短暂的复苏,但仍旧步履维艰。本文回顾2015年以来日本经济在GDP、对外贸易、个人消费支出、CPI变化率和预计的消费税改革等方面的表现,对2016财年及今后日本经济的走势作以展望。今年初,日本银行在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QQE)的基础上又推出了负利率政策,配合"安倍经济学"第二阶段的新"三支箭"。在经济低迷、通货紧缩以及社会人口结构失衡的背景下,安倍政府将面临很大的挑战,而日本景气的恢复也前途未卜。只有更好地落实结构性改革的各项措施,日本经济才能根除病灶,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3.
汇率浮动和利率过高严重制约经济增长。这两个因素的根源都在于无序的全球化金融市场。因此,国家的财政政策、工资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形成一个稳定整体,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必须协调合作,引导而不是限制金融市场的期望,这样才能让金融市场为增进福利服务  相似文献   

4.
日本数量宽松型货币政策及其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货币政策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贴现率和隔夜拆借利率不断降低,1999年3月至2000年8月间甚至实施了零利率政策,依然没有使日本经济走出萧条,反而出现了通货紧缩,流动性陷阱预示常规货币政策已经无能无力;同时,90年代的系列紧急经济对策已经使日本政府债台高筑,财政政策几乎没有政策空间。因此,在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间,日本中央银行放弃传统的价格宽松型货币政策,改为数量宽松型货币政策,即操作目标从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转化为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通过不断提高央行购买国债的额度增加商行的超额准备金余额,扩大流动性,以期达到降低利率、增加商业银行贷款和投资、稳定金融体系和扩大经济增长预期及政策持续效果,并最终消除通货紧缩。从实施情况看,部分效果是显著的,而部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客观全面分析和评价日本这一特殊的货币政策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文 《学术交流》2005,(7):114-117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其传导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主要因素有经济体制因素、传导机制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强化货币政策传导效应,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完善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日本银行相继实施了零利率政策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统称为"非传统货币政策"。量化宽松政策在理论上有"时间轴效果"、"资产再配置效果"等效应,提供了在特殊情况下新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日本非传统货币政策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非传统货币政策冲击对景气复苏和物价上涨存在一定影响,但长期效果并不特别明显。与全时期相比,2009年之后新政策的效果更为明显,也存在较为清晰的政策传导路径。货币政策作为短期宏观调控手段,能否持续实施并达到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目标,是非传统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黑田东彦就任日本央行行长后,强势推行“量和质两方面大胆宽松”政策。黑田的“双化宽松”对金融市场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日元汇率全面贬值,日本股市持续上行,日本国债波动剧烈。“黑田冲击波”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首先,做空日元成为市场一段时期内的主流选择。其次,资金持续涌入股市等高收益市场。第三,投资者规避风险情绪上升令一向稳定的日本债市出现剧烈动荡。黑田的“双化宽松”政策对日本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首先,有助于提振日本经济增长与缓解通缩状况。其次,提升日本企业投资信心和居民消费需求。第三,推动日本出口企稳。从结束日本长期通缩的目的看,导致日本长期通缩和经济疲软的成因相当复杂,绝非简单的加大货币供应量就可以解决。从提振日本经济复苏的目的看,仅靠宽松货币政策难以解决结构性困境。从黑田币政策实施的国内国际环境看,均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总体来看,黑田的“双化宽松”政策未来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可能会持续加大,对结束长期通缩、刺激经济复苏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8.
货币政策(日本称金融政策)是西方国家进行总需求管理而重点运用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是在市场机制起支配作用的条件下,国家从宏观上对经济活动实行间接控制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日本同其它主要西方国家一样,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除财政政策外,也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对总需求进行管理。在日本,日本银行(日本的中央银行以下简称日银)是负  相似文献   

9.
刘瑞 《日本研究》2007,(4):31-35
零利率政策解除后,日本银行力图通过利率调节物价和经济,实现利率正常化目标.虽然日本银行于2007年2月采取了加息措施,将银行同业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上调至0.5%,但利率仍处于超低位运行状态.2007年以来,日本银行始终判断经济景气缓慢回升,继续缓步扩张,但却一直未作出加息决策.本文将研究重点置于影响日本利率政策的因素,尤其是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因素,并对日本低利率政策可能导致的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进行分析.指出当前日元长期超低利率不仅限制了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更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个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0.
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绝大多数经济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全球经济呈现衰退趋势.为应对金融危机,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各国根据本国的特点制定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并采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实现在稳定物价的情况下保持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本文重点比较了中国和日本两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货币政策的变化和两国采用货币政策工具的差异,分析了两国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并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日本大选与政局走势分析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鲁义在日本,大选亦称“总选举”,指由选民直接投票选出国会众议院议员的选举。由于这一选举的结果不仅直接决定政治家个人的进退、政党和政治势力的兴衰,而且也影响到国家政局走势,因此历来倍受日本国内和国际舆论的关注。1...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风靡一时的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在抑制高通货膨胀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这一政策框架摇身一变似乎成为一些国家或经济体摆脱通货紧缩、提升物价水平的政策“神器”,尤其在日本更为突出,通胀目标制不仅成为央行、政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更成为不同时期日本银行设法规避或执着追求的对象。本文首先分析通货膨胀目标制政策发展历程,梳理通胀目标制在全球金融危机前的实践及其效果,通过对比金融危机后美国与日本通胀目标制实践,归纳其在抑制通货膨胀和提升物价水平中的作用;其次分析黑田东彦行长任内标准通胀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实践以及预期传导路径;最后基于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差异,从利率与投资、货币规模与信贷、汇率与出口以及资产价格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展示了货币传导机制遭遇的“梗阻”,并揭示“梗阻”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以大幅提高消费税这一政策上的失误为直接诱因 ,日本经济形势从 1 997年 4月开始一路恶化 ,以至经济的实际增长率连续两个财政年度处于负增长状态 ,1 997年度为 -0 .4% ,1 998年度为 -1 .9%。空前严重的经济衰退不仅使日本蒙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和经济上的损失 ,也给世界经济特别是亚太地区的经济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 ,1 999年日本经济的走势格外引人注目。一、经济形势的好转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直到 1 998年末为止 ,日本经济的衰退尚未出现缓和的迹象 ,因此无论是国外还是日本国内的研究机构 ,绝大多数都对1 999年日本经济的前景持悲…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中央银行引入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是加强宏观金融间接调控、完善我国金融市场、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需要,目前基本有利条件已具备,也有不少限制因素制约,为此要从这一实际出发,选择运用公开市场业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刘红 《日本研究》2009,(1):32-36
2008年秋季,以美国次贷危机深化为发端,一场罕见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危机不仅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而且对实体经济也造成沉重打击。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危机治理对策,这些救市政策同日本当年的政策颇为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对照上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在金融危机治理方面的经验教训,或许对预见美国政府危机治理政策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日本金融国际化是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金融垄断资本凭借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从事国际金融经营活动,拓展国外金融市场,获取金融垄断高额利润的过程,也是日本进行对外经济扩张的高级形式。它主要包括4项内容:金融机构的国际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日元的国际化和金融资本交易的国际化。这4个方面相互作用、互为推进,其中,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国际化起步最早,其后才是金融市场和日元的国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成为了大多数国家央行的共识,但是,关于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利弊也存在很多的争议。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利弊。将其收益概括为:有利于引导市场预期、有利于货币政策监督、减少政策效果时滞以及增强政策可信度。同时将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弊端归纳为:造成动态不一致问题、引起市场剧烈变动、影响央行政策独立性以及抵消货币政策效果。最后,本文针对减少透明度带来的弊端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战后日本农业经过一系列农业改革,取得了成效。而其关键在于农业改革政策的有力推行和相应地农业立法的同步进行,较完善的经济法律制度给予了保证。下就这一课题,略予分述。一、战后日本的农业政策战后日本的农业政策,依据战后日本经济不同阶段的发展出现了:农地改革、农业恢复、农业发展、提高和农业综合调整等三个不同阶段的转变。无疑,在每一不同阶段的转变中,也随之建立了不同调整作用的法规。 (一)农地改革和农业恢复阶段。这一阶段是日本战后初期的1945年到1955年,日本农业政策的第一次转变。这一时期农业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以农地改革为开端并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推行以增产粮食为目的的保护自耕农的农业政策。  相似文献   

19.
1997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在经济增长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失效,主要表现在利率机制、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方面存在缺陷。因此,必须不断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以便更好地为经济增长提供政策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盛普  赵楠  贾兴隆 《学术交流》2012,(4):103-106
从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下滑到2010年为应对流动性过剩带来的物价上涨,政策当局频频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力度。对过去政策的反向调控并不是对过去政策行为的否定,关键是从政策目标的确定到政策的退出是否有利于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为此,我们从货币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传导渠道、政策有效性及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等方面对货币政策进行系统性探析,以明确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调控机理并指出经济背景变迁下政策未来的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