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可分割,马克思正是在考察和研究人的现实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内在统一性,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具体前提,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研究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及其内在统一关系,明确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旨,对于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哲学维度讲,和谐指事物对立面之间的相适应、相协调、相促进的关系,也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社会和谐指社会共同体内在各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由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人的社会关系总和的本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人和自然的矛盾性存在、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等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发展问题实际上是人的生活世界发展与文明化的问题。正义是人类的本性和美德,是人类活动的价值追求与理想,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一种合理、平衡、协调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本质是社会正义,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是正义的逻辑延伸、发展和落实。  相似文献   

4.
劳动的生态哲学本质就是从自然中获取能量。劳动的主体是人,人的劳动从自然中获取了大量负熵能,促进了社会生态系统的有序运行。不仅如此,劳动还促进了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异化劳动使大量高熵能量集聚在生态系统中,解构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阻碍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个概念既有着不同内涵,又有共同点和内在联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人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的经济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知;科学发展观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科学发展能解答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所有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的矛盾集中表现为人类的自命不凡。鉴于天人同源、同构的事实,克服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认识自然、向自然求法。和谐的自然本质是能量流的对立统一运动。以自然为根基的和谐社会,其核心是生产力的发展,本质是平等主体间对立统一的互动,而它的秩序表现为自组织体系。因此,建构和谐社会,要确立有限建构的指导原则;以"我"为社会的"细胞",并以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为逻辑的起点;以正当程序确保自由权、平等权等基本权利的实现。综合三者,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或重要任务在于:大力推进公民的自决权认知与自主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略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稳定有序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人为本为根本前提,把"五个统筹"落实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以唯物史观为视角解读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旨在阐明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①生产力发展理论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理论基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②社会有机体理论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思想源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范式;③群众史观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建构依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维视角;④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以唯物史观为视角解读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旨在阐明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①生产力发展理论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理论基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②社会有机体理论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思想源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范式;③群众史观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建构依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维视角;④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0.
依据总体判断,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呈现为同一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状态。社会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没有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可能性,也不能实现任何程度上的社会和谐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包含着四重意蕴:与前社会主义形态具有本质上的差异性;在当下具有现实可能性;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进程和发展趋势;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同时渗透着社会主体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1.
达成耗散结构状态是系统有序发展的前提。科技园区企业创新系统的内部熵流可被分为职能关系熵、资源整合熵、人力激励熵、过程控制熵四种类型,这四种熵的持续累积会导致熵增效应的产生,致使系统呈现出走向无序的倾向。系统应当从外部环境引入负熵流并达到临界条件方能减少内部的正熵、促使系统向有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是人类文明进入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阶段的必然产物,反映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及持续发展的伦理需要。简而言之,就是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造福于人类社会,达到自然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它涵盖着运用“和谐”这一自然规律范畴来梳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责任”这一社会规律概念来理顺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从而解决人类对生态与社会两大系统中的关系认识及其行为准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技术何以决定人之本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技术是生产力,但不仅仅是生产力;技术是实践活动展开的基础,处于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中介地位,支持着实践目的的有效实现.人类依靠技术途径与仪器工具系统的支持,超越了自然物种的限制.以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为基础的人的新进化,不仅弥补了人类天赋本能方面的种种欠缺,而且也使人类的后天才能迅速提升,日渐成为一种技术"超人"和自然界的"霸主".技术在人类目的性活动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因此决定人之本质.  相似文献   

14.
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本质的具体表现。人的本质是人区别于其他任何存在的内在规定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可以是一个三层次的系统: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力量就是人类所具有的一切物质能力、精神能力、话语能力的总和。而美就是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之中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对象性显现,美也反过来作用于人,使人成为真正具有人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力量的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河流和森林"去荒野化"的考察,发现在这种国家行政视角和民间利益企图下标准化和简单化对待自然的方式背后,潜藏着"极端现代主义"的行动逻辑,即将杂乱的自然转化为一种容易管理的秩序,排除一切扰乱的障碍物。将自然环境视为纯粹的威胁物或是资源的攫取地,将河流和林木的理性化安排赋予了控制自然的可能,深深地打上了人为设计的印记,忽视了自然生态过程的复杂性、自然对于人们的社会效用以及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为了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必须转变对环境生态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  相似文献   

16.
人类在创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由于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产生了超额熵增,自然环境本身提供的负熵却不足以抵消与平衡,从而引起了生态危机。本文试图运用熵理论来解读这一现象,认为人类在积极寻找诸如"能源负熵"、"科技负熵"的同时,更应该在认识系统中引进"文化负熵"———生态文化来指导、规范人类的实践活动,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文精神”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 ,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 ,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8.
“人文精神”讨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精神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 ,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 ,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9.
人类发展观的演进经历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四个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发展和创新,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悲观主义理论误区的分析,揭示了人生受制于一定的社会价值评估体系的真实状态,指出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的发展与人的自由、解放并不存在直接关联,试图说明人的自由、解放的根本途径是了解社会价值评估体系的作用和力量,并使之多样化、民主化和去中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